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word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word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0 07: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然反映了古代蜀地与东南亚以至于更遥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中原夏商周文明确实没有金面罩,而古埃及则有图坦卡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以及迈锡尼出土的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金面罩等,而在契丹、吐蕃,也有使用黄金面具的考古证据。这些确实能看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某些文化联系。
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九鼎的信仰以及《礼记·礼运》所谓“祭器不假”,《礼记·曲礼》“祭器不逾境”“不鬻祭器”,都表达了青铜礼器的重大价值。玉器更以和氏璧能购买十五座城池而著称。至于大龟壳,则见之于《礼记·礼器》所谓“诸侯以龟为宝”,以及《论语·公冶长》记载,臧文仲家族以“山节藻棁”的方式礼敬“大蔡之龟”。
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早期的价值系统中,黄金的地位确实并不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
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材料二:
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可以说,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摘编自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6座“祭祀坑’中发掘出500余件重要文物。
B.从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可知,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
C.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是“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次考古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D.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由许多单位包括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取得了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最新发现的文物中有黄金面罩,古埃及、迈锡尼以及契丹、吐蕃等地也有黄金面具、面罩的考古证据,反映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些文化联系。
B.青铜器、玉器、大龟等宝物能反映中原文化的价值,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中找到祖型。
C.中原夏商周文明没有金面罩,能佐证当时黄金并不是非凡存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黄金才在中原变得重要,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
D.新一轮考古测定,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印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78年陕西宝鸡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10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件名叫“神兽折觥”的铜器。
B.20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近200件,其中玉璧69件,包括丧葬用玉璧和装饰用玉璧。
C.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中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
D.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M4墓葬考古时出土的最重要的两件文物是玉版和玉龟。
4.请概括材料二主要的写作思路。(4分)
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考古工作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
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
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
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
我向哥哥喊叫:“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
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石头做的。”
“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
“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
身穿军装的王立强,在这样的情景里突然出现,使我对南门的记忆被迫中断了五年。这个高大的男人,拉着我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我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我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在那条小路上,疾病缠身的祖父与我擦肩相遇,面对他忧虑的目光,我得意洋洋地对他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
五年以后,当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
我回家后不久,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南门来居住了。一个夏天的早晨,苏家的两个男孩从屋内搬出了一张小圆桌,放在树荫下面吃起了早餐。
这是我十二岁看到的情景。两个城里孩子穿着商店里买来的衣裤坐在那里。我一个人坐在池塘旁,穿的是土布手工缝制的短裤。然后我看到十四岁的哥哥领着九岁的弟弟向苏家的孩子走去。他们和我一样,也都光着上身,在阳光下黑黝黝的像两条泥鳅。
在此之前,我听到哥哥在晒场那边说:“走,去看看城里人吃什么菜。”
晒场那边众多的孩子里,愿意跟随哥哥走向两个陌生人的,只有九岁的弟弟。我的哥哥昂首阔步走去时,显得英勇无比,弟弟则小跑着紧随其后。他们手上挎着的割草篮子在那条路上摇晃不止。
两个城里孩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警惕地注视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没有停留,大模大样地从小圆桌前走过,又从城里人的屋后绕了回来。比起哥哥来,我弟弟的大模大样就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他们回到晒场后,我听到哥哥说:“城里人也在吃咸菜,和我们一样。”
“没有肉吗?”
“屁也没有。”
我弟弟这时出来纠正:“他们的咸菜里有油,我们的咸菜里没有油。”
哥哥可能推了弟弟一把:“去、去、去,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也有。”
弟弟继续说:“那是香油,我们家没有。”
“你知道个屁。”
“我闻到的。”
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我和祖父意外相遇后一起回到南门,恰好一场大火在我家的屋顶上飘扬。
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有时我无意中和祖父站在一起,父亲就会紧张地嗷嗷乱叫,似乎他刚盖起来的茅屋又要着火了。
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祖父的消失,使父亲放弃了对我们的疑神疑鬼。但我在家中的处境并不因此得到改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我离自己的兄弟越来越远,村里的孩子总和哥哥在一起,我同时也远离了他们。
(节选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本二:
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
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
(摘自余华《我为何写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小时候奔跑的记忆,以水泥船来到南门河上引出一家人的活动,展示了“我”眼中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B.“我”和哥哥从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两个孩子的调皮,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C.“我”离开南门和重回南门时都和祖父相逢在“那条路上”,表现出祖父对“我”的牵挂,而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
D.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了哥哥和弟弟看两个城里孩子吃饭后的对话,反映出哥哥对城里人不屑的态度。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喧天的锣鼓声,两岸欢腾的人声,几根长长的麻绳,五颜六色的纸片,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水泥船周围进行的观察。
B.文本一中父母将“我”送给了王立强,王立强拉着“我”离开南门,坐轮船来到叫孙荡的城镇,而“我”却以为这是一次游玩。
C.文本二中毕加索的名言表现出对艺术家真实表达的理解,促使余华改变原有的写作方式,去寻找更丰富和更具有变化的叙述。
D.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写作风格。
8.文本一中,在“我”看来,“我”离家之前和“我”回家后,家人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文本二中说“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孙也。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后从驾南行。及车驾还,幸彭城,泛舟泗水,诏在侍筵,观者荣之。世宗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四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讼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咸取正焉。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赗帛五百匹,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侯。休少而谦退,事母孝谨。及为尚书,子仲文纳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领军元义长庶子秘书郎稚舒。挟恃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
(节选自《魏书·崔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B.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C.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D.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孙,也称为“元孙”,辈份称谓,指儿子的曾孙或曾孙的儿子,即“四世孙”。
B.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摆放的各种祭品或食品。亦泛指各种礼品。
C.台阁,古代官署名,汉代指尚书台,往往与公府并举,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D.长庶子,“庶”是“旁支”之意,庶子是指妾所生的儿子。长庶子指最年长的庶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休自强好学,博览书史。他少年时孤苦贫穷,却能够发奋自立;他爱好读书,即使在处理政务或作战的间隙,也手不释卷。
B.崔休敬贤礼士,爱惜人才。他既崇敬先辈贤达,又喜欢结交年轻英才;他在兼任选拔和任用人才之职时,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
C.崔休为上倚重,颇受礼遇。高祖幸临彭城,曾下诏让他侍筵;他经常参与高祖身边的许多活动,受到的礼遇位于宋、郭等人之上。
D.崔休政绩卓著,为民爱戴。他任职青州时,青州九郡千人上书朝廷赞颂他的德政;他清廉爱民,幽州和青州的百姓怀念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4分)
(2)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4分)
14.崔休去渤海任职,他是如何使“渤海大治”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登城有作
杜荀鹤①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②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③,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②汲汲:努力追求的样子。③黄金堪润屋:典出《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点明了登城的季节,同时一个“孤”字一语双关,既写城之孤,又写人之孤。
B.首联下句从结构上属于承上启下,总领下面六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情感沉痛。
C.颔联上句写坟冢满原,点明了“伤神”的原因;下句则想象虚写墓中之人曾汲汲追求功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豁达与彻悟,应放下对功名的追求,要不然会有愁思侵身。
16.本诗颈联“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历来为人称道,请对此联手法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女子在反思婚姻走到尽头时,回忆起当年与男子在一起欢乐相处的场面:“

。”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后,四周船只悄然无声,从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巧妙设问,抒发了一种怅然若失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沉感喟,余韵悠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熟悉家门口的胡同,对它的过往和趣事__________,饱含着深厚的胡同情结。
除交通外,胡同还承担着其他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为主的居住模式,四合院的连排相依,自然形成了胡同。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北京的胡同有着不同的故事。在东单船板胡同一带原本有水路和通惠河相连。运粮船一部分继续航行到积水潭,另一部分在船板胡同卸货售卖,__________形成东西走向的繁华街市,由于北京人将江南产的糯米称为“江米”,
__________,这条街也称之为“江米街”。胡同和名人是__________,相辅相成的。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号称史上“最牛胡同”之一。很多机构曾在此办公,很多名人在此居住,史家胡同有了“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
胡同是有形的,它规划了北京居民的生活单元;胡同是无形的,它是北京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久而久之
民胞物与
形影不离
B.如数家珍
久而久之
爱屋及乌
形影不离
C.耳熟能详
长此以往
爱屋及乌
寸步不离
D.如数家珍
长此以往
民胞物与
寸步不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B.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更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C.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D.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家中出现苍蝇或蟑螂等虫子时,通常会使用杀虫剂。(
)。在神经系统运作机制上,昆虫与人类的确有共通之处。但通过严格的毒性实验的现代杀虫剂,只要按规定用法和用量使用,对人体和宠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理由有三。
首先,相对人和宠物的身体而言,

。成年人体重大约为60千克,而害虫体重约在几毫克到1克之间,相差几万倍到1000万倍。要想让杀虫剂对人和宠物起到同样影响,单纯从数字计算来看,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几万倍到1000万倍。
其次,人体中含有能分解杀虫剂成分的解毒酶。

,而人体具有的酶数量更多也更强大,杀虫剂成分在抵达神经细胞之前已完成了分解。
第三,杀虫剂成分各不相同,

。例如,有一种名为“BT”的成分,只在昆虫消化道的碱性环境内才会被分解产生毒性。由于人体的胃是酸性的,所以即使BT进入也不会产生毒性。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但是有人就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B.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就会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C.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有人也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D.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因此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个个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请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演讲”的演讲稿,表达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然反映了古代蜀地与东南亚以至于更遥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中原夏商周文明确实没有金面罩,而古埃及则有图坦卡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以及迈锡尼出土的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金面罩等,而在契丹、吐蕃,也有使用黄金面具的考古证据。这些确实能看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某些文化联系。
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九鼎的信仰以及《礼记·礼运》所谓“祭器不假”,《礼记·曲礼》“祭器不逾境”“不鬻祭器”,都表达了青铜礼器的重大价值。玉器更以和氏璧能购买十五座城池而著称。至于大龟壳,则见之于《礼记·礼器》所谓“诸侯以龟为宝”,以及《论语·公冶长》记载,臧文仲家族以“山节藻棁”的方式礼敬“大蔡之龟”。
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早期的价值系统中,黄金的地位确实并不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
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材料二:
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可以说,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摘编自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6座“祭祀坑’中发掘出500余件重要文物。
B.从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可知,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
C.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是“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次考古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D.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由许多单位包括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取得了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最新发现的文物中有黄金面罩,古埃及、迈锡尼以及契丹、吐蕃等地也有黄金面具、面罩的考古证据,反映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些文化联系。
B.青铜器、玉器、大龟等宝物能反映中原文化的价值,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中找到祖型。
C.中原夏商周文明没有金面罩,能佐证当时黄金并不是非凡存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黄金才在中原变得重要,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
D.新一轮考古测定,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印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78年陕西宝鸡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10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件名叫“神兽折觥”的铜器。
B.20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近200件,其中玉璧69件,包括丧葬用玉璧和装饰用玉璧。
C.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中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
D.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M4墓葬考古时出土的最重要的两件文物是玉版和玉龟。
4.请概括材料二主要的写作思路。(4分)
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考古工作的认识。(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务。解答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B.“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错,从全文看,三星堆文化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来看,B选项只是“不少人认为”的一种片面观点。
故选B。
(2)D.文中并没说“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是“新一轮考古测定”的结果,原文只是说“据测定”,可以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得出这样的结论。
故选D。
(3)C.材料一第四段主要是论述“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而C项“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不能支撑此观点。
故选C。
(4)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是总说,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收获丰富,第二句侧重说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意义重大。
第二段,前半部分侧重介绍“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后半部分侧重介绍“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
第三、四段指出“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侧重介绍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参与单位、学科等情况,“就是要……就是要……就是要……”指出发掘工作未来方向。
(5)结合“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概括出考古工作能够让人类文明得到更加清晰、全面、生动的呈现。
结合“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概括出考古工作能够理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结合“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概括出考古工作需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各种文明。
结合“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概括出考古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答案:
(1)B
(2)D
(3)C
(4)①首先说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收获丰富,意义重大。②接着写第一次发掘引发的对三星堆的猜测及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揭开古蜀国神秘的面纱。③最后侧重分析了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特点及未来方向。
(5)①考古工作能够让人类文明得到更加清晰、全面、生动的呈现;②考古工作能够理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③考古工作需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各种文明;④考古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
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
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
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
我向哥哥喊叫:“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
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石头做的。”
“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
“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
身穿军装的王立强,在这样的情景里突然出现,使我对南门的记忆被迫中断了五年。这个高大的男人,拉着我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我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我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在那条小路上,疾病缠身的祖父与我擦肩相遇,面对他忧虑的目光,我得意洋洋地对他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
五年以后,当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
我回家后不久,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南门来居住了。一个夏天的早晨,苏家的两个男孩从屋内搬出了一张小圆桌,放在树荫下面吃起了早餐。
这是我十二岁看到的情景。两个城里孩子穿着商店里买来的衣裤坐在那里。我一个人坐在池塘旁,穿的是土布手工缝制的短裤。然后我看到十四岁的哥哥领着九岁的弟弟向苏家的孩子走去。他们和我一样,也都光着上身,在阳光下黑黝黝的像两条泥鳅。
在此之前,我听到哥哥在晒场那边说:“走,去看看城里人吃什么菜。”
晒场那边众多的孩子里,愿意跟随哥哥走向两个陌生人的,只有九岁的弟弟。我的哥哥昂首阔步走去时,显得英勇无比,弟弟则小跑着紧随其后。他们手上挎着的割草篮子在那条路上摇晃不止。
两个城里孩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警惕地注视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没有停留,大模大样地从小圆桌前走过,又从城里人的屋后绕了回来。比起哥哥来,我弟弟的大模大样就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他们回到晒场后,我听到哥哥说:“城里人也在吃咸菜,和我们一样。”
“没有肉吗?”
“屁也没有。”
我弟弟这时出来纠正:“他们的咸菜里有油,我们的咸菜里没有油。”
哥哥可能推了弟弟一把:“去、去、去,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也有。”
弟弟继续说:“那是香油,我们家没有。”
“你知道个屁。”
“我闻到的。”
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我和祖父意外相遇后一起回到南门,恰好一场大火在我家的屋顶上飘扬。
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有时我无意中和祖父站在一起,父亲就会紧张地嗷嗷乱叫,似乎他刚盖起来的茅屋又要着火了。
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祖父的消失,使父亲放弃了对我们的疑神疑鬼。但我在家中的处境并不因此得到改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我离自己的兄弟越来越远,村里的孩子总和哥哥在一起,我同时也远离了他们。
(节选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本二:
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
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
(摘自余华《我为何写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小时候奔跑的记忆,以水泥船来到南门河上引出一家人的活动,展示了“我”眼中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B.“我”和哥哥从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两个孩子的调皮,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C.“我”离开南门和重回南门时都和祖父相逢在“那条路上”,表现出祖父对“我”的牵挂,而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
D.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了哥哥和弟弟看两个城里孩子吃饭后的对话,反映出哥哥对城里人不屑的态度。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喧天的锣鼓声,两岸欢腾的人声,几根长长的麻绳,五颜六色的纸片,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水泥船周围进行的观察。
B.文本一中父母将“我”送给了王立强,王立强拉着“我”离开南门,坐轮船来到叫孙荡的城镇,而“我”却以为这是一次游玩。
C.文本二中毕加索的名言表现出对艺术家真实表达的理解,促使余华改变原有的写作方式,去寻找更丰富和更具有变化的叙述。
D.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写作风格。
8.文本一中,在“我”看来,“我”离家之前和“我”回家后,家人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文本二中说“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解答】(1)C.“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不正确,结合原文“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可知,那只是父亲的一种疑神疑鬼的表现。
故选C。
(2)D.“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理解错误,原文中只说“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不一定是不认可。
故选D。
(3)“我”离家之前,结合文章第一段“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可知,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母亲美丽,父亲笑声响亮,“我”与哥哥一起去看水泥船。“我”记忆中的六岁以前生活是家人与“我”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有亲情之乐。
“我”回家后,结合“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可知,“我”从王立强家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那场大火让爸爸怀疑“我”和祖父给家里带来灾难,总是疑神疑鬼,哥哥也与“我”远离。
(4)从叙述人称看,文本一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我”的口吻叙述,讲述了“我”童年时的生活和记忆,六岁时被人领养,五年后又回到“我”原来的家,然而“我”离家之前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而五年后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甚至那场大火让爸爸对“我”疑神疑鬼。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
从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看,文本一中的“我”回忆六岁时的生活,“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这些场景的描写符合六岁的孩子的视角和感受,符合童年拥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而被人领养五年后回到家,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的感觉,也符合人物的成长特点,“我”这时有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悟。从这些来看,文本一所塑造的“我”展现出符合人物年龄、经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形象特征,给人真实感。
从艺术手法看,“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而不是作者出现,“我”所经历的生活故事已经把叙事者的身份隐藏起来,让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读者已经感受不到是作者在讲述故事,说明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已经合二为一,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作者对人物感同身受后人物自己的表达。这说明“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
答案:
(1)C
(2)D
(3)①“我”离开家之前: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母亲美丽,父亲笑声响亮,“我”与哥哥一起去看水泥船。②“我”从王立强家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那场大火让爸爸疑神疑鬼,哥哥让“我”滚蛋。
(4)①材料一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了童年时的记忆,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②人物说出的话是符合人物的性格、成长轨迹以及所处环境的,是真实的。例如,“我”在被送走之前拥有不谙世事的快乐,回家之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③作者将叙述者的身份隐藏起来,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作者对人物感同身受后人物自己的表达。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孙也。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后从驾南行。及车驾还,幸彭城,泛舟泗水,诏在侍筵,观者荣之。世宗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四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讼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咸取正焉。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赗帛五百匹,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侯。休少而谦退,事母孝谨。及为尚书,子仲文纳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领军元义长庶子秘书郎稚舒。挟恃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
(节选自《魏书·崔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B.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C.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D.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孙,也称为“元孙”,辈份称谓,指儿子的曾孙或曾孙的儿子,即“四世孙”。
B.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摆放的各种祭品或食品。亦泛指各种礼品。
C.台阁,古代官署名,汉代指尚书台,往往与公府并举,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D.长庶子,“庶”是“旁支”之意,庶子是指妾所生的儿子。长庶子指最年长的庶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休自强好学,博览书史。他少年时孤苦贫穷,却能够发奋自立;他爱好读书,即使在处理政务或作战的间隙,也手不释卷。
B.崔休敬贤礼士,爱惜人才。他既崇敬先辈贤达,又喜欢结交年轻英才;他在兼任选拔和任用人才之职时,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
C.崔休为上倚重,颇受礼遇。高祖幸临彭城,曾下诏让他侍筵;他经常参与高祖身边的许多活动,受到的礼遇位于宋、郭等人之上。
D.崔休政绩卓著,为民爱戴。他任职青州时,青州九郡千人上书朝廷赞颂他的德政;他清廉爱民,幽州和青州的百姓怀念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4分)
(2)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4分)
14.崔休去渤海任职,他是如何使“渤海大治”的?(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相知友”意为彼此相知交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人望”是一个词,指“声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译文:他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蛮一向交情很好。尚书王巍钦佩他的声望为自己的长子娶了崔休的姐姐,并接济钱财,崔家家境因此稍微好转。
(2)B.“摆放的各种祭品或食品。亦泛指各种礼品”有误。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3)C.“受到的礼遇位于宋、郭等人之上”错误,原文为“礼遇次于宋、郭之辈”,意思是“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郭等人”。
(4)①“闲”,熟习;“百揆之务”,各种事务;“委”,托付。译文:北海王年纪轻,不熟习政务,各种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②“盈几”,堆满桌案;“若流”,如同流水一般;“殊无”,毫不。译文:幕府中事务很多,公文和讼状堆满桌案,他办事敏捷(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毫不迟疑。
(5)原文说到“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大意是“他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的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于是百姓敬畏,盗贼停止作恶,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综合起来有三点:①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②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的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盗贼停止作恶;③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答案:
(1)A
(2)B
(3)C
(4)①北海王年纪轻,不熟习政务,各种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②幕府中事务很多,公文和讼状堆满桌案,他办事敏捷(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毫不迟疑。
(5)①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②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的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盗贼停止作恶;③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参考译文:
??????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是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崔休少年时孤苦贫穷,却能发奋自立。他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一向交情很好。尚书王巍钦佩他的声望为自己的长子娶了崔休的姐姐,并接济钱财,崔家家境因此稍微好转。崔休好学,博览书史,即使在处理政务或作战的间隙,也手不释卷,他崇敬先辈贤达,喜欢结交年轻英才,经常陪侍高祖参加活动,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郭等人。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令崔休说:“北海王年纪轻,不熟习政务,各种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后来他跟着高祖南行。等到高祖回来,幸临彭城,在泗水上泛舟,诏令崔休在筵席上陪侍,看到的人都认为崔休很荣耀。魏世宗初年,崔休因为弟弟亡故,祖父去世也未安葬,于是坚决请求改任渤海地方官,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同意他去渤海就职。他为人磊落而严肃,一向长于治国的纲领和体制。他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的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于是百姓敬畏,盗贼停止作恶,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山东很有名气,各地学子都尊崇仰慕他,从远方来此拜他为师的弟子常常有千余名。生徒聚集多了以后,在当地大多不被容纳(产生了许多矛盾)。崔休便为这些生徒们出资提供饮食,并召请他们以礼相待,使这些学子学完课业再回去,因此儒士们都称颂他。崔休后调入朝廷为吏部郎中,又升任散骑常侍,暂时兼任选拔和任用之职。崔休爱才好士,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崔休聪明强干,素来善于决断政务。幕府中事务很多,公文和讼状堆满桌案,他办事敏捷(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毫不迟疑。再加上他公平清廉,很是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他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百姓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朝廷赞颂崔休的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崔休在幽州、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为政清白、爱民如子,政绩和名声十分突出,两州的百姓缅怀和追思他的恩德。崔休久在台阁,熟悉典章制度与礼仪法规,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向他征询意见,请他指正。官员们都说:“崔尚书提出意见的地方,我们都没有异议。”崔休正光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赐帛五百匹帮他办丧事,赠官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号文贞侯。崔休年轻时懂得谦逊退让,侍奉母亲孝顺恭谨。等到崔休做了尚书,他的儿子崔仲文娶丞相元雍的二女儿,他的女儿嫁给了领军元义的庶出长子秘书郎元稚舒。崔休倚仗这两家贵戚,志向和情趣稍微改变了一些,内有洋洋自得之心,外则轻视和欺侮同僚们。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登城有作
杜荀鹤①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②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③,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②汲汲:努力追求的样子。③黄金堪润屋:典出《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点明了登城的季节,同时一个“孤”字一语双关,既写城之孤,又写人之孤。
B.首联下句从结构上属于承上启下,总领下面六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情感沉痛。
C.颔联上句写坟冢满原,点明了“伤神”的原因;下句则想象虚写墓中之人曾汲汲追求功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豁达与彻悟,应放下对功名的追求,要不然会有愁思侵身。
16.本诗颈联“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历来为人称道,请对此联手法进行赏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应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解答】(1)B.“总领下面六句”错,应该是总领下面四句。尾联两句心态有变化,由“伤神”到豁然: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豁达与彻悟,应放下对功名的追求,要不然会有愁思侵身。故选B。
(2)巧用典故。“黄金堪润屋”化用《礼记?大学》的“富润屋,德润身”,说明上层热衷于追求名利财富,表达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和批判;运用对比。“黄金堪润屋”与“荒骨旋成尘”,写上层追求名利财富,与后文中荒骨成尘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上层追名逐利的本质,表达了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运用反问。“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运用反问,加强语气,黄金使得居室华丽生辉,但有谁想过荒野之外的森森白骨呢?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嘲讽揶揄之意。
答案:
(1)B
(2)①运用对比。黄金润屋和荒骨成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追求功名的深沉思考。②巧用典故。化用《礼记》中的语句,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观念的否定。③运用反问。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嘲讽之意。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女子在反思婚姻走到尽头时,回忆起当年与男子在一起欢乐相处的场面:“

。”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后,四周船只悄然无声,从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巧妙设问,抒发了一种怅然若失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沉感喟,余韵悠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重点字:宴、晏)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悄)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
【点评】《氓》名句辑录: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熟悉家门口的胡同,对它的过往和趣事__________,饱含着深厚的胡同情结。
除交通外,胡同还承担着其他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为主的居住模式,四合院的连排相依,自然形成了胡同。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北京的胡同有着不同的故事。在东单船板胡同一带原本有水路和通惠河相连。运粮船一部分继续航行到积水潭,另一部分在船板胡同卸货售卖,__________形成东西走向的繁华街市,由于北京人将江南产的糯米称为“江米”,
__________,这条街也称之为“江米街”。胡同和名人是__________,相辅相成的。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号称史上“最牛胡同”之一。很多机构曾在此办公,很多名人在此居住,史家胡同有了“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
胡同是有形的,它规划了北京居民的生活单元;胡同是无形的,它是北京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久而久之
民胞物与
形影不离
B.如数家珍
久而久之
爱屋及乌
形影不离
C.耳熟能详
长此以往
爱屋及乌
寸步不离
D.如数家珍
长此以往
民胞物与
寸步不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B.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更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C.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D.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和句子成分残缺,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应了解这两种修辞的概念并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
【解答】(1)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两个词语意思相近,从语境来看,“饱含着深厚的胡同情结”前面用“如数家珍”更合适。久而久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一般后面接不好的结果。此处后面是好的结果,用“久而久之”更合适。民胞物与: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从语境和词义来看,此处指胡同名的来源,选择“爱屋及乌”。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寸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从语境来看,此处用于“胡同和名人”的关系,选择“形影不离”。故选B。
(2)原句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都是“它”,主语应放在句首,排除AB两项。原句句子成分残缺,“提供”缺少搭配的宾语,应是“提供……环境”,应在“通风”后加上“环境”,排除D项。故选C。
(3)题干要求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一个暗喻,本体是“胡同”,喻体是“城市的脉络”,“是”是连接词。二者的相似点是“遍布各处”,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胡同遍布城市各处的形态。从句式看,“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这是一组结构一致的句子,由“是……是……是……更是……”的句式构成,形成排比句,从形式上有增强语势的作用,从内容上有强调突出胡同的意义和价值的作用。
答案:
(1)B
(2)C
(3)作者把胡同比喻成城市的脉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胡同遍布城市各处的形态;使用了“是……是……是……更是……的排比句式,既拓展了句子的内容,又强调指出了胡同的意义和价值。
【点评】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家中出现苍蝇或蟑螂等虫子时,通常会使用杀虫剂。(
)。在神经系统运作机制上,昆虫与人类的确有共通之处。但通过严格的毒性实验的现代杀虫剂,只要按规定用法和用量使用,对人体和宠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理由有三。
首先,相对人和宠物的身体而言,

。成年人体重大约为60千克,而害虫体重约在几毫克到1克之间,相差几万倍到1000万倍。要想让杀虫剂对人和宠物起到同样影响,单纯从数字计算来看,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几万倍到1000万倍。
其次,人体中含有能分解杀虫剂成分的解毒酶。

,而人体具有的酶数量更多也更强大,杀虫剂成分在抵达神经细胞之前已完成了分解。
第三,杀虫剂成分各不相同,

。例如,有一种名为“BT”的成分,只在昆虫消化道的碱性环境内才会被分解产生毒性。由于人体的胃是酸性的,所以即使BT进入也不会产生毒性。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但是有人就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B.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就会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C.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有人也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D.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因此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结合语境填写,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
【解答】(1)A.根据前后分句关系来看,前面说“杀虫剂能杀虫”,接下来说的是有人担心杀虫剂对人体有害。从语意关系来看,两个分句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而该项前后分句表达转折关系,排除A项;B.衔接最恰当;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既然”和“也”搭配不当,排除C项;D.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虽然”和“因此”搭配不当,排除D项。故选B。
(2)第一处,根据下句“成年人体重大约为60千克,而害虫体重约在几毫克到1克之间,相差几万倍到1000万倍”说的是害虫体星极小,那么,“相对人和宠物的身体而言”,杀虫剂中有毒成分的含量也是极微小的,应填“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微小“。第二处,根据下句“人体具有的酶数量更多也更强大”说的是一种比较,比较的对象只能是昆虫,再根据“人体中含有能分解杀虫剂成分的解毒酶”可知,此处应填“这种酶在昆虫体内也存在”。第三处,语境是说杀虫剂成分不同,根据下文“例如”可知,此处举例说明有的成分对人体不会产生毒性,据此应填“有的对人体不产生作用”。
答案:
(1)B
(2)①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微小;②这种酶在昆虫体内也存在;③有的对人体不产生作用。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个个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请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演讲”的演讲稿,表达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紧扣时代脉搏,着眼建党百年这一时代背景,要求考生对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进行深入解读。从建党到今天,经历了百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传承、精神血脉的赓续,依然闪耀着新的时代光芒。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只有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之“钙”,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奋斗精神,凝聚成催生中华民族精彩“蝶变”的强大力量。写作时,可以以具有历史感的红色故事为依托,从中挖掘出红色精神,表达对时代的赞美。
参考立意:
①弘扬红色精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具有革命精神的人物,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为崇高事业义无反顾,这种红色精神一定要弘扬。
②担当青年使命。无数英烈用个人生命的“舍得”换来人民群众的“获得”,在历史长河中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前进力量。作为时代青年,缅怀那些演绎红色故事的先辈,学习他们身上展示的红色精神,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③树立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他们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领导中国革命从弱到强,最终带领中华民族从黑暗中走出来,展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解答】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过去的一百年,是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深入学习、准确理解党的历史,才能弄清楚党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不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感受信仰之光、奋斗之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魂补钙;才能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厚植报国情、立下强国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红色精神不朽,革命英雄不朽,高尚人格不朽。翻开革命历史画卷,回望党的奋斗历程,无一不彰显出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报国为民的真挚情怀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让人不自觉为之震撼,心生敬佩。
??回望奋斗路坚定传承,眺望奋进路使命催征。新征程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更需要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确保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历史,总是以深邃的逻辑启迪着未来。纵览建党百年的激荡风云,人们总是能从青年人身上感觉到一种冲动和果敢。这种冲动和果敢,充满革命性的力量,正是青春的本色姿态。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自当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热爱之,继承之,弘扬之,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激励时代担当。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