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17:52:28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上)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简介马致远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简介元曲
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简介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整体感知





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秋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西


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概括主题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写作特色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惆怅之情
羁旅之思
天净沙﹒秋思
板书设计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cāng)
涌起(yōng)
枯藤(téng)
B.萧瑟(sè)
咏志(yǒng)
残夜(cán)
C.澹澹(zhān)
归雁(yàn)
碣石(jié)
D.竦峙(shì)
断肠(cháng)
丰茂(mào)
【解析】A.涌yǒng
C.澹dàn
D.峙zhì
B
一、选择题。
课堂练习
2.对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匆匆交替,怎能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生出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了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解析】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B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B
【解析】诗眼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孟德,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4.李白,字太白,号

代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他与
并称为“李杜”。
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马致远

戏曲
王湾

青莲居士
“诗仙”
杜甫

二、文学常识填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理解型默写。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
2.《观沧海》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
3.《观沧海》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饱含诗人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断肠人在天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
6.《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四、(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1.示例:“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江面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再分析颔联,可知“阔”字描绘出江面是否开阔,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开阔无限的感觉。
2.示例: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点明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能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需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解答。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颔联写“潮平”
“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示例
古代“思乡”题材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拓展探究

寒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古代“思乡”题材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天净沙·秋
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想象一下秋天的画面。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示例: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渐渐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地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孤独的老树上,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着,尽显秋日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