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有句话很流行,那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所以,集中了孔子智慧的《论语》也很火,我们高中课程中把《论语》作为教材,同样,北大等知名大学也开了《论语》课,北大的教授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他说)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问】:看完这段评价,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最后一句)
是啊,孔子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周游列国,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但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惶惶无助可依,茫茫无所之,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如今,“丧家狗”一般被用作贬义,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
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截然不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我们需要的答案
(另一开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经历坎坷之后,在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压力权衡之后,在回顾一路走来的情景,有一种感到叫执著,有一份收获叫顽强在执著与顽强之间,透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正是这份拼搏的勇气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要沿着历史的河流,追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源头看看这激励仁人志士奋斗不息的精神源头,有着怎么的感动与感慨
让我们打开课本到p18页
二、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板书题目)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明知道行不通却偏偏去做
是的,这个意思是正确的,就相当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请等一下,我们要落实一下每一个字
知是什么意思? 知道
其呢? 代词 它,具体指什么?
不可 不可能实现
而 却
为 做
之 代词, 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刚刚这位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小瑕疵,那就是没有解释清楚其到底指代什么?哪位同学能帮下忙?
其,在孔子的身上,特指孔子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
很好,那么老师我就有疑问了,1、为什么它的政治理想实现不了,也就说为什么不可“为”
2、既然实现不了,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也就说为什么要“为” 3、既然去做了,那么又是做什么呢?换句话说就是为(做)了什么既然有了疑问,我们必然要解决,要解决必然要读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在读之前呢,先来检查同学的基本功,这一环节是读准字音,请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读下去注意声音,要让全班同学听到
接舆( ) 趋而辟( )之 长沮( )
耦( )而耕 耰( )而不辍 杖荷 ( )
击磬( ) 荷蒉( ) 硁硁( )
三、解读文本
【问题一】
为什么不能为?
(我们读第一遍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个,为什么不能为?请大家听朗读,在文章中找到并画出描写当时社会的语句,并理解下当时是一个怎么的时代)
A.陈成子弑简公 弑 《说文解字》中解释君杀臣,也就是以下犯上,君臣无序,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B.今之从政者殆而 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这是一个动乱的社会
D.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说明这不是太平盛世
结合我们对春秋历史的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用孔子本身的话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记录: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诸侯尚且处于担惊受怕,要使自己免于祸患,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
【问题二】
为什么要为
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那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呢?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不为的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
第一个不为的人是——楚狂接舆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请同学找出体现了接舆对孔子为的态度的语句
【问】接舆是赞同孔子的为还是反对孔子的为,哪些话说明了这点?
不赞同
A.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微?
【问】这是谁的德行?孔子,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孔子既知世无道而不隐,为德衰如果你的品德高的话,就应该隐所以你的为是错误的,而应是不为
B.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换句话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无法改正了,那么就请好好把握未来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言下之意,你过去的“为”是错的,现在你要改正过来,及“不为”还来得及,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接舆是反对孔子的“为”,说了这些,无非是想让孔子迷途知返除了接舆外还有哪些人是反对孔子为的,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面的文章,并与同桌同学讨论,还有哪些人呢?
A.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其若从辟世之士哉?
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言下之意就是同是逃避,何必更彻底地“避世”,世道是如此的黑暗,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
B.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现在四体不勤意思是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C.晨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D.莫己知,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比喻做事要通达用水来比喻世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们或是劝告,或是担忧,或是嘲讽,或是质疑,都表示反对孔子的为,而孔子呢?面对众人的反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有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找出来
A.孔子下,欲与之言
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大家能猜想谈话的内容吗?孔子是会同意他的观点吗?
既然我们无缘听到孔子与接入的对话,但是却有幸看到孔子在长沮后的辩解之词
B.鸟兽不可与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鸟兽不可跟他们同群,我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鸟兽都不会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天下无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天下有道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是我呢 天下将亡,力挽狂澜乃我之职责所在
C.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止?欲洁其身,则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我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成就君臣之义
看完这些语句,孔子师生有没有说出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由呢?
如果还没有,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平?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天生的圣贤,他们生来就悲天悯人,生来就以天下为己任正是因为这种胸怀,这种抱负,这种使命感,所以他们注定了要忧国忧民,要兼济天下,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正是这样的圣贤,所以仁政思想的驱使,拯救天下的使命感,使他不得不走入仕途,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更是为了解决天下的苍生但是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法
所以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那么这种精神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文章的哪件事情上,
文章的第一章最落实在重复出现的四个字上“不敢不告也”那么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其位就谋其政这一方面说明孔子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司寇,君子思不出其位虽告老还家,但依然属于士大夫阶层,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持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作为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纵观历史, 孔子的这种思想激励了后来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他们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尽人事,而听天命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但在此同时,也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那就是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我,茫然于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哀叹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畏惧那将踏上的漫长旅途,面对人生的多舛,仰视成功的彼岸,跋涉已布满荆棘的丛林,我埋怨多难,但孔子并非如我,他曾曰:“知其不可而为之” 越过历史之河,孔子教我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 朗朗乾坤,浩浩宇宙,生命因它而熠熠生辉
我想有追求,永远不会遗憾!愿同学们,都能有自己的追求,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