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13: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诗歌是一种艺术,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hé的心田。
①弦_______
②hé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井冈山、延安等地,慰问老区人民,缅怀革命先烈,强调每到红色革命
,“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②祝融号着陆火星,是中国航天工程任务难度的新突破。宇宙是个联系的整体,通过
这颗行星的奥秘,我们也能一探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迈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③5月17日晚位于杨浦区定海社区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大楼点亮灯火,宣告博物馆正式
,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
A.圣地
洞察
启用
B.圣地
观察
起用
C.胜地
观察
起用
D.胜地
洞察
启用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赛龙舟、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B.只要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C.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
D.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天,他突然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我要好好学习!”
B.他对小明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收拾行李。
C.他平时刻苦训练,不怕困难,这次比赛获奖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D.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5.填空。(5分)
①《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
②《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
③《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句,描写全城皆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

”。
④李贺在《马诗》中含蓄地表达希望驰骋疆场、建立功勋的句子是“

”。
⑤子曰:“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名著阅读。(2分)
整个说来,这无可怀疑地证明了一个事实: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苦难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反面的,或者说正面的东西。让这个情况成为从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中得出的一条指示吧:我们总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而且在记述好事和坏事的时候,把它们记在账本的贷方一栏里。
现在,我的脑子里对自己的处境已经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一艘船的踪影了。我说。我既然放弃了这些想法,就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的。
上面选文出自
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写法,刻画了主人公
的精神。
7.综合性学习。(5分)
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1分)
(2)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2分)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仿句:孝是
,孝是

(3)请你就该主题提出一项活动倡议。(2分)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①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②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此处指水面。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9.请你任选角度赏析第三、四两句。(2分)
(二)(8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察物近则大,远则小,故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夫火光近时则温,远人则寒,故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也。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论衡·说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
②孰为汝多知乎 
为: 
③或以日中为近
或:
④察物近则大 
察:
11.翻译下列两个句子。(2分)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
12.简要说明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作用。(4分)
(三)(8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3.赏析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4.简要分析选文写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及表达作用。(4分)
(四)(14分)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15.概括余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16.第④段画线句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说明顺序。(4分)
18.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五)(16分)
母亲的“土月饼”
肖复兴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19.概括填写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工序。(4分)
买糯米→淘洗晾干→________→炒米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蒸烤
20.本文语言细腻生动,结合原文找出一处进行赏析。(4分)
21.文章重点写“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③段却花了不少笔墨写“单位发的月饼”和“那时候的月饼”,这两段是否多余,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22.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三、写作(共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既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也有朋友亲密无间的问候;既有沉醉于美景时的欣喜愉悦,也有陷入困境时的迷茫彷徨;既有甜蜜的回忆,也有酸楚的过往……在你的成长中,有什么难忘的记忆呢?
请以“成长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书写工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信息。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六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答案:①xián ②涸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A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3.答案:B
解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4.答案:D
解析: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5.答案:①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④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⑤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评分: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5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不得分。
6.答案: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勇于冒险、百折不挠
评分:每空0.5分,共2分。最后一空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7.答案:(1)百善孝为先(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或儿行千里母担忧
或养儿方知父母恩
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示例
孝是笔墨书信的倾诉
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
(3)示例一
举办“孝敬父母”故事会
示例二
开展“‘孝’满人间”论文征集活动
示例三
组织“‘孝’行天下”演讲比赛
评分:第(1)题1分;第(2)题2分;第(3)题2分。本题共5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8.答案:表达了作者愉悦闲适(或悠闲自得)的思想感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
巧用比喻。把池塘的水比作“水晶帘”,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清澈明静,生动贴切。
示例二
多角度写景。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和愉悦的心情。
示例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夏日山亭小院水波荡漾、满院花香的景色,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评分:手法1分,作用1分,共2分。答出一种示例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0.答案:①距离
②同“谓”,认为
③有人,有的
④观看,察看
评分:每空0.5分,共2分。
11.答案:①谁说你智慧多呢?②有学问的人有的认为太阳在早晨出来和晚上落下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说理,形象深刻。(或结合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说明力。或用对话形式论辩,一问一答,针锋相对,叙事简洁,形象生动。或运用对比手法,把两小儿的观点鲜明地对比呈现出来,针锋相对,有理有据,论辩逻辑性强。)乙文则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观点,观点鲜明。(或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浅显易懂,论证有力。)
评分:写法和作用各2分,共4分。答出一种手法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3.答案:运用设问、反问的修辞,用一连串的问句凸显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和无处寻觅;点明题意,引出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限感慨,提醒读者关注和思考关于时间的问题;引出下文,为后文描写时间的匆匆流逝和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评分:修辞、作用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一
化虚为实。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时间化为有形的形象,细细描摹,具体可感,富有绘画美和诗意美。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一句,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与浩瀚的大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
示例二
发问与叙述自然融合。问句相互响应,倏忽而过,行文快速,和时间匆匆流逝的特点相吻合;与叙述部分完美融合,作者蕴含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
情景交融。作者将感情融入对于时间匆匆的描写之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表达了作者不愿虚度光阴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示例四
首尾响应,结构精巧。开篇提出问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发出疑问,与开头呼应,突出主旨,引发读者思考。中间则借助具体形象的描写表现时间之可贵,对时间匆匆逝去的痛惜之情,层次清楚,抒情自然。
评分:写法2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5.答案:①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②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或“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不能。“几乎”表示程度,是“基本上”的意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说基本上不影响;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完全没有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评分:判断1分,说明原因2分,共3分。只答“不能删去”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逻辑顺序。本文先说明什么是余震,然后说明余震的特征,再揭示余震产生的原因,全文是按照从现象到原因、从特征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评分:顺序2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示例一
下定义。如第①段中“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这就是地震”一句,概括说明了“地震”的定义,让读者获得科学准确的认知。
示例二
作比较。如第②段中“科学家称……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一句,把第一天和第十天的余震次数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示例三
列数字。如第④段“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一句,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至震中的距离与余震次数骤减之间的关系,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评分: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本题共3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9.答案:磨成米粉
掺油水搓长条(和米粉搓长条)
擀饼包馅
打模
评分:每空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示例一
拟人。如第⑥段“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火焰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火焰跳动时的情态,表现出“我”高兴、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
善用动词。如第⑥段“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一句,运用“钻”“勾”“咽”等贴切的动词,生动地描写出“母亲”做的月饼诱人,把“我”迫切想吃月饼的情态描摹得细腻逼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示例三
运用叠词。如第③段“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一句,用“甜甜”“香香”“酥酥”几个叠词,从味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月饼的好吃描绘得生动诱人、惟妙惟肖,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评分:特点2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1.答案:不能删去。①引起下文。单位发月饼引出下文对于母亲的“土月饼”的怀念,写“那时候的月饼”好吃但没钱买,引出母亲为省钱自己制作“土月饼”过程的记叙。②与母亲做的“土月饼”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母亲做的月饼好吃,表达了我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③使文章表达上文脉婉曲,更吸引读者。
评分: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2.答案: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表现我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或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同时首尾呼应,使文章文脉相连,结构严谨。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三、写作(共50分)
23.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内容20分
20—18分
17—15分
14—13分
12—11分
10分及以下

表达25分
25—23分
22—21分
20—19分
18—16分
15分及以下

文面5分
5分
4分
4分
3分
2分及以下
写作部分评卷建议:
1.作文试卷评阅应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课程目标与评价建议的精神与要求,切近初中学生学习实际,不宜要求过高。
2.建议两人评阅一份试卷,求和的平均数,得分四舍五入。两人评判同一份试卷差距在7分以上者,建议重判。
3.宜于在及格线(30分)以上拉开档次,赋分不宜于集中在某狭小的分数区间,具体分数分布建议如下:
50分——46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其中满分卷不少于2%。
45分——41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5%。
40分——36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5%。
35分——31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
30分及以下
约占试卷总量的10%。
4.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者不计;扣至5分为止。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