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
这是一篇阐述儒家思想的修身之作。文章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这些真知灼见,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我国乃至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在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我们将——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当堂成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感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他广收门徒,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三千弟子,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在《论语》中。
二、作品信息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能够经常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曾子说的这三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也的确是很重要的。
孔子认为“见贤思齐”,才会不断进步,“见不贤”对照、反省自己,才会改正缺点。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的话,也是儒家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
这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
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不能妨碍人民的利益,如果妨碍了,你就不能拥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仁道”。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后言的。他强调,人应该把行为端正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
孔子主张“成人之美”,不仅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反对袒护放纵行为不端的人,说那是成人之恶,是小人之行。
周代做官才有丰厚的俸禄,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以自己的修养来“求”。
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孔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
孔子通过对点的赞许,提倡人的自然常态,认为人应和自然亲近,融入自然,乐在其中。孔子一生本想通过做官以“仁道”治天下,但终不得志。曾点的话对孔子似乎有所触动,孔子听了以后大加赞赏。
二、问题研讨
1.《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效果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例如:(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段,语气生动,孔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生动的描写。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世之道?
甲生: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乙生: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师评:两位同学都动了脑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很好。确实,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就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名句鉴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句话看似简单,要求好像也不高,但如果能够从大事到小事处处都做到,恐怕并不容易。
比如说,一个人当然不愿意别人在背后议论他,贬低他,但他是否从来不在背后议论别人呢?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
用另一个说法,那就是“推己及人”,要从自己的利害关系推想到对别人是有利或有害。如果人人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世上的纠纷就会大大地减少。
四、靓点点击
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莫春者 莫通“暮”,暮春。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
4.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用作数词。)
体验活动
1.这是一篇阐述儒家思想的修身之作。文章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请带着感情背诵全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儒学大师的预言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
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练习全解
一、课文主要涉及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十则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第二部分是(四)至(八)则,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三部分是(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粗体字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手?
忠:诚心诚意。信:诚实。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反省检查。
3.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厌恶,讨厌。
4.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料想。
5.吾与点也!
与:赞赏。
三、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用这些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找出的成语如下: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注意所造句子要通顺。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此题要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才是牢靠的。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子在齐闻《韶》,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孔子讲的对人要宽容的话是“ ”。
(3)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 ”。
(4)曾点所说的“ ”这些话令孔子大加赞赏。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并释义。
(1)内省( ) (2)莫春( )
(3)喟然( )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二、阅读实践
(一)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这则人物对话,表现出怎样的文学性?
(二)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得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于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给下列句子中粗体字注音。
(1)季氏将伐颛( )臾
(2)虎兕( )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 )中
6.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季氏将伐( )颛臾
(2)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3)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不患( )寡而患不安
7.下面句子中粗体词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因而近于费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8.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B.孰为夫子 何以伐为
C.子见夫子乎 见其二子焉
D.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9.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0.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
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11.从文中找出三个至今常用的成语。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
1.(1)三月不知肉味(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1)xǐng 检查 (2)mù 暮春 (3)kuì 叹气
3.(1)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4.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词,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这一段,语气生动,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生动的描写。
5.(1)zhuān (2)sì (3)dú
6.(1)攻打 (2)居,充任 (3)憎恨 (4)怕
7.C 8.A 9.B
10.之
11.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12.我怕季氏所忧虑的并不在颛臾,而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