云南省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2 18:01:59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
一、选择题
1.(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埋(mán)怨 押解(xiè) 飞扬跋扈(hù) 翘(qiáo)首期盼
B.蒙(méng)医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 咄(duō)咄逼人
C.着(zhuó)落 蛊(gǔ)惑 拾(shè)级而上 原形毕露(lòu)
D.落魄(pò) 要挟(xié) 无耻谰(lán)言 趑(zī)想不前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选项“押解(xiè)”错误,应读(jiè)。
B选项“蒙医(méng)”错误,应为(měng);“木讷(nà)”错误,应为(nè)。
C选项“原形毕露(lòu)”错误,应为(l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一般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遇到易于误读的字要加强积累、熟练记忆,多复习。多记多音字。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正答率。
2.(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②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年我国东北地区也是五风十雨,气候出现了异常,恶劣的天气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③今天,你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了吗?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已经风起云涌,晒出自己的“光盘”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响应。
④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公安干警周密部署,全警动员,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⑤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车手,都在这段等待的时间内感到百无聊赖,不能离开车检大厅的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排遣无聊。
⑥从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涉案金额动辄成百上千万,个别甚至近亿元,已经到了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的地步。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合语境。
③风起云涌:比喻许多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使用对象不当。
④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贬义词。褒贬失当。
⑤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使用正确。
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成语的能力,高考范围需要复习的重点成语数以百计,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成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牢记成语意思的成语。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导致成语的误用,大都是由于误解成语的语意。 2.牢记成语中重点字词的成语。看成语与其它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3.牢记有特定对象、范围的成语。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4.牢记贬义成语、褒义成语。看成语的感彩是否与语境相符。
3.(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阅读第一手的经典原著,不仅给我们知识的滋养,更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B.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英雄,他屡次大难不死,佳作迭出,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事业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C.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的诺贝尔奖。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原创真人秀节目,以全新的节目形态、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唤醒和弘扬了更多人学习汉字文化的意识。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第一手”与“原著”皆含有“原始”义;
C项,语序不当,“首次”应该在“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面;
D项,“弘扬”与“意识”搭配不当,应该是“唤醒……意识”。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病句的类型以及修改。《考试大纲》列举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病句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做练习、多总结、熟练掌握。只有如此,做这类题才能得心应手。
4.(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①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②“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
③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④“好读书”却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⑤以前读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⑥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A.⑤④②①⑥③ B.②④③⑥①⑤
C.②④⑤⑥①③ D.④②⑤①⑥③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由前文语境可以推知,后两句应先说“要读书”,再说“好读书”,据此可以确定②④。由后文“孔子说”可以确定③应放在最后。⑤是陶渊明的观点,⑥“怎么能‘不求甚解’呢”紧承⑤,可确定⑤⑥的顺序,①是对⑤⑥的进一步阐述,所以答案应为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连贯(排序)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要关注语段的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确立相邻句子。其次要注意语言标志,语言标志通常有重复出现的词语、关联词语、代词、副词、句式或结构等。另外,关注具有指示性的标点符号。最后要注意上下句词语的照应,前后句式的照应。
二、现代文阅读
5.(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说法不当。注意第二段对宋代文化的理解,第三段讲市民文化的勃兴说明文学重心逐渐下移。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
(2)D项“雅俗并存是宋人的精神追求”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宋人精神追求应该是通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3)C项,“不拘参与者的长幼”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真率会”是“耆老者”参与可知。注意耆老一般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出细微的差别进行选择。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出题人针对这些地方,转换一种说法迷惑考生。所以考生需要针对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找到含义的细微差别。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正答率。
6.(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第①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意。
①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
②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经历?
(4)赏析文章的结尾。
【答案】(1)①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
(2)①花钱,只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花再多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该用的地方,那就得慎重了。②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同时也要不忘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3)①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揭示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②与文章第②段“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相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
(4)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要一生在小日子里安稳度过的愿望;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③点题,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④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分析】(1)第一段内容上写董桥的一枚闲章,主要通过闲章上的诗句可以看出闲章主人的生活,篷窗、茅屋、梅花帐,生活自由自在。结构上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
(2)①理解此句关键是通过喻体来分析本体的含义。脸是面霜该抹的地方,对于花钱而言,自然应该花在该花的地方。②重点理解什么是“必须忍耐的”,什么是“必须创造的”,“必须忍耐的”指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必须创造的”指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3)此题应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提到在广州一家房产公司工作的经历,一方面,意在说明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另一方面,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结构上,根据上文内容可知其有照应的作用。
(4)解答本题主要从主题、修辞以及情感方面考虑。结尾语句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同时,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①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
⑵①花钱,只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花再多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该用的地方,那就得慎重了。②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同时也要不忘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⑶①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揭示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②与文章第②段“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相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
⑷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要一生在小日子里安稳度过的愿望;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③点题,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④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点评】⑴该题考查散文中事物形象的作用。分析这类题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内容上要注意这一事物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的突出和对主题、内涵的作用。结构上注意线索、与上下文的关系。艺术上注意是否设置悬念、是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⑵该题考查重要语句含义分析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及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这几方面入手作答即可。
⑶该题一般考查散文中某段或某事的作用鉴赏能力。分析这类题目,可以先找出这段话或这件事的中心意思,即所处段落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就表达中心句的意思;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分析文本的主题,表达文本主题即可。接着分析对人物形象特点或心理特点的作用。最后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否设置悬念、是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⑷该题一般考查散文中结尾段作用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主题有何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
7.(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 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②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答案】(1)C
(2)A
(3)C
(4)①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②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根据文意“约谨”是订立盟约,所以不能断开,故“约谨矣”后断句,排除选项AD,“其地”做“分”的宾语,所以不能断开,所以“地”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C。句子翻译: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2)A选项“诸侯的封地叫‘邑’”错误,“邑”是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故选A。
(3)C选项,“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故选C。
(4)此题赋分点:①闻:听说。贵:重视。释:放弃。②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活捉。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⑷ ①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②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筛选、分析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出题人容易“张冠李戴”设置陷阱;对比时间、地点。要选对这类题,就需要考生平时多练习,考试细心对比。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然而这样韩国就可以免受战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想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树上搭巢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尊重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拜。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知伯守堤的官吏,再使晋水决堤淹灌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四、诗歌鉴赏
8.(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斜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人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中的“风雨”和“晴”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谁怕”,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把风雨看得很平常。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①“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诗句中有景语和情语,景语就是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如“料峭”“萧瑟”等。情语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或情景双关的词语,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有“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
故答案为:⑴“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谁怕”,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把风雨看得很平常。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⑵①“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⑵该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把握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诗歌,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答该题一般分两步:1.在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关键词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2.可以现实进行开放性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9.(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2)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6)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8)韩愈《师说》中,作者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由此得出结论的两句是“   ,   ”。
【答案】(1)无以至千里
(2)茕茕孑立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猿猱欲度愁攀援
(6)江间波浪兼天涌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至”“茕茕”“潦”“盈”“猱”“鳝”。
故答案为:⑴无以至千里;⑵茕茕孑立;⑶潦水尽而寒潭清;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⑸猿猱欲度愁攀援;⑹江间波浪兼天涌;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认真调动知识储备,完成题目。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其次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
六、语言表达
10.(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案】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所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同学们过生日缘由各不相同,题干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对这种现象,考生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注意观点一定要鲜明。表明观点后可以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影响、学生自身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能力。该题侧重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考查。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对各种现象尤其热点事件多关注、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命题作文
11.(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柳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满眼的绿意。这绿意,是希望,是活力,是温暖,是欢喜……成长路上,一切美好的追求与陪伴,都是绿意的生活。
请以“绿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绿意的生活
理想就是点亮前方道路的那盏灯!点燃梦想之灯,我们便能勇往直前,即使是再大的风,再大的雨。生活中有了理想,也就有了绿意。
人生的路途中,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但是我始终紧紧的把梦想抱在怀里,贴在心坎。有了它,我便不孤独,不再寂寞,不在彷徨。梦想是浩瀚海洋中的一座灯塔,指明着人生方向!梦想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你生的希望,不放弃的勇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树立了理想,你就已经迈进了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光有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努力。因为,勤奋铸就成功。记得曾经读到过这么一篇文章:1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20岁时,他的梦想是唱响全美;3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4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就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昆西,琼斯。是理想,召唤着他,鞭策着他,让他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步成长起来,最后功成名就,成为大师。由此可见,理想能够召唤行动,让人成功。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我们,是不是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意。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颗大树,那么你也可以做一颗路边的小草,但你要做路边最富生命力的小草;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大河,那么你就做一条小溪,但你要做一条最清澈明亮的小溪,不论你的理想再渺小,不论你做了些什么,只要你尽力地做到最好,也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同样也可以诠释生命的价值!同样生活中也可以充满绿意。
理想不是梦,它需要我们去付诸于行动,所以实现理想总会有各种困难与挫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与失望。但是,我们就不去追求理想了吗?司马迁为了写出《史记》这部巨作,他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走访四处,了解史实;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住着悬崖边的草屋采摘植物,《本草纲目》就是这样得来的。因此,为了追求理想,即使有黑暗的世界,我们点点摸索;有崎岖的路,我们跌倒了又站起来;有重重困难,我们条条去解决。因为我有梦想,我的生活充满绿意。
理想点亮人生,让自己的过得更充实!理想,不仅仅是坚持,更是对生命的诠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去奋斗、去追求绿意的生活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提炼出材料中的“写作点”,也就是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的关键。本题的题目是:绿意的生活,我们先明确里面的关键词语:绿意。绿意的本意:春天,满眼的绿意。比喻义:是希望,是活力,是温暖,是欢喜……成长路上,一切美好的追求与陪伴,都是绿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比喻义立意。
立意:①生活中充满希望;②生活中充满活力;③生活是温暖的;④生活中要有追求;⑤生活中的陪伴。
【点评】该题考查写作能力,是一篇命题作文,以“绿意的生活”为题,命题作文不需要自己审题,一般不会跑题,是各种作文题目中相对容易的。面对考场写作,要想得高分,功夫需下在平时。平时多读优秀之作,把握优秀作文的行文思路、修辞手法、语言运用。
1 / 1云南省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
一、选择题
1.(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埋(mán)怨 押解(xiè) 飞扬跋扈(hù) 翘(qiáo)首期盼
B.蒙(méng)医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 咄(duō)咄逼人
C.着(zhuó)落 蛊(gǔ)惑 拾(shè)级而上 原形毕露(lòu)
D.落魄(pò) 要挟(xié) 无耻谰(lán)言 趑(zī)想不前
2.(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②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年我国东北地区也是五风十雨,气候出现了异常,恶劣的天气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③今天,你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了吗?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已经风起云涌,晒出自己的“光盘”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响应。
④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公安干警周密部署,全警动员,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⑤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车手,都在这段等待的时间内感到百无聊赖,不能离开车检大厅的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排遣无聊。
⑥从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涉案金额动辄成百上千万,个别甚至近亿元,已经到了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的地步。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④
3.(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阅读第一手的经典原著,不仅给我们知识的滋养,更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B.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英雄,他屡次大难不死,佳作迭出,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事业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C.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的诺贝尔奖。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原创真人秀节目,以全新的节目形态、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唤醒和弘扬了更多人学习汉字文化的意识。
4.(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①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②“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
③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④“好读书”却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⑤以前读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⑥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A.⑤④②①⑥③ B.②④③⑥①⑤
C.②④⑤⑥①③ D.④②⑤①⑥③
二、现代文阅读
5.(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6.(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第①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意。
①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
②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经历?
(4)赏析文章的结尾。
三、文言文阅读
7.(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 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②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四、诗歌鉴赏
8.(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斜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人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中的“风雨”和“晴”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9.(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2)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6)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8)韩愈《师说》中,作者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由此得出结论的两句是“   ,   ”。
六、语言表达
10.(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七、命题作文
11.(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柳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满眼的绿意。这绿意,是希望,是活力,是温暖,是欢喜……成长路上,一切美好的追求与陪伴,都是绿意的生活。
请以“绿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选项“押解(xiè)”错误,应读(jiè)。
B选项“蒙医(méng)”错误,应为(měng);“木讷(nà)”错误,应为(nè)。
C选项“原形毕露(lòu)”错误,应为(l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一般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遇到易于误读的字要加强积累、熟练记忆,多复习。多记多音字。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正答率。
2.【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合语境。
③风起云涌:比喻许多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使用对象不当。
④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贬义词。褒贬失当。
⑤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使用正确。
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成语的能力,高考范围需要复习的重点成语数以百计,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成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牢记成语意思的成语。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导致成语的误用,大都是由于误解成语的语意。 2.牢记成语中重点字词的成语。看成语与其它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3.牢记有特定对象、范围的成语。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4.牢记贬义成语、褒义成语。看成语的感彩是否与语境相符。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第一手”与“原著”皆含有“原始”义;
C项,语序不当,“首次”应该在“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面;
D项,“弘扬”与“意识”搭配不当,应该是“唤醒……意识”。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病句的类型以及修改。《考试大纲》列举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病句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做练习、多总结、熟练掌握。只有如此,做这类题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由前文语境可以推知,后两句应先说“要读书”,再说“好读书”,据此可以确定②④。由后文“孔子说”可以确定③应放在最后。⑤是陶渊明的观点,⑥“怎么能‘不求甚解’呢”紧承⑤,可确定⑤⑥的顺序,①是对⑤⑥的进一步阐述,所以答案应为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连贯(排序)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要关注语段的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确立相邻句子。其次要注意语言标志,语言标志通常有重复出现的词语、关联词语、代词、副词、句式或结构等。另外,关注具有指示性的标点符号。最后要注意上下句词语的照应,前后句式的照应。
5.【答案】(1)B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说法不当。注意第二段对宋代文化的理解,第三段讲市民文化的勃兴说明文学重心逐渐下移。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
(2)D项“雅俗并存是宋人的精神追求”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宋人精神追求应该是通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3)C项,“不拘参与者的长幼”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真率会”是“耆老者”参与可知。注意耆老一般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出细微的差别进行选择。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出题人针对这些地方,转换一种说法迷惑考生。所以考生需要针对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找到含义的细微差别。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正答率。
6.【答案】(1)①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
(2)①花钱,只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花再多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该用的地方,那就得慎重了。②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同时也要不忘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3)①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揭示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②与文章第②段“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相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
(4)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要一生在小日子里安稳度过的愿望;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③点题,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④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分析】(1)第一段内容上写董桥的一枚闲章,主要通过闲章上的诗句可以看出闲章主人的生活,篷窗、茅屋、梅花帐,生活自由自在。结构上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
(2)①理解此句关键是通过喻体来分析本体的含义。脸是面霜该抹的地方,对于花钱而言,自然应该花在该花的地方。②重点理解什么是“必须忍耐的”,什么是“必须创造的”,“必须忍耐的”指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必须创造的”指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3)此题应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提到在广州一家房产公司工作的经历,一方面,意在说明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另一方面,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结构上,根据上文内容可知其有照应的作用。
(4)解答本题主要从主题、修辞以及情感方面考虑。结尾语句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同时,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①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
⑵①花钱,只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花再多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该用的地方,那就得慎重了。②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能在八小时内努力工作并适应融入环境,因为这是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途径,同时也要不忘享受八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⑶①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揭示要过好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②与文章第②段“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相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
⑷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要一生在小日子里安稳度过的愿望;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在小日子里的生长与飘零比作树叶在森林里的生长与飘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日子的从容自然;③点题,照应开头“我”的选择(“我只适合过小日子”);④总结全文,写出了“我”甘于过小日子的情怀。
【点评】⑴该题考查散文中事物形象的作用。分析这类题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内容上要注意这一事物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的突出和对主题、内涵的作用。结构上注意线索、与上下文的关系。艺术上注意是否设置悬念、是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⑵该题考查重要语句含义分析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及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这几方面入手作答即可。
⑶该题一般考查散文中某段或某事的作用鉴赏能力。分析这类题目,可以先找出这段话或这件事的中心意思,即所处段落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就表达中心句的意思;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分析文本的主题,表达文本主题即可。接着分析对人物形象特点或心理特点的作用。最后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否设置悬念、是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⑷该题一般考查散文中结尾段作用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主题有何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7.【答案】(1)C
(2)A
(3)C
(4)①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②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根据文意“约谨”是订立盟约,所以不能断开,故“约谨矣”后断句,排除选项AD,“其地”做“分”的宾语,所以不能断开,所以“地”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C。句子翻译: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2)A选项“诸侯的封地叫‘邑’”错误,“邑”是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故选A。
(3)C选项,“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故选C。
(4)此题赋分点:①闻:听说。贵:重视。释:放弃。②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活捉。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⑷ ①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②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筛选、分析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出题人容易“张冠李戴”设置陷阱;对比时间、地点。要选对这类题,就需要考生平时多练习,考试细心对比。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然而这样韩国就可以免受战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想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树上搭巢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尊重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拜。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知伯守堤的官吏,再使晋水决堤淹灌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8.【答案】(1)“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谁怕”,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把风雨看得很平常。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①“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诗句中有景语和情语,景语就是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如“料峭”“萧瑟”等。情语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或情景双关的词语,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有“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
故答案为:⑴“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谁怕”,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把风雨看得很平常。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⑵①“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⑵该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把握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诗歌,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答该题一般分两步:1.在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关键词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2.可以现实进行开放性的理解。
9.【答案】(1)无以至千里
(2)茕茕孑立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猿猱欲度愁攀援
(6)江间波浪兼天涌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至”“茕茕”“潦”“盈”“猱”“鳝”。
故答案为:⑴无以至千里;⑵茕茕孑立;⑶潦水尽而寒潭清;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⑸猿猱欲度愁攀援;⑹江间波浪兼天涌;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认真调动知识储备,完成题目。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其次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
10.【答案】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所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同学们过生日缘由各不相同,题干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对这种现象,考生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注意观点一定要鲜明。表明观点后可以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影响、学生自身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能力。该题侧重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考查。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对各种现象尤其热点事件多关注、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11.【答案】【参考例文】
绿意的生活
理想就是点亮前方道路的那盏灯!点燃梦想之灯,我们便能勇往直前,即使是再大的风,再大的雨。生活中有了理想,也就有了绿意。
人生的路途中,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但是我始终紧紧的把梦想抱在怀里,贴在心坎。有了它,我便不孤独,不再寂寞,不在彷徨。梦想是浩瀚海洋中的一座灯塔,指明着人生方向!梦想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你生的希望,不放弃的勇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树立了理想,你就已经迈进了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光有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努力。因为,勤奋铸就成功。记得曾经读到过这么一篇文章:1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20岁时,他的梦想是唱响全美;3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4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就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昆西,琼斯。是理想,召唤着他,鞭策着他,让他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步成长起来,最后功成名就,成为大师。由此可见,理想能够召唤行动,让人成功。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我们,是不是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意。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颗大树,那么你也可以做一颗路边的小草,但你要做路边最富生命力的小草;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大河,那么你就做一条小溪,但你要做一条最清澈明亮的小溪,不论你的理想再渺小,不论你做了些什么,只要你尽力地做到最好,也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同样也可以诠释生命的价值!同样生活中也可以充满绿意。
理想不是梦,它需要我们去付诸于行动,所以实现理想总会有各种困难与挫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与失望。但是,我们就不去追求理想了吗?司马迁为了写出《史记》这部巨作,他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走访四处,了解史实;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住着悬崖边的草屋采摘植物,《本草纲目》就是这样得来的。因此,为了追求理想,即使有黑暗的世界,我们点点摸索;有崎岖的路,我们跌倒了又站起来;有重重困难,我们条条去解决。因为我有梦想,我的生活充满绿意。
理想点亮人生,让自己的过得更充实!理想,不仅仅是坚持,更是对生命的诠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去奋斗、去追求绿意的生活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提炼出材料中的“写作点”,也就是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的关键。本题的题目是:绿意的生活,我们先明确里面的关键词语:绿意。绿意的本意:春天,满眼的绿意。比喻义:是希望,是活力,是温暖,是欢喜……成长路上,一切美好的追求与陪伴,都是绿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比喻义立意。
立意:①生活中充满希望;②生活中充满活力;③生活是温暖的;④生活中要有追求;⑤生活中的陪伴。
【点评】该题考查写作能力,是一篇命题作文,以“绿意的生活”为题,命题作文不需要自己审题,一般不会跑题,是各种作文题目中相对容易的。面对考场写作,要想得高分,功夫需下在平时。平时多读优秀之作,把握优秀作文的行文思路、修辞手法、语言运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