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9年高三文综历史冲刺试卷(二)
一、单选题
1.(2019·广州模拟)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立谥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
A.崇拜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2.(2017·广州模拟)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4.(2019·广州模拟)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2019·广州模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6.(2019·广州模拟)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7.(2019·广州模拟)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8.(2019·广州模拟)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9.(2019·广州模拟)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 )
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B.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C.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10.(2019·广州模拟)《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1.(2019·广州模拟)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12.(2019·广州模拟)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的扶贫帮困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进行扶贫救助;另外还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票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等;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宋代的这些做法为历代王朝所借鉴。
——摘编自孙竞等《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黄承伟等《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扶贫帮困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宋代扶贫帮困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有关消除贫困问题的主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14.(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5.(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16.(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战国时期魏之所以能“强匡天下,威行四邻”,乃是因为李悝“务尽地力”和“撰
次诸国法,著法经”的结果。李悝的《法经》,今虽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中可以得知其内容分为《盗法》《戏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六篇。李悝“以为王者之政,奠急于盗贼”,因而把惩罚“盗”“贼”作为封建统治的首要任务,把《盗法》、《贼法》列为《法经》之首。李悝认为“盗贼须劾捕,故著《囚》(原误作“网”)、《捕》二篇。”《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违法行为的条文,规定了对于淫乱、赌博、盗窃官府印信、贪污贿赂以及僭越逾制和议论政府法令等的惩治办法。《具法》是“以其律具其加减”,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对于犯法者加重或减刑的规定。这部《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谓九章之律”;“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隋因北齐…唐因于隋,相承不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所著《法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悝所著《法经》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立谥的规范 ”可知中国古代通过制定
谥 法来约束君王的行为,进而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立谥法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谥法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通过制定 谥 法来约束君王的行为,进而维护封建统治。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所以选C
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通过放宽海禁,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A选项符合题意。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导致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B选项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C选项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候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准确把握,明朝通过放宽海禁,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5.【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 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加强海防和塞防,这主要是处于维护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B选项符合题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不属于出发点,A选项排除。
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边疆安全重要性的准确把握,清政府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加强海防和塞防,这主要是处于维护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6.【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913年到1919年中国的报刊数量急剧增加,这主要和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就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变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A选项排除。
BC选项与材料无必然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正式进入“宪政时期”,但实际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所以在1947年6月时,都市中的上层人物都支持国民党,但到1948年6月时,他们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彻底失望转而支持共产党。故A项正确。
《国内和平协定》是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前国共两党代表团谈判的结果,但后来国民党撕毁协定,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1948年6月三大战役还未开始,国共两党究竟谁胜谁负还未知,政治局势还不明朗,所以不能任意说这些人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故C项错误。
1948年6月还没有开始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还未被消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关键要抓住“1948年6月”和“一年以前”等信息,由此联系到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判断。
8.【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分布,东北,中部,西部较为均衡,由此得到材料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
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时间在1953—1957年,在此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较薄弱,材料强调工业分布的均衡而非充分利用,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关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9.【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这些城邦是因为人口多而移民,建立了许多新邦,新邦与母邦是有联系的,这些移民大多从事经商行业,进行贸易活动,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B项正确。
希腊是分散式的城邦国家,即使是移民出去建立的城邦,也是独立的,与母邦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众星捧月”的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
材料有殖民扩张的意思,但不是争夺霸权,都是独立的小邦,没有霸权可争。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涉及城邦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准确把握,希腊早期的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地中海的贸易圈。
10.【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指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提出了理想社会,但却未能指明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材料指出了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转变的必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C选项排除。
题干中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相关信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题干指出,美国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时,对其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广泛重视。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饱受生产停滞和消费衰退之苦,而苏联凭借“一五”计划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举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衰落相比,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引起美国注意的根本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苏联取得如此巨大的工业化成就,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部分内容;且该项指向模糊,范围过大,未能准确指明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焦点是工业化成就,A选项排除。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与苏联没有关系,因此说苏联“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也就谈不上了,B选项排除。
苏联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发展方面,与农业集体化关系不大,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12.【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恰处于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与苏联无关,因此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A选项排除。
“福利国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选项排除。
国会否决总统提案恰能反映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很好贯彻,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美苏冷战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决策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13.【答案】(1)思想: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农民容易贫困;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主张: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导;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展合作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现实意义:应当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实行多样化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贫困现象反复。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
国家开始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进行扶贫救助;另外还动员富户救助贫户 ”可知体现的是
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 ;根据材料“
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可知体现的是
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根据材料“
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可知体现的是
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扶贫帮困的原因需要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儒家思想及农民贫困等方面进行思考。
(2)主张:根据材料“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可知体现的是坚定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的主导 ;根据材料“ 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 ”可知体现的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开展合作化建设 ;根据材料“ 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可知体现的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宋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措施的现实意义需要从精准扶贫、发展生产力、多样化扶贫、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题型属于热点的民生问题,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答案】(1)背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行政效率;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自上而下;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以精兵简政为原则。
(2)影响: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但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
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可知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
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 ”可知体现的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特点:根据材料“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县政府部门从40个减为25个左右 ”可知体现的是自上而下;根据材料“ 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 ”可知体现的是规模较大;根据材料“ 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可知体现的是目的性较强;根据材料“ 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 ”可知体现的是以精兵简政为原则。
(2)影响:根据材料“ 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 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 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 ”、“ 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可分析出影响是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但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答案】(1)特点:内容具体,分类清晰;刑罚是其主要内容;量刑具有灵活性;影响深远。
(2)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保证改革的推行,使魏国强盛;为后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据;成为以后封建立法的蓝本。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分类、重点、量刑、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社会秩序和政局、改革、对后世法典的影响和自身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 特点:内容具体,分类清晰;刑罚是其主要内容;量刑具有灵活性;影响深远。
(2) 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保证改革的推行,使魏国强盛;为后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据;成为以后封建立法的蓝本。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李悝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广东省广州市2019年高三文综历史冲刺试卷(二)
一、单选题
1.(2019·广州模拟)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立谥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
A.崇拜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立谥的规范 ”可知中国古代通过制定
谥 法来约束君王的行为,进而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立谥法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谥法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通过制定 谥 法来约束君王的行为,进而维护封建统治。
2.(2017·广州模拟)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所以选C
4.(2019·广州模拟)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通过放宽海禁,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A选项符合题意。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导致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B选项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C选项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候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准确把握,明朝通过放宽海禁,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5.(2019·广州模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 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加强海防和塞防,这主要是处于维护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B选项符合题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不属于出发点,A选项排除。
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边疆安全重要性的准确把握,清政府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加强海防和塞防,这主要是处于维护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6.(2019·广州模拟)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913年到1919年中国的报刊数量急剧增加,这主要和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就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变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A选项排除。
BC选项与材料无必然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2019·广州模拟)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正式进入“宪政时期”,但实际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所以在1947年6月时,都市中的上层人物都支持国民党,但到1948年6月时,他们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彻底失望转而支持共产党。故A项正确。
《国内和平协定》是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前国共两党代表团谈判的结果,但后来国民党撕毁协定,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1948年6月三大战役还未开始,国共两党究竟谁胜谁负还未知,政治局势还不明朗,所以不能任意说这些人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故C项错误。
1948年6月还没有开始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还未被消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关键要抓住“1948年6月”和“一年以前”等信息,由此联系到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判断。
8.(2019·广州模拟)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分布,东北,中部,西部较为均衡,由此得到材料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
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时间在1953—1957年,在此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较薄弱,材料强调工业分布的均衡而非充分利用,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关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9.(2019·广州模拟)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 )
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B.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C.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这些城邦是因为人口多而移民,建立了许多新邦,新邦与母邦是有联系的,这些移民大多从事经商行业,进行贸易活动,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B项正确。
希腊是分散式的城邦国家,即使是移民出去建立的城邦,也是独立的,与母邦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众星捧月”的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
材料有殖民扩张的意思,但不是争夺霸权,都是独立的小邦,没有霸权可争。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涉及城邦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准确把握,希腊早期的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地中海的贸易圈。
10.(2019·广州模拟)《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指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提出了理想社会,但却未能指明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材料指出了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转变的必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C选项排除。
题干中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相关信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2019·广州模拟)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题干指出,美国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时,对其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广泛重视。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饱受生产停滞和消费衰退之苦,而苏联凭借“一五”计划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举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衰落相比,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引起美国注意的根本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苏联取得如此巨大的工业化成就,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部分内容;且该项指向模糊,范围过大,未能准确指明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焦点是工业化成就,A选项排除。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与苏联没有关系,因此说苏联“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也就谈不上了,B选项排除。
苏联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发展方面,与农业集体化关系不大,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12.(2019·广州模拟)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恰处于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与苏联无关,因此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A选项排除。
“福利国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选项排除。
国会否决总统提案恰能反映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很好贯彻,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美苏冷战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决策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的扶贫帮困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进行扶贫救助;另外还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票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等;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宋代的这些做法为历代王朝所借鉴。
——摘编自孙竞等《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黄承伟等《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扶贫帮困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宋代扶贫帮困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有关消除贫困问题的主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思想: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农民容易贫困;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主张: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导;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展合作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现实意义:应当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实行多样化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贫困现象反复。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
国家开始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进行扶贫救助;另外还动员富户救助贫户 ”可知体现的是
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 ;根据材料“
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可知体现的是
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根据材料“
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可知体现的是
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扶贫帮困的原因需要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儒家思想及农民贫困等方面进行思考。
(2)主张:根据材料“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可知体现的是坚定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的主导 ;根据材料“ 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 ”可知体现的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开展合作化建设 ;根据材料“ 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可知体现的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宋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措施的现实意义需要从精准扶贫、发展生产力、多样化扶贫、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题型属于热点的民生问题,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行政效率;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自上而下;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以精兵简政为原则。
(2)影响: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但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
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可知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
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 ”可知体现的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特点:根据材料“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县政府部门从40个减为25个左右 ”可知体现的是自上而下;根据材料“ 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 ”可知体现的是规模较大;根据材料“ 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可知体现的是目的性较强;根据材料“ 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 ”可知体现的是以精兵简政为原则。
(2)影响:根据材料“ 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 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 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 ”、“ 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可分析出影响是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但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战国时期魏之所以能“强匡天下,威行四邻”,乃是因为李悝“务尽地力”和“撰
次诸国法,著法经”的结果。李悝的《法经》,今虽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中可以得知其内容分为《盗法》《戏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六篇。李悝“以为王者之政,奠急于盗贼”,因而把惩罚“盗”“贼”作为封建统治的首要任务,把《盗法》、《贼法》列为《法经》之首。李悝认为“盗贼须劾捕,故著《囚》(原误作“网”)、《捕》二篇。”《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违法行为的条文,规定了对于淫乱、赌博、盗窃官府印信、贪污贿赂以及僭越逾制和议论政府法令等的惩治办法。《具法》是“以其律具其加减”,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对于犯法者加重或减刑的规定。这部《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谓九章之律”;“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隋因北齐…唐因于隋,相承不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所著《法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悝所著《法经》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内容具体,分类清晰;刑罚是其主要内容;量刑具有灵活性;影响深远。
(2)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保证改革的推行,使魏国强盛;为后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据;成为以后封建立法的蓝本。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分类、重点、量刑、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社会秩序和政局、改革、对后世法典的影响和自身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 特点:内容具体,分类清晰;刑罚是其主要内容;量刑具有灵活性;影响深远。
(2) 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保证改革的推行,使魏国强盛;为后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据;成为以后封建立法的蓝本。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李悝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