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质检
答题卷 (2012/4/28)
题号 选择题(32分) 二(23分) 三(8分) 四(15分) 五(12分) 作文(60分) 总分(150分)
得分
答题区域:
题型 选择题(12小题5分,其他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选项
二、9.翻译(6分):
(1)
(2)
(3)断句(4分)
当 其 易 也 惜 旦 夕 之 力 忽 之 而 不 顾 及 其 既 成 也 积 岁 月 疲 思 虑 而 仅 克 之 如 此 指 者 多 矣。
10.默写(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三小题计分。每空1分,共6分)
(!)
(2)
(3)
(4)
11.诗歌鉴赏(8分)
(1)
(4分)
(2)
(4分)
三、阅读
14.
(4分)
15.
(4分)
四、任选一篇阅读做题(选做(一)/(二)题必须注明,否则无分)
16/19.
(4分)
17/20、
(5分)
18/21、
(6分)
五、语言运用(12分,每题6分)
22、 改为 ; 改为 ; 处改为
23.
24、作文(60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花瓣(bàn) 乘(chèng)凉 绮(qǐ)丽 蓊蓊(wěng)郁郁
B.召开(zhào) 漫 溯(sù) 踟蹰(chí) 卓(zhuó)有成效
C.遒劲(jìng) 愉(yù)快 邻(lín)居 坚韧(rèn)不拔
D.慰藉(jiè) 期(jī)年 坍 圮(pǐ) 窸窸窣窣(sūo)
2、填入下列各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________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②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________,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③不事________,却画面宛然;不求节律韵调,则自有一番动人的情韵扣人心弦。
A.闪现 寂静 渲染 B.幻现 寂静 夸张
C.幻现 寂寞 渲染 D.闪现 寂寞 夸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上个赛季失利之后,他们就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在这个赛季重新夺回了“新明月”杯。
B.春节过后,他就一直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经过三个多月的休养生息,今天,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
C.新时期的创业需要大智大勇,仅凭匹夫之勇,是不能搞出任何名堂来的。
D.“新新快餐屋”自开业以来,天天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红火。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 。
①.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②.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③.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
④.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⑤.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8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2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6.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7.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8.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 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10分)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ǔ):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方孝儒《指喻》)
9、翻译与断句。用“/”给文中加“ ”的句子断句。(4分)
当 其 易 也 惜 旦 夕 之 力 忽 之 而 不 顾 及 其 既 成 也 积 岁 月 疲 思 虑 而 仅 克 之 如 此 指 者 多 矣。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2)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3句,共6分)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赤壁赋》)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离骚》)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
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5分)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1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3分)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E.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14.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4分)
15.联系全文,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的涵义。(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遍试题纽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15分)
淌过大地的生命河
刘晓平
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这是一个伟大、智慧的比喻,是一个举世绝妙的比喻。第一个这么比喻的人,我想他是天生绝伦的诗人,是举世无双的思想家。倘若没有壮阔、丰厚的大地,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便是虚无的、空幻的了。没有了大地,便没有了生命,便没有了思想……因此,大地是万物之母。有了大地,便有了泉,便有了溪,便有了河流,便有了智慧和创造!
有了这样一种思想认定,我便对那些把河流比作母亲的文字,总是从心底里去加以否定。在我的心灵里,河流不能比作母亲,河流只能是大地的儿子。河流就是生命,是大地母亲诞生的生命;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一种有骨有思想的生命。
当大地上有了我的第一声啼哭,父亲便以太阳的名义给我命名叫江河。从此,我便是一条生命河。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山孩子,一个迂回奔走唱着清亮亮童谣的山孩子。那时父亲便告诉我:“孩子,你的名字叫江河,你不要做永远的小溪。山的外面有丘陵和平原,遥远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才是你的归宿啊!”当时,我幼稚的心灵不求理解,但求牢记;我就记下了自己的名字叫江河,我的归宿是大海。我好奇地问:“那父亲叫什么?”“父亲叫太阳哩!就是有升有落的太阳。”父亲怕我听不懂,还给我解释了许多的道理:太阳才平凡哩,因为平凡才有升有落;它的升落是依恋着他的儿子哩,他要看看儿子是怎样长大成江河,是怎样奔向了大海的,就为了儿子,它才平凡得永恒,永恒中有升有落。大海才伟大哩,但那是一种平凡积蓄的伟大。翻江倒海,那是多么磅礴雄浑的气势!但是,要奔归大海,江河得经受许多的考验。它得穿越重重山崖的阻拦,绕过层层嶂峦的困扰;它得有跨越山涧的勇气,至死不回的豪情;它得有斩断柔情的气概,奔如走马的气势;它必须不畏悬崖断壁,不恋风花雪月……“但我会想母亲的”。我告诉父亲。父亲说:“大地是博大的,你永远都走不出她的胸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一想起她,母亲便会在你的身边。”我点头,记住了。
于是,我便开始长大,我便开始了兼收并蓄和包容一切清纯、浑浊的吸收;我吸收了长大的养料,也吸收了长高的思想。当我再回首眺望母亲时,只见母亲的身躯已留下许多沟沟壑壑一般的伤痕;所有的伤痕就是一组七音的笛孔,奏响一支美好而忧伤的歌!但我记住了父亲的话,我得继续走下去。
有时,面对芸芸众生的世界,我常为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瑟瑟和弦地奉上一曲;而身临那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灵魂,我只能进行一种自我的人生挣扎和灵魂的清洗。因为,面对汪汪的清流和汹涌的洪峰,我只有容纳和沉淀。沉淀是一种生命净化的过程;因此,我也常常为自我丑陋的形象和污浊的思想而痛苦。歌德说:“随着每次大雨的侵袭,总要改变幽谷的美景。”但我却想“在同样的水里,再来一下第二次游泳”。于是,我试图着一次次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可一切,却好似在平缓地带静如死水般的恍惚中走过来了,我便一头扎进了大海。
寻到了大海的归宿,自我便渺小了,才有了一种永恒的感觉。只有容入了大海,我才知道什么叫举重若轻,何以能百川归海。一切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思想,在这里都被那种壮阔的美丽和碧蓝的清纯所包容了,人们所抒发的是那种对深沉浑厚的赞美和对宏大无边的感叹。
这时候回首,我依然是太阳下一条淌过大地的生命河。我明白了:我的归宿为什么是大海,我的向往为什么是大海,而且只能是大海!
16.作者说:我便是“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请阐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7.文中向我们展现出来的父亲、母亲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出他们的特点。(6分)
18.“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归宿必定是大海?(6分)
(一)实用类文本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一21题。(15分)
独孤一鹤曹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的冬天,在瓜洲古渡口,有人发现了雪芹的身影。
雪芹从五岁上离开江宁,渡江北上,这是他三十年后重来了。面对着长江的逝水,不禁又想起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错,大江的波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包括雪芹自己,也包括着他书中的那些非凡的少女。
不巧,冬来得早,一场风雪,冻封了江,这是不多见的天气。渡船停摆了。
雪芹正感无可奈何,岸边一家沈姓老人见他徘徊愁闷,便很热情地邀他到家暂时歇息。老人一家的仁厚慷慨,使雪芹非常感动。叨扰了二三日,相处得越发亲热起来。不久,天色放睛,气暖江开,雪芹要走了,转觉依依不舍。他问老人,有纸笔吗?老人捧出文房四宝,雪芹挽袖提笔在手,不一时,一幅《天官图》①展现纸上。老人惊呆了,半晌说:“我见先生风骨不凡,定非俗士,果然是位大才!”雪芹说:“没有可以报谢的,我画天官,给老人家赐福吧。”宾主作别,雪芹收拾过江去了。这幅画,据镇江沈氏后人说,保存到很晚近的年代,可惜怎么也找不见了。
此番雪芹渡江何事?因何而来的呢?原来他因友人之荐,为两江总督尹继善礼聘,到江宁做他的西宾幕客。一到江南,雪芹的才华立即受到了尹继善的赏重,并以楝亭②有此嗣孙引为欣慰。初时,宾主相得,情谊甚笃。
可是,雪芹的处境到哪里也是复杂的。这次南来的遭遇,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③赠雪芹所说的:“可知野鹤在鸡群。” 他的才华出众,易为人知,也易为人妒。同事中间,小人之辈,谮毁之言,久而遂多。尹继善虽然爱才好士,扬风扢雅④,但全是正统一派人物,眼见雪芹的一些言谈行径,渐渐心有不乐之意。尹继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从他自己的正统观念出发,以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无人“导之于正”,他就要设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对于这种“挽救”,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各无恶意,皆本素怀,可是误会既多,彼此都无法谅解:别人本是一片热心为他好,而雪芹看来那是不能苟从的道路;雪芹如要我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视为狂妄无状,负义忘恩。一个不能为世人所理解的伟大的哲士文豪,越是伟大,越是孤独,越是寂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当时南京住着一位声气极大的诗家名叫袁枚。有人介绍,想为曹、袁二人牵丝引线,以为两诗人定能投契。雪芹素知袁枚风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这也得罪了南京的诗坛文苑。
雪芹本是为《石头》一记而南游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部书上。
乾隆的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礼法,他的师傅孙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永璇的岳翁尹继善也受了指摘。到二十五年春天,为了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
当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当这事的风波很快传到了永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他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毕竟还是厚道长者,不肯出卖楝亭的后人,就透消息给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他往,避免多所株连,将关系的复杂程度尽量缩小。于是,无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装,决意北返。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弥补遮掩,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
(节选自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有删节)
注:①《天官图》:天官,是道教信奉的三神之一,传说天官赐福。天官图,即天官的画像。②楝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号。③敦敏:曹雪芹的好友。④扬风扢雅:指品评诗文。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诸人尝寓其家,流连觞咏,声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扬《风》扢《雅》。” 扢,念jié 或gǔ 。
19、第七段中说“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指的是哪几件事?请分条概述。(4分)
20、请联系本文所写曹雪芹经历中的几件事,简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5分)
2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传记内容来看,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这对理解曹雪芹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请加以探究。(6分)
22、下面是一则新闻,其中三处文字欠妥,请找出并改正。(4分)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①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海域击沉、追逐一可疑船只事件回答了记者提问。②章启月说,中方一直密切跟踪事态发展。③根据有关部门证实,该船不是中国船只。④中方对日方在东海海域使用武力表示关切,⑤对这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事件表示遗憾,⑥中方正在责令日方进一步通报有关情况。
改为 ; 改为 ; 处改为
23.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仿写一首诗,字数可稍有不同。(4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共60分)
担当是 “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级第二次质检语文答案(2012/4/28)
1、B(A乘-chéng;C愉-yú;D窣--sū)
2、C(A、“幻现”程度比“闪现”深,更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思念;B、“小屋”是静物,不能用“寂静”;D、“夸张”与“画面宛然”不能搭配)
3.B(“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
4、答案:B。(3分)
5.A(书案)
6.D 7.D(无象征) 8.A
9.断句两处1分。(3分)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
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1)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以示人:省略句,以之示人——1分,足:值得——1分,语义1分)
(2)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足:值得—1分,至于:到了—1分)
10、(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赤壁赋》)
(4)..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11、(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1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12、C (C 项所指是“方向”,并不是“具体措施”。)
13、B. E (B项“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才是最大瓶颈;E项非“平稳”发展,应是“又好又快”发展)
14、一是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二是减少排放所需的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写出一点得1 分,写出两点得3 分,写出三点得4 分。)
15、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能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分);同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中国有可能在这一新兴领域超越其他国家(1 分)。指明了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1 分)。
16.作者将母亲比作大地,将“我”比作“生命河”,母亲像大地给了河流生命一样也给了“我”生命,“我”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在母亲的关注下走向人生,走向社会。(能说清作者以“大地”来比喻“母亲”、以“生命河”来比喻“我”所表达的意思即可。4分)
17.父亲:平凡、伟大,是儿女人生的导师,具有为儿女健康成长献身的精神。(3分)母亲:胸怀博大,永远记挂着儿女的成长,为儿女无私付出而伤痕累累。(3分)
18.(1)大海是一种美丽而清纯、深厚而宏大的人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2)①父亲的指引和激励,②母亲的奉献和牺牲,③“我”的挣扎和追求。
19、(4分)(1)曹雪芹的言谈行径不流于世俗,因而不为世人所理解,与尹继善发生了矛盾;(2)因看不上袁枚,不与之交往。因而得罪了南京的文人;(3)所著小说《石头记》在永璇府被发现,引起皇帝的恼怒。
20、(1)为沈姓老人作画。表现出曹雪芹出众的才华和感恩的性格;(2)在做尹继善西宾幕僚期间,逐渐流露出卓尔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性格;(3)拒绝与风格不高的袁枚交往,体现了曹雪芹率真、清高的性格。(4)《石头记》在永璇府的遭遇,从创作上表现了作者不守礼法的性格。
21、(6分)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封建正统思想浓厚、自己的言行不为世人所理解,他的小说被封建帝王视为“邪书”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2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曹雪芹不为社会强大的压力所左右,保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更显示出了他在社会上的孤独、寂寞,也显示出了他的伟大,而小说的典型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衬托作用。(4分)
22、①处改法:“击沉”和“追逐”换位;③处改法:“证实”改为“核实”;⑥处改法:“责令”改为“要求”。
23.答案举例: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
学校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