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黄山记
徐迟
黄山简介:
黄山位于安徽省。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传说轩辕黄帝曾经在这里修炼成仙,唐朝时改名叫“黄山”。黄山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区内群山耸立,峰峰相连,号称“七十二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形态各不相同。三大主峰四周,像众星捧月一样,围绕着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层次十分丰富。黄山地区自然条件良好,生态系统完整,是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好地方。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五岳
学习目标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作者简介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浙江吴兴人。其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获得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祁连山下》等作品也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 甫:fǔ刚刚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 “险”“奇” )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险” )
三、作者登山经过。(易)
四、作者在黄山之巅所见到的奇观:云
海、松树、日出、摄身光。(奇)
一、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 “险”“奇” )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险” )
三、作者登山经过。(易)
四、作者在黄山之巅所见到的奇观:云
海、松树、日出、摄身光。(奇)
黄山胜境天造就
千古黄山几人登
今攀黄山亦寻常
天下奇观数黄山
一: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1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2段: 介绍黄山的景物: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以见其“奇”。
第3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一.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1、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更能突出黄山确实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苦心”安排的。
3、便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来写黄山的概况及其细微之处。
二.第一部分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景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有什么好处?
这样作结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做好铺垫。
第一部分在介绍黄山的概貌的同时还暗写了黄山“险”“奇”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语句或词语可以看出来?
(一)险: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处处是悬崖绝辟,无可托足”
(二)奇:“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神奇的音乐鸟”、“稀世的灵芝草”、“极罕见的摄身光”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有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了黄帝飞升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 黄山更有魅力。
第二部分中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的手法,表现黄山的险峻,同时也丰富文章的内容。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它和全文的中心有何联系?
明确: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艰险的人才能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领略不到黄山的胜景,这样就为下文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埋下伏笔。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它和全文的其它部分有何联系?
明确:承接第一部分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它封了山”的具体体现。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
三、作者登山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三个“直上”连用表现了什么?
明确:对比手法,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作对比。三个“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前的气概。
课文第三部分通过写作者登山之“容易”来赞美“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和人民,那么,作者是怎样体现文章中心的?
明确:
1、对比。
2、详略得当。
3、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四、黄山之巅见到的奇观
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
一.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写日出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喻,从光与色入手极写黄山日出的绚丽、变幻多彩,以示其奇。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奇”的特点而来,“奇”体现在何处?
1、云海:“毫秒之间······一忽儿 雨脚奔驰”
“这云雾或散或聚······阳光一照,
丹崖贴金”
2、松树:“从峰顶俯视······翩然起舞”
3、日出:“从未见过这鲜红······又汇聚起来”
4、摄身光:“这时彩虹一道······摄身光!摄
身光”
黄山远景
云雾中的黄山之一
云雾中的黄山之二
云雾中的黄山之三
云气氤氲来······
黄山云海
黄山松
迎客松之一
迎客松之二
黄山松树
探海松
黄山日出之一
黄山日出之二
鲫鱼背
佛光云海《游黄山记》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课:
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这一段从登上玉屏峰头,见文殊四周奇景,写到历险登上天都峰顶,见到种种奇观,再写下山的艰险,最后写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写来,文章写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胜,令人不得不一气读下来。读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启发,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1、记叙翔实、脉络清楚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确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不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而且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2、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课文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踪,途经的地方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作者写一路上的观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着重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石罅、文殊院所见的奇景和天都峰顶的奇观。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处,所以详写,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却灼然可见。
4、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课文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见的奇景以后,用“愧”来衬托“奇”,写文殊院所见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赞美“真黄山绝胜处”强调这里的景色优美奇异,比所见石罅更美、更奇、更胜一筹。“绝胜处”比 “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来,石罅所见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见景物的衬托。“奇”衬托了“绝”。然而,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那奇姿异态的松柏,那瞬息万变似有灵性的云海浓雾,可以说集中了黄山之奇。作者没有用赞叹的字样,但以浓墨重彩、细腻的刻画和描绘了仙境般的画面,令人叹服:这才是黄山最奇、最绝、最美妙的所在。
这种逐层衬托的写法 ,是游记文常用得着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学习中,重点运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作业:
1、练习一、二三、四。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