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9年高三文综历史冲刺试卷(三)
一、单选题
1.(2019·广州模拟)“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要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这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而宗法制度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观点与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甲骨文中“王”字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的观点中认为坚持道德、施行仁政者为“王”,因此他的观点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道家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儒家学者孟子强调的称王条件,不能成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教化的政治理念。
2.(2019·广州模拟)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B.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C.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D.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可知对官员的规定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选项排除。
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民众的监督意识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中央集权的形成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16高二上·南昌月考)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尊崇“人伦”是理学的核心内容,明清时期的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由于理学造成的,即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已经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口流动方面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族不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而是反映明清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明清时期宗法制度也未重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关键字在解答问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题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客观”,“客观”表示这种影响不是明成祖主观的意愿,而是明成祖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结果,A选项由此排除。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C选项和D选项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因此利用排除法我们也能选出B选项。
5.(2019·广州模拟)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清政府主动拨款20万串钱以取信于商,以此带动商人踊跃入股,同时给予招商局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并减免部分税费,清政府为招商局的筹建提供诸多便利条件,这些优待实际上表明清政府对工业发展持积极态度,并采取措施推动早期工业化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题干旨在强调清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并未体现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且轮船招商局是官办企业,并非民间资本,A选项排除。
题干中清政府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工业发展,而非官商之间矛盾尖锐,此项与题干意思相悖。故B项错误。
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2018·资阳模拟)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提出“还我青岛”口号,可知,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
结合1919年5月7日和青岛可知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宣传爱国意识,此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故C错误;
材料主要是借传统文化来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并非博得列强的理解,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19年5月7日”“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中等。
7.(2017高二下·闽侯期末)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北平和谈与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另起炉灶”和站到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时间不符,A、D项错误。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抗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且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为也无法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 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等都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开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务实的态度,C选项符合题意。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选项排除。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属于国际会议,与睦邻友好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反殖反霸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2017·广州模拟)《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本题侧重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本题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析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工具,通过理解材料含义,深刻认识到该法令对巩固国家统治的影响。故选D。
10.(2019·广州模拟)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反映,故A项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国俄国的影响,是俄国国内爆发二月革命的国际背景,与本题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
苏联红军诞生于1918年,而且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在1920年之后,故C项错误。
二月革命使得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与题干“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联系不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十月革命的准确把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反映。
11.(2016·广州模拟)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
A.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答案】A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1934年”、“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低关税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恢复自由贸易,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1934年反法西斯同盟未形成,故C项排除。1945年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故D项排除。
【点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外贸政策·特点。
12.(2019·广州模拟)如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C.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从示意图可知, 与1965年相比, 1995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没有大的变化, 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有较大提升, 而拉美、苏联(俄罗斯) 东欧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有所减少,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稳定, 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上升, 拉美、苏联(俄罗斯) 东欧各国经济实力下降, 重心呈现向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B选项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份额比例的变化, 无法反映世界贸易秩序是否稳定, A选项排除。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是美国, 但美国的贸易量所占份额基本不变,C选项排除。
示意图无法体现世界格局的演变,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区域集团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诏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环境污染大爆发。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沿岸海域海洋污染、海洋生态被破坏;两种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出现,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专家在罗马成立“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1970年4月,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现今环境保护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原因:随着世界经济从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国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压力;联合国的推动。
(3)启示:社会各阶层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考查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出处“《唐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等信息可概括出以立法加强环保,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孟春毋覆巢,毋杀”“《礼记·月令》”等信息可归纳出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从“《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可归纳出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可归纳出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先依据材料二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刻,必要性紧扣材料二中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可能性从材料二中“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可归纳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从“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可归纳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从“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
(3)从材料一、二中环境保护的做法谈谈对当今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即可,如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故答案为:
(1) 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 原因:随着世界经济从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国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压力;联合国的推动。
(3) 启示:社会各阶层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西方环境保护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表中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时间 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支出 一幅大饼油条价格
1958年 971.2元 798.26元 4分钱
1979年 1568.3元 1003.97元 2角5分
2000年 30595.12元 13705.18元 5角
2008年 65872.45元 39564.72元 3元
2018年 112358.68元 78523元 6元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的数据有关联,看法明确,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看法:改革开放改变人民生活解读: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百姓的家庭生活也大大改善,所以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均大幅增长,并且结余越来越富足。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物价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大饼油条的价格大幅增长,但低于家庭收入的比例。从家庭帐本这一小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大历史。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此表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此账册从1958年整理至2018年,从家庭总收入中可以看出来,在1979年之后收入迅速增加,家庭总支出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一幅大饼油条的价格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这些都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本账册中可以看出,不仅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水平上的变化,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所以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看法:改革开放改变人民生活解读: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百姓的家庭生活也大大改善,所以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均大幅增长,并且结余越来越富足。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物价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大饼油条的价格大幅增长,但低于家庭收入的比例。从家庭帐本这一小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大历史。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与物质生活演变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15.(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沉,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対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蔡秀玲《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革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采用“多种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得出: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出: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故答案为:
(1) 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 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中国成立后税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摘编自人民网《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村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
(2)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99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
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甲午战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
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需要从思想解放、冲击传统的华夷观念及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1)
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
(2) 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广东省广州市2019年高三文综历史冲刺试卷(三)
一、单选题
1.(2019·广州模拟)“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2019·广州模拟)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B.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C.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D.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3.(2016高二上·南昌月考)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5.(2019·广州模拟)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6.(2018·资阳模拟)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7.(2017高二下·闽侯期末)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8.(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 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9.(2017·广州模拟)《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10.(2019·广州模拟)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1.(2016·广州模拟)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
A.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12.(2019·广州模拟)如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C.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诏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环境污染大爆发。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沿岸海域海洋污染、海洋生态被破坏;两种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出现,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专家在罗马成立“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1970年4月,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现今环境保护工作有何启示?
14.(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表中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时间 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支出 一幅大饼油条价格
1958年 971.2元 798.26元 4分钱
1979年 1568.3元 1003.97元 2角5分
2000年 30595.12元 13705.18元 5角
2008年 65872.45元 39564.72元 3元
2018年 112358.68元 78523元 6元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的数据有关联,看法明确,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5.(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沉,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対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蔡秀玲《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革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16.(2019·广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摘编自人民网《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村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要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这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而宗法制度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观点与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甲骨文中“王”字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的观点中认为坚持道德、施行仁政者为“王”,因此他的观点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道家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儒家学者孟子强调的称王条件,不能成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教化的政治理念。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可知对官员的规定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选项排除。
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民众的监督意识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中央集权的形成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尊崇“人伦”是理学的核心内容,明清时期的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由于理学造成的,即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已经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口流动方面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族不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而是反映明清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明清时期宗法制度也未重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关键字在解答问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题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客观”,“客观”表示这种影响不是明成祖主观的意愿,而是明成祖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结果,A选项由此排除。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C选项和D选项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因此利用排除法我们也能选出B选项。
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清政府主动拨款20万串钱以取信于商,以此带动商人踊跃入股,同时给予招商局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并减免部分税费,清政府为招商局的筹建提供诸多便利条件,这些优待实际上表明清政府对工业发展持积极态度,并采取措施推动早期工业化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题干旨在强调清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并未体现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且轮船招商局是官办企业,并非民间资本,A选项排除。
题干中清政府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工业发展,而非官商之间矛盾尖锐,此项与题干意思相悖。故B项错误。
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提出“还我青岛”口号,可知,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
结合1919年5月7日和青岛可知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宣传爱国意识,此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故C错误;
材料主要是借传统文化来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并非博得列强的理解,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19年5月7日”“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中等。
7.【答案】B
【知识点】北平和谈与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另起炉灶”和站到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时间不符,A、D项错误。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抗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且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为也无法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等都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开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务实的态度,C选项符合题意。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选项排除。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属于国际会议,与睦邻友好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反殖反霸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本题侧重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本题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析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工具,通过理解材料含义,深刻认识到该法令对巩固国家统治的影响。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反映,故A项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国俄国的影响,是俄国国内爆发二月革命的国际背景,与本题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
苏联红军诞生于1918年,而且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在1920年之后,故C项错误。
二月革命使得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与题干“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联系不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十月革命的准确把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反映。
11.【答案】A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1934年”、“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低关税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恢复自由贸易,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1934年反法西斯同盟未形成,故C项排除。1945年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故D项排除。
【点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外贸政策·特点。
12.【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从示意图可知, 与1965年相比, 1995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没有大的变化, 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有较大提升, 而拉美、苏联(俄罗斯) 东欧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有所减少,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稳定, 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上升, 拉美、苏联(俄罗斯) 东欧各国经济实力下降, 重心呈现向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B选项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份额比例的变化, 无法反映世界贸易秩序是否稳定, A选项排除。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是美国, 但美国的贸易量所占份额基本不变,C选项排除。
示意图无法体现世界格局的演变,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区域集团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3.【答案】(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原因:随着世界经济从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国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压力;联合国的推动。
(3)启示:社会各阶层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考查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出处“《唐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等信息可概括出以立法加强环保,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孟春毋覆巢,毋杀”“《礼记·月令》”等信息可归纳出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从“《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可归纳出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可归纳出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先依据材料二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刻,必要性紧扣材料二中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可能性从材料二中“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可归纳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从“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可归纳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从“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
(3)从材料一、二中环境保护的做法谈谈对当今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即可,如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故答案为:
(1) 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 原因:随着世界经济从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国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压力;联合国的推动。
(3) 启示:社会各阶层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西方环境保护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答案】看法:改革开放改变人民生活解读: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百姓的家庭生活也大大改善,所以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均大幅增长,并且结余越来越富足。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物价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大饼油条的价格大幅增长,但低于家庭收入的比例。从家庭帐本这一小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大历史。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此表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此账册从1958年整理至2018年,从家庭总收入中可以看出来,在1979年之后收入迅速增加,家庭总支出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一幅大饼油条的价格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这些都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本账册中可以看出,不仅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水平上的变化,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所以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看法:改革开放改变人民生活解读: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百姓的家庭生活也大大改善,所以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均大幅增长,并且结余越来越富足。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物价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大饼油条的价格大幅增长,但低于家庭收入的比例。从家庭帐本这一小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大历史。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与物质生活演变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15.【答案】(1)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采用“多种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得出: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出: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故答案为:
(1) 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 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中国成立后税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答案】(1)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
(2)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99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
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甲午战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
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需要从思想解放、冲击传统的华夷观念及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1)
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
(2) 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