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河中石兽 课件(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河中石兽 课件(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18:00:2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第25课
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
2.通过诵读课文,比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
一寺临河干(

阅十余岁(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可据理臆断欤(

山门圮于河(

求石兽于水中(

众服为确论(

重点实词
靠近
经过,经历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主观地判断
倒塌


正确的言论
一、基础练习,固旧知
不亦颠乎(

棹数小舟(

尔辈不能究物理(

啮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据理臆断(

重点实词
颠倒,错乱
划船
你们这些人
冲刷
洪水
埋没
主观地判断














重点虚词

助词,的
介词,被
介词,在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终了,最后
代词,代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竟不可得
一老河兵闻之
如是再啮
至石之半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据理臆断欤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重读,人物说话语气、情感等。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3、为了寻找石兽,文中人物轮番上阵,请根据表格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地点、依据及结果。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
人物
寻找的地点
依据
结果
寺僧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为了寻找石兽,文中人物轮番上阵,请根据表格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地点、依据及结果。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
人物
寻找的地点
依据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人信服,但被老河兵否定了。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他掌握了哪些事物的特性?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
和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或描写,说一说这三个人物形象。
三、分析人物,悟哲理
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代表空谈事理,不切实际的态度。
有实际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自信满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2.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想要阐述怎样的道理?先找出课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启示。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布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
2.通过诵读课文,比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理解河兽逆流而上的原理,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方法:
诵读法
借助多媒体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
二、基础练习,固旧知
1.重点实词回顾
第一组:
一寺临河干


阅十余岁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可据理臆断欤


山门圮于河


求石兽于水中


众服为确论


第二组:
不亦颠乎


棹数小舟


尔辈不能究物理(

啮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据理臆断


2.重点虚词回顾
竟不可得


一老河兵闻之


如是再啮


至石之半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据理臆断欤


三、品读文章,知内容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重读,人物说话语气、情感等。
(1)《河中石兽》视频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字音、节奏、重读,人物说话语气、情感等。
(3)学生展示读。
2.小组合作探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小组合作探究:为了寻找石兽,文中人物轮番上阵,各显神通,请根据表格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地点、依据及结果。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
人物
寻找的地点
依据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人信服,但被老河兵否定了。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播放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石兽顺流上矣的原理。
4.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他掌握了哪些事物的特性?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和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四、分析人物,悟哲理
1.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或描写,说一说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代表空谈事理,不切实际的态度。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自信满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2.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3.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想要阐述怎样的道理?先找出课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启示。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再次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
据理臆断
讲学家:自以为是,空谈事理
老河兵:有理有据,实事求是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