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83张PPT)+ 音频朗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83张PPT)+ 音频朗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17:54:23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孔融让梨
王冕学画
今天,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来认识两位聪慧的少年。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上)
8
《世说新语》二则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咏雪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简介作者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简介作品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简介文体













尊君在


é
zhòu
chā


fǒu



检查预习
参照注释,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
太傅大笑乐。(咏雪)
谢道韫——谢无奕之女
王凝之之妻
寒雪日
家中
谢太傅、儿女
补叙身份:
叙述事件:
方法点拨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直译:
意译:
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
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
的意思。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把家里人聚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高兴的样子。
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相比。
大体。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指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本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营造了一种融洽、儒雅、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精读细研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甲: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乙: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3.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说一说:你认为哪种比喻更好?说说你的想法。
示例一:“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状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借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概括主题
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文章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谓精练之至。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而作者的意图就蕴于这简洁的叙述之中。
写作特色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补述“兄女”身份
咏雪
赞赏谢道韫的
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着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世说新语》中的一位聪慧少年——陈元方。
导入新知
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整体感知
2.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约定。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
(友人)才到。
乃,才。
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这年。
也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是人哪!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舍弃。
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就,副词。
守信。
拉,牵拉。
他,指元方。
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朋友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
时间是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课文,总结答案。
精读细研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知错能改
2.
你认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懂礼识义
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
正直不阿
3.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如:尊姓大名
 
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
如:家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辞,哪些属于谦辞。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辞有
谦辞有
③④⑥⑦⑨ 
①②⑤⑧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古义: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名词,信用
形容词,真诚,诚实
词类活用
友人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

“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撒盐空中差可拟(

3.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概括主题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得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学后感悟
?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友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友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友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写作特色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对话背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
聪慧善辩
据理驳斥
正直明理
对话内容
对话结果:
友人无礼
对子骂父
元方责友
无信无礼
友人无信
太丘舍去
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板书设计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书。
刘义庆
世说新语
课堂练习
⑴内集(
????????
)??????
⑵儿女(??????????
)??????
⑶俄而(??????????

⑷欣然(??????????
)??????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侄辈
不久,一会儿
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高兴的样子
大体可以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⑴与友期行(????????)?
⑵太丘舍去(????????)
⑶去后乃至(????????)?
⑷尊君在不(????
)(?
?
?)
⑸待君久不至(????)?
⑹相委而去(????????)??????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⑼元方入门不顾(????????)??
离开
约定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拉,牵拉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舍弃

回头看
①????????????????
??????
②??????????????????????????
③?????????????????????????????????????
正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径自走进自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é
zhòu
chā


fǒu
课后练习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约定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应为:君/与家君/期日中。
A
C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4)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当着人家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6.《世说新语》是由
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_________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_______至_______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南朝宋
刘义庆
志人
汉末
东晋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谦辞:家君、舍弟、愚见、寒舍
B.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福楼拜
C.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解析】B.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D.“木兰诗”不是律诗,属于汉乐府诗。
A
8.学完《〈世说新语〉二则》之后,七年级(1)班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漫画,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70字),并写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漫画内容:一位身穿印有“诚信”二字工作服的铁匠师傅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写着“承诺”二字的铁块,右手举着铁锤,铁块火星四溅。
(2)漫画寓意:依靠诚信打造承诺。只有讲求诚信的人,他的承诺才让人信服。
(一)
阅读《咏雪》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9.请概括《咏雪》一文的主要内容。
谢家子弟在家咏雪。
10.《咏雪》一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
11.“公大笑乐。”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公”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示例:这真是让我高兴啊,两个孩子的比喻都很生动形象,尤其是“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是意蕴无穷,看来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啊!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12.作者为什么只客观地描述咏雪一事,而不直接对咏雪语句的好坏作评价?
示例:因为这两个咏雪的语句哪个更胜一筹一望而知,如果再作评价就显得多余了。
13.你认为作者更欣赏谁的才气?为什么?
从文末特意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而不交代胡儿的身份来看,作者更欣赏谢道韫的才气。
(二)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4.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从原文“友人惭”可知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引之”是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5.对于友人,元方为什么会“入门不顾”?
因为在元方看来,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的人,不值得交往。
16.请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元方指责客人是“无信”“无礼”的人,可见他懂道义;而他“入门不顾”则又体现了他直率、情感外露的性格特点。
17.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示例: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不讲诚信也许可以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丑陋的面目定会露出来。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一)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注释】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②夫子:对对方的尊称。
趁、乘
就是
同“慧”,智慧
指着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B.【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传为咏雪佳句是因为柳絮的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拟人精彩传神。
C.【乙】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D.【甲】【乙】两文都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儿时谢道韫和杨氏之子的聪明。
【解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二)
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①,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范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④米;斫⑤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⑥诸荐⑦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侃作鱼梁吏,尝以坩⑧饷⑨母。母封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孝廉:孝悌之人,清廉之士。②悬磬(qìng):形容空无所有,极其贫穷。③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头发垂到地上,(她)把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④斛(hú):容量单位。⑤斫(zhuó):同“挫”,割。⑥剉(cuò):同“挫”,割。⑦荐:草席。⑧坩(gān)(zhǎ):用陶器盛的咸鱼。坩,盛物的陶器。,同“鲊”,腌制的鱼。⑨饷:馈赠,赠送。
全,都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陶侃的母亲告诉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2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
B.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
C.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
D.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
【解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故停顿应为: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住。
C
24.为了帮陶侃留住客人,湛氏是怎样做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示例:湛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
25.从选文看,湛氏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湛氏是一个聪明、颇有智慧,爱孩子,教子有方,识大体,讲原则,廉洁贤良的母亲。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到陶侃家住宿。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人很多。陶侃的母亲告诉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垂到地上,(她)把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烧柴;把草垫子都剁了做喂马的草料。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
陶侃做管理水堰捕鱼的官时,他曾经派人把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了腌鱼,交给来送鱼的人,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官,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不但对我没有什么益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