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22: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共12题,共36分。
一、(36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塑像(sò)
铿(kēng)锵
蓦然回首(mò)
B.
结束(jié)
曲折(qū)
抽丝剥(bō)茧
C.
卓(zhuō)异
撰(zhuàn)写
窥(kuī)斑见豹
D.
矗立(chù)
剖(pāo)析
匪(fěi)夷所思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领略
提纲
踌躇满志
B.
梳理
遐想
沸返盈天
C.
干躁
意蕴
漫无边际
D.
描摹
暄闹
荒诞不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中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科学研究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成功。
(3)白妞那双眼睛一顾一看,满戏园子里便_______,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儿。
A.
传诵
纵然
万籁俱寂
B.
传诵
固然
鸦雀无声
C.
传扬
固然
万籁俱寂
D.
传扬
纵然
鸦雀无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建成了城市书吧和农家书屋,为城乡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读书体验。
B.
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
汉字文化包括有关汉字演变、构造、起源、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
D.
固定翼飞机在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
《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
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
6.
《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
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
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
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7.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王熙凤
D.
秦可卿
8.
按题目要求选择。
(2)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

①年代不同,人们对电视机的记忆也不同。年轻人对智能家电更感兴趣,
②人们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电视的故事”。
③而中年人会指着老式电视机说,小时候我家也有这么一台。
④从小到大、由厚变薄、黑白变彩,
⑤可以说,电视机的内外,演绎着多彩世界,折射出生活万千,
⑥电视机的形态之变,见证了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也映照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④⑤⑥②①③
D.
④⑥⑤②③①
阅读司马迁《鸿门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出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
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
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为计
B.
贪于财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D.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择善而从之
12.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B.
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
C.
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
D.
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蓝、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共6题,共64分。
二、(12分)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3)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5.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
概括差拨的人物特点,并简要分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采用的表现手法。
17.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怎样的性格和心理。
四、(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理学认为,希望“亲密无间”是人的本能,同时心理学家也提出“人际距离”的概念,比如,和父母或知己在一起,属于“亲密距离”,在社交场合,属于“社交距离”。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交往、交流中存在障碍,感到“吃力”。
对于人际交往的“吃力”感,你做何感想?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共12题,共36分。
一、(36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塑像(sò)
铿(kēng)锵
蓦然回首(mò)
B.
结束(jié)
曲折(qū)
抽丝剥(bō)茧
C.
卓(zhuō)异
撰(zhuàn)写
窥(kuī)斑见豹
D.
矗立(chù)
剖(pāo)析
匪(fěi)夷所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塑像”的“塑”应读作“sù”;
C.“卓异”的“卓”应读作“zhuó”;
D.“剖析”的“剖”应读作“pōu”;
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领略
提纲
踌躇满志
B.
梳理
遐想
沸返盈天
C.
干躁
意蕴
漫无边际
D.
描摹
暄闹
荒诞不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沸返盈天”的“返”应写作“反”;
C.“干躁”的“躁”应写作“燥”;
D.“暄闹”的“暄”应写作“喧”;
故选A。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中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科学研究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成功。
(3)白妞那双眼睛一顾一看,满戏园子里便_______,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儿。
A.
传诵
纵然
万籁俱寂
B.
传诵
固然
鸦雀无声
C.
传扬
固然
万籁俱寂
D.
传扬
纵然
鸦雀无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1)题,传诵: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传扬:(事情、名声等)传播。语境的修饰对象是诗词文章,故应选择“传诵”。
第(2)题,纵然:表示假设,即使。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语境中,与下文“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构成转折,故应选择“固然”。
第(3)题,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侧重指大自然。鸦雀无声: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两者都是用来表示非常安静,但是“鸦雀无声”偏重于表示人声音消失,或群众聚焦的场所极安静。语境中的场景在戏园子,侧重表示声音的消失或停止,故应选择“鸦雀无声”。
故选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建成了城市书吧和农家书屋,为城乡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读书体验。
B.
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
汉字文化包括有关汉字演变、构造、起源、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
D.
固定翼飞机在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提供……体验”搭配不当,可改为“提供……场所”。
B.一面对两面。“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与“能否成功”一面对两面,把“能否成功”改为“成功”。
D.成分残缺。“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保障”后加“作用”。
故选C。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
《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
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莎士比亚的悲剧……《威尼斯商人》等”错误。《威尼斯商人》
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
故选D
6.
《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
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
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
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本题考查的是《红楼梦》的内容,题干提示考查的是花及人物等。
C项,贾探春对应的应该是杏花。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而抽中杏花笺的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后远嫁海疆,算是群芳中命运较好的一位。
桃花对应的人物应该是袭人。桃花灼灼、色彩艳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让桃花多了一份隐逸之美。袭人抽中的桃花花名笺用秦末战乱生灵涂炭来喻贾家败亡,暗示袭人也将像桃花源中人一样,躲开贾府倾颓灾难,后嫁给蒋玉菡为妻,过上一种小康生活。
故选C。
7.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王熙凤
D.
秦可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题干中“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等可知,此肖像描写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出了王熙凤的貌美心毒,笑里藏刀。
故选C。
8.
按题目要求选择。
(2)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要逐句理解诗句思想内涵,判定出理趣“接近”的一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的哲思是:苦苦追寻不得,却突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A项的理趣: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B项的理趣:执着追寻,不畏艰难;C项的理趣:困难重重,毫无办法,通过探索最终迎来转机和美好。D项的理趣: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故C项与题干中诗句的理趣最接近,故选C。
【点睛】理解诗句思想内涵,要注意抓住诗句中意象的特征、句间逻辑关联、事物之间的发展关系等,明确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事物情理。
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

①年代不同,人们对电视机的记忆也不同。年轻人对智能家电更感兴趣,
②人们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电视的故事”。
③而中年人会指着老式电视机说,小时候我家也有这么一台。
④从小到大、由厚变薄、黑白变彩,
⑤可以说,电视机的内外,演绎着多彩世界,折射出生活万千,
⑥电视机的形态之变,见证了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也映照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④⑤⑥②①③
D.
④⑥⑤②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确定首句。四个选项中关于首句的位置有两种不同的答案,①句或者④句,④句,放在开头,缺少主语,排除CD。确定首句为①。
然后再比较AB项,只要确定①后面的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①句末“年轻人对智能家电更感兴趣”,与②“人们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电视的故事’”缺少逻辑上的衔接关系。③句“而中年人会指着老式电视机说”紧跟①句,构成转折关系,故可确定顺序①③。排除B。
给选A。
阅读司马迁《鸿门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出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
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
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为计
B.
贪于财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D.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择善而从之
12.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B.
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
C.
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
D.
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2)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3)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谢:感谢”错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谢”,道歉。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动词,做为;
B.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比;
C.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介词,用;
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错误。应是可见项羽冲动易怒,缺少远见。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活”,使动用法,使……活;
(2)“”,介词,替;“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对待。
(3)“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副词,进入;“非常”,非同寻常的事情,意外的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你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蓝、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共6题,共64分。
二、(12分)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3)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秦人不暇自哀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弊在赂秦
⑥.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雩,乾,坤,暇,弊,赂,樯,橹。
三、(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5.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
概括差拨的人物特点,并简要分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采用的表现手法。
17.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怎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案】15.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16.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
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17.
两种身份:
①教头身份
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
①谨慎小心。
②沉着冷静。
③隐忍顺从。
④顾及颜面。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和该情节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按“诈人钱物”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
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当然,这一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能力。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由此可见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骨碎身。”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方面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当时的身份——配军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例如,囚犯身份:谨慎小心,隐忍顺从。教头身份:顾及颜面,沉着冷静。
四、(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理学认为,希望“亲密无间”是人的本能,同时心理学家也提出“人际距离”的概念,比如,和父母或知己在一起,属于“亲密距离”,在社交场合,属于“社交距离”。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交往、交流中存在障碍,感到“吃力”。
对于人际交往的“吃力”感,你做何感想?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如何消除人际交往的“吃力”感
一代文豪沈从文在写完《边城》后,说道:“人与人之间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此语道尽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之难。怎样消除人际交往的“吃力”感,如何与人相处才能使自己愉快,他人亦愉快呢?
首先把自己当作自己。这是立本之基。我们既不能委曲求全,奴颜婢膝,也不能妄自菲薄,自甘弱者。面对位高权倾之人,就只知笑脸相迎,随声附和,完全丧失尊严者,小人也。面对财大气盛之人,就只知忍耐委屈,屏声吞气地接受蔑视嘲讽者,庸怯之夫也。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尊严,敢于说“不”,始终以强烈的平等意识去对待那些养尊处优之人。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总是自贱的人还能期待别人什么呢?还有什么资本去谈论待人之道呢?
其次,要把自己当作别人。这就需要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想他人之所想,是与人沟通的桥梁。管仲成就大业一直得益于鲍叔牙的帮助。作为朋友,鲍叔牙总是从管仲的角度替他想问题。做生意时,管仲贪小便宜,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得无厌,认为是他贫困;战场上,管仲三战三逃,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是因为有老母尚需赡养。公子纠遭受挫败,召忽从容赴死,而管仲甘愿被困,鲍叔牙不认为他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日后一展宏图……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鲍叔牙待人懂得换位思考,成就了历来为人称颂的佳话。可见,换位思考是与人友好相处的一种方式。
再次,把别人当作自己。就是要对待他人如对待自己。真诚而又信任。刘邦打天下时,为了拉拢人民,是多么的友善待人,这个立王那个封将,将士们感动于他的友善,帮他夺回了天下。结果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他开始猜忌他的良将忠臣,杀了彭越,又斩韩信。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友善是多么的不真诚呀。虚伪、猜疑的待人之道招致手下布英造反也是理固宜然。我想刘邦的待人之道应该是不被看好的吧。这只源于他的不真诚,不友善,不信任于人。
最后,把别人当作别人。我们要尊重他人。在讨论会上,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随意否决;在思想交流会上,学会欣赏他人的可取之处,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别人。在生活中,不睥睨他人,不颐指气使,以平等谦和的态度与人交往。周总理从不以自己是总理的身份而不尊重他人,他会自觉排队,按时归还图书,认真听取意见,这一切无不给人以温暖,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格的魅力。
总之,与人相处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沈先生所言。但只要做到上述四点,我们虽不一定能拥有“门庭若市”的令人羡慕的人际关系,但也不会沦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冷清场面吧。人际交往中的“吃力”感谁都会有,也在所难免,只要调整心态,宽容豁达一些,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和谐为重,便可得轻松自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为“对于人际交往的‘吃力’感,你做何感想?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可见明确了话题“人际交往的“吃力”感,规定了文体“议论文”。所给材料属于引语性质,围绕“人际交往”和“吃力”而谈,写作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来行文。但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吃力”这个词或许陌生,但我们可以通过近义反义词联想法,结合以下词语来写作:“沟通”“宽容”“友谊”“真诚”“善良”“和谐”“快乐”……
要点: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不与他人发生联系,不可能不与他人融洽相处,有朝夕相处的,有偶然相遇的。那么如何与别人和平相处呢?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与人和平相处——那就是和谐。和谐,能给生活带来幸福,带来温馨,给事物带来美感,我们应随时随地保持她,拥有她,因为她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关键。和谐相处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只有学会宽容,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亲近信任。
【立意】1.以真诚化解“吃力”感;
2.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交往之道在于“真”“善”“信”。
【素材】1.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心胸狭隘者,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所以,宽容,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和谐相处在于诚信,诚信,是与人相处的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的娇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暇、美得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每人一朵,就会让人间多一缕馨香!”
2.“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不仅是经商人的道德基础,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只有诚信与人相处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如果失去了诚信,或许他可以暂时欺骗别人,甚至获得利益,但迟早会身败名裂。所以,是诚信是和谐相处之本。要想与人和谐相处,还要有一颗友善的心。
3.如果你“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儿友善,保你拥有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自由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蓝天碧水、绿草茂树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当你怀抱着一颗友善的心去与人相处时,别人的心扉也会被你敲开,那就让我们彼此都敞开心扉吧!和谐相处,或许你在这种氛围中快乐着,不知不觉中蓦然发现——你也在成长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