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无锡江阴华仕初中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无锡江阴华仕初中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1 10:14:32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华仕期中考试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答题卷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请仔细审题,工整书写。
一、积累与运用 (共15分)
1.( )(3分) 2.( )(2分) 3.( )(3分)
4.( )(2分) 5.( )(3分) 6.( )(2分)
二、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一)(12分)
7.( )(2分) 8.( )(2分)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延霁云坐 延: (2)云虽欲独食: 虽:
(3)以示贺兰 示: (4)贼以刃胁降巡 降:
10.翻译句子。(4分)
(1)(2分)
(2)(2分)
(二)(3分)《田园春景》
11.(1分)
12.(2分)
(三)(4分)《阴霾杀手出没,请注意》
13.(2分)
14.(2分)
(四)(6分)《不朽之盛事》
15.(2分)
16.(2分)
17.(2分)
(五)(14分)《天使原来是这样的》
18.(3分)
19.(3分)
20.(3分)
21.(3分)
22.(2分)
(六)(10分)
23.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②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③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 。(《孟子·告子下》)
⑥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⑦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⑨ ,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 24.(6分)
(二)作文(60分)
题目: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华仕期中考试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参考答案
1.(3分)C 2. (2分) D 3.(3分) B 4.(2分) B
5.(3分)A 6.(2分)B 7.(2分)B 8.(2分)C
9.(4分)(1)请 (2)即使 (3)给……看 (4)使……投降
10.(1)(2分)南霁云明白贺兰始终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打算),就骑马迅速地离开了。(“终”、“意”、“去”各0.5分)
(2)(2分)我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用来作为(我报仇的)记号。(“破”、“以”、“志”各0.5分)
11. (1分)生机勃勃(意思对即可)
12. (2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多(1分)。
13. (2分)分类别(1分)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阴霾的种类(1分)。
14. (2分) 不能删除,“通常”一词表明“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进入人体的肺部几率小”,去掉后句意就变为“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不能进入人体的肺部”,与原意不符,“通常”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2分)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16.(2分)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17.(2分)举例论证(1分) 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1分)
18.(3分)童年时,我深信天使的存在,十分迷恋天使;长大后.我试图证明天使的存在;现在我发现天使无处不在。(三点每点1分)
19.(3分)童年,我认为天使时刻守护在我的身边,穿轻柔的白纱裙,有美丽的翅肪,浑身笼罩着美丽的光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认识到:从前我费尽心思寻找的天使,原来就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具有慈爱与真情的人们都是天使!
20.(3分)外婆为我们做衣做饭,她乐意帮助每一个人,在帮助人时,她自然、直率的慷慨,让我感到她是最慈样的人;受妈妈等天使故事的影响,我深信天使的存在,而外婆却不相信我迷恋的一切,所以我说她是最不可理喻的女人。
21.(3分)帮助别人时,只有自然、真情,接受帮助的人才会受之坦然,也才会达到真正帮助别人的目的。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甚至另有企图,反倒使受帮助的人于心不安。
22.(2分)外婆一直没变,而是我评判天使的标准变了,所以我回答说“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23.每空一分,共10分。
24.(6分)示例一:我们应该去帮扶需要关爱的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相信像许云鹤一样被误解的毕竟是少数。离开他人,我们有可能一事无成;无视他人的困苦,终究一天会自食其果。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自私自利甚至尔虞我诈,那么社会就难以顺利发展,人们就会寸步难行。
示例二:我们在帮扶别人的同时,学会保护自身的权益。只有多一点热情,相互给予一份关爱,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可以通过拨打110或120求援或争取更多的人一起去救助,避免被他人误解。
23.作文(60分)参考中考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为42分。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华仕期中考试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2012.4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请仔细审题,工整书写。
一、积累与运用 (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流柢(dǐ)柱 矜(jīng)持 B.鞠躬尽瘁(cuì) 徘徊(huán)
C.相形见绌(chù) 挑衅(xìn) D.兴至盎(àng)然 笑靥(y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C.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D.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一台惟妙惟肖的“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带着人们畅游了音乐长廊。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A.定:平定。 B.北:北方。
C.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 D.攘除:排除。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B.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C.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才有可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②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
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④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A、⑤ ① ③ ④ ② B、⑤ ① ② ④ ③
C、⑤ ② ① ③ ④ D、⑤ ③ ① ② ④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小时候他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父亲告诫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人生道路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A.“选定一把椅子”中的“椅子”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制定的一个奋斗目标。
B.“选定一把椅子”,就是要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努力向前,不懈怠。
C.如果又想做这件事,又想做那件事,那么往往你将一事无成。
D.面对众多“椅子”,如果选不定自己要的“椅子”,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二、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一)(12分)
南霁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张巡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唐代张巡部下的重要将领。②贺兰:唐代河南节度使。③浮屠:佛塔。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示贺兰”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以中有足乐者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本文主要叙述了拔刀断指、箭射浮屠、宁死不屈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的英雄形象。
B.“拔所佩刀断一指”,“抽矢射佛寺浮屠”这些举动分别可以看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
C.南霁云向贺兰求救,但是没想到贺兰胆小怕事,不肯出兵救援,最终导致睢阳城失陷。
D.南霁云和张巡都是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之人。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延霁云坐 延: (2)云虽欲独食 虽:
(3)以示贺兰 示: (4)贼以刃胁降巡 降:
10.翻译句子。(4分)
(1)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2分)
译: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2分)
译:
(二)(3分)
田园春景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11.诗中的春景有什么特点?(1分)
12.“土膏欲动雨频催”中的“催”有什么妙处?(2分)
(三)(4分)
阴霾杀手出没,请注意
①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雾霾,能见度下降到了5米以下,这使得伦敦的交通几乎陷于瘫痪,警察不得不点燃火把,在大雾中指挥交通。这场雾霾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爆发,短短4天内就死亡了4000多人。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②这场“劫难”的幕后凶手究竟是谁呢?它就是最近比较火热的“PM2.5”。PM,即Particulate Matter意思是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成,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们大约只有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以至于我们肉眼看不到它。
③在汉语中,与PM2.5对应的词汇是阴霾,包括灰霾和雾霾。PM2.5是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可以充当大气物理学说中所说的“凝结核”,吸附周围的气体、水汽和有机物。当PM2.5吸附气体、固体和少量水汽时,就会形成令天空灰蒙蒙的灰霾;当它们吸附大量水汽时,就会形成白茫茫一片的雾霾。
④为何现在人们特别关注PM2.5呢?因为直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越大。研究表明,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大于2.5微米的PM10只能进入肺部的气管和支气管,而PM2.5会直接进入肺部的气体交换区肺泡,并存留在肺的深处,可能引发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因此,在阴霾浓重的早晨,尽量避免到户外去运动,以免吸入大量的颗粒物,造成肺部不适。
(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13.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分)
14.第④自然段中“通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四)(6分)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 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选文有改动)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6.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2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五)(14分)
天使原来是这样的
南希
①三、四岁的时候,我被妈妈故事中的天使迷住了。妈妈说,在我身边时刻都有着守护天使的陪伴。我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总是设法挤出些地方给天使;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和天使说着悄悄话,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她。我脑子里清清楚楚地浮现着她的形象:她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环。
②六岁的时候,我在学校参加了耶稣降生宗教剧的演出,我对天使的迷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的那些奇妙的人物故事,使我在爱尔兰老家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使我日后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
③相反,我的外婆根本不信这一切,她只知道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地为全家人操心吃喝。妈妈温柔而美丽,外婆则很刚强,只是看上去总是疲惫不堪。她是那时我所见到的最慈祥但却最不可理喻的女人:只相信行动,从不轻信言语。当我们隔壁邻居的女人半夜因小产而大出血时,妈妈陪在那个女人身旁,不停地哭泣,而外婆立刻跑到一英里半以外去找医生。
④外婆是左邻右舍的人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免不了需要这样那样的帮助,而她则乐意帮助每一个人。我常常看到她给一些人家送去牛奶和食物。她自然、直率的慷慨,使接收帮助的人没有丝毫的难堪。她设法给我们做衣服,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做出每一顿饭。长大以后,我把对天使的迷恋转移到对天使的认真研究上来了,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
⑤我约见那些声称见到过天使的人,听他们讲他们是如何从严重疾病中恢复过来,或如何奇迹般地躲过灾祸的。
⑥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在全家人上火车前不停地拼命嚎哭,使全家都耽误了上火车,后来,那趟火车出了事。男孩说,在这之前,他看到了天使,她对他说,不要上那辆火车。外婆不相信这个故事,她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使为什么不救每一个人呢 ”九年前,外婆死了。我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崩塌了,她带走了被称之为生命力或活力的那种东西。没有人能代替她留给我的这种感觉。
⑦日常报道中充斥的尽是罪恶、谋杀和痛苦,即使是在白天,我也时常感到脆弱和胆怯。我常常想像我三岁的女儿可能会遭到绑架或被人谋杀。我尽可能使她在我的监护之下。
⑧外婆去世约一年后的某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交钱时发现皮夹不翼而飞。是丢了还是被偷了 眼泪不知不觉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个男子把一张10镑的纸币放到柜台上,安慰我说:“别难过,这种事谁都有可能碰上。”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对他说声谢谢,他就快步走开了。
⑨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我发现我证明天使存在的立足点似乎摆错了。
⑩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她会带着慈爱和真情在朋友、家庭或陌生人中间偶尔出现。当你意识到这点以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并受到感染和鼓舞。
天使没有美丽的翅膀,也不一定穿着柔和的纱裙,她肯定不是我孩提时想像的那个样子。她看上去也许是个餐馆招待员、教师或加油站的机械修理工。他们的行为像……对了,就像我的外婆那样。
我的女儿有时候问到我的外婆。前不久,她说:"你的外婆现在变成了天使了吗 "我说:“亲爱的,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18.概述“我”对天使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3分)
19.谈谈你对“天使原来是这样的”这句话的理解。(3 分)
20.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外婆既“最慈样”又“最不可理喻” ( 3 分)
21.谈谈你对第④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22.第 段中,作者面对女儿的提问,为什么不说“她变成了天使”,而回答说“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 2分)
(六)(10分)
23.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②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③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 。(《孟子·告子下》)
⑥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⑦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⑨ ,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6分)
24.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却看到许多“无助”的一面。天津司机许云鹤驾车时见到一位老太横穿马路被护栏绊倒,便下车上前救助,却被当作肇事者起诉,虽然司法鉴定认为许云鹤的车辆并没有碰到老太,但仍被判赔偿原告方10万余元。消息传出后引发轩然大波。广东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不闻不问,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几天后,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该事件发生后,“见死不救” 引起大家的热议。
许云鹤的无奈、小悦悦的悲剧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波讨论。面对摔倒的老人、小悦悦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该有怎样的行动呢?请你就此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80字。(6分)
(二)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蔚蓝是一种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在屠格涅夫的笔下,那片蔚蓝浸润着光明、自由、幸福……你的那片蔚蓝浸润着什么?亲情 友情 师恩 梦想 亦或是……拿起笔,诉说你的那片蔚蓝吧。
请以“触摸那片蔚蓝”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最熟悉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