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 科目:高二语文 课型: 讲读课 模块:先秦诸子选读
课题 《有无相生》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1) 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 (1) 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法设计 自主学习、启发式、讨论法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老子思想。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老子的智慧。
教学反思
审阅签字
《有无相生》第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查配去研究。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自序》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如同孕育了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洗涤、得到解脱,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老子选章《有无相生》中感受他的哲理、学习他的智慧。
二、整体感知《有无相生》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校正字音斯恶已 wù 自矜者不长 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 léi 音声相和hè 三、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四、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 3、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五、讲授课文。 1、学习第1则。 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此外,还有多种解释。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质疑。这叫有备无患。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2、学习第3则。 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 跨”、“ 自见”、“ 自伐”、“不长”、“赘形”等;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 3、学习第4则。 本则难点有二,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任继愈先生认为说, “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老师对此还有所了解,课上可讲可不讲,若碰上学生质疑,可做适当解说。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人生感悟,对“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做点阐述或讨论。 4、学习第5则: 本则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 本章中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建议老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说说议议,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性知识。 5、学习第6则: 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③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六、课堂训练(翻译几个句子)七、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在生活中找出一些对立事物相互转化的例子: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一下。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错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
吃一堑,长一智老子的这种“有生无,无生有”的观点正是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简单点说:就是“凡事无绝对。” 例如我们所背的每日一句里就有这样一句话:落红不是无情物——生接(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也是说那满地的落花,看似已经无情地离开了,然而当它萎顿腐化成春泥之后,还能继续供给养分,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哪! 还有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是说:秋末冬初,荷叶败尽,菊花枯萎,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这时候,你也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事实上,这景象也意味着最美的景色——初冬的橙黄桔绿的时节也就到来了!看似“无”,实又“有”,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了。 。。。。。(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谈自己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八、小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他们的作品及思想每每风神独具、美不胜收;而老子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他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为人们指引方向,并无始无终的闪耀出人类智慧文明的光芒。学完本课,希望大家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九、布置作业 教师激情导入 3分 教师指名答 1分建议: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和共性的问题拿出来课堂上一起探讨,比较简单的知识自己处理完成。每一节疑难点讲解完毕,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巩固一下。师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可根据具体课堂情况做适当调整,与基础知识讲解穿插在一起也可以;或者简单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然后把重心放在后面的探究题上,毕竟公开课是要展示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这一部分应该是本课的亮点,学生学以致用,并能根据文中的观点联系社会生活,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建议探究时间在15分钟以上阴影部分是我的预设也给大家一个引导学生的方向文中的很多句子都可以称之为名言,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让学生针对对自己触动最大的句子谈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