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醉翁亭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1.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名而闻名天下的长沙爱晚亭 。
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而得名。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羲之
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 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读准字音
滁 壑 蔚 琅
潺 酿 辄 暝
晦 伛偻 携
洌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chú
hè
wèi
láng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yǔlǚ
xié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1、环滁皆山也。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
茂盛的样子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命名
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在
就
所以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趣
9、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领会
第一段内容概括
位置(环境)
形状(构造)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要说那…… ”
“像那…… ”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聚拢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明暗交替的变化,
就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野花 开了,
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佳木秀而繁阴
枝叶繁茂,
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
风高霜洁
水落而石出 者
水流减少,石头裸露出来。
山间之四时也。
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四季
朝而往,暮而归,
早上进山,晚上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象不同,而那快 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二段内容理解
极力赞美山中之景
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背着东西的人
在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酣:尽兴的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下棋
没有管弦乐器助兴,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第三段内容概括
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遮盖
离开
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 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记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为,是
4、本段写日暮醉归,谁最快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乐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乐”字贯穿全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乐在那亭( )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由远到近,处处皆景
乐在山景( )
早晨美在如美丽的少女被太阳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傍晚美在如慈爱的母亲召唤云雾儿女们归家.
爱那春天,野花灿烂,香气扑鼻
爱那夏天,树木蓊郁,蔚然深秀
爱那秋天,天清风高,叶红霜白
爱那冬天,水瘦石肥,人闲亭静
乐在酒宴( )
滁人男女老幼乐
酒宴山肴野su乐
宾客无拘无束乐
太守酒醉心醉乐
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乐在暮归( )
禽鸟乐在山林
宾客乐在游玩
太守乐在与民同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在那亭( )
乐在山景( )
乐在酒宴( )
乐在暮归( )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观巴黎油画记》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照课下注解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一小组形式对疑难语句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合作探究把握文意,领会主旨。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疏通文义。
3.把握主旨。
4.了解铺垫、衬托、以假为真等表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纠正引导疏通文义。
2.师生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爱国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主旨。
2.了解铺垫、衬托、以假为真等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
铺垫、衬托、以假为真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3.引导探究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图片、文本资料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帝国主义曾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而腐朽无能的清王朝每次都以割地求和而告终。而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他们又将如何面对失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观巴黎油画记》去看一看究竟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清末外交官、政论家。初人曾国藩幕府,后随李鸿章办外交。光绪五年(1879年)作《筹洋刍议》,主张革新政治,振兴工商业。1884年任浙江宁绍台道。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工商立国”,“工实居商之先”;又认为西人恃商为命脉,商“握四民之纲”。主张用机器“殖财养民”,强调“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不可以富,不可以强”。并认为“西方立国之规模,以议院为最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1894年卸任回国,病故于上海出使行台。有《庸庵全集》,今有《薛福成选集》。
二、文言词语
1.学生看注解,初步理解文言词语。
2.教师强调重点词语。(投影显示)
①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②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
③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
④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明确:①全、尽 ②拔取 ③几乎 ④表明,显示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语气的停顿等。
四、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句。
1.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疏通文义,在此过程中划出不懂得句子。
2.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划出的不懂句子。
3.教师对部分疑难句加以引导,对学生讨论有误的句子加以纠正,达到全体同学熟通文义为止。(投影显示)
①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②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
④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
明确:
①形体、态度、头发、皮肤、颜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
②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低头,有的笑着,有的哭着,有的喝酒,有的赌博,突然间看到它们,没有不惊奇地认为它们是活人的。
③那被轰击的地方,但见残破的墙壁,斜塌的楼房,有的屋子被熏黑,有的墙壁被烧红。
④抬头看天空,看到的是明月斜挂在天上,彩云互相映照;低头看地面,看到的是绿草像毯子一样,江河原野广阔无边。
五、课文赏析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投影显示)
《观巴黎油画记》记述了作者1890年在巴黎油画院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图》时的情况,说明法国人是如何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励国人、纪念国耻的,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记述作者参观蜡人馆,并由此引起参观油画院的兴趣。
第二段,描写参观油画《普法交战图》的情况,这是本文的主体,记叙上比蜡人馆细致得多。
第三段,点明画意文旨。
(板书)
事件: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图》
2.课文主要是写油画,可是先用了不少的篇幅写蜡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投影显示)
(设题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体会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先写观看蜡人馆,不惜笔墨写蜡人制作技术的奇妙,其用意是为下文写油画制作技艺的高超做渲染衬托。
(板书)
手法:衬托
3.第1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具体内容?
本文的第1段既然是全文的陪衬和过渡,因此记叙比较简略。一是写蜡人外形:“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二是写蜡人姿态:“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无不毕肖”和“无不惊为生人”二句,是用同样句式对本层文意进行小结,并显示结构的完整;“余亟叹其技之奇妙”,是对上述两层意思的概括,同时又引出译者的谈话。
4.第2自然段交待了什么具体内容?
这段大致包含以下四层内容:
第一层,介绍油画陈列室的情况。
第二层,“极目四望”,看到了战场的画面。
第三层,图画描绘的不是法军的胜利,而是法军的惨败。
第四层,既然战场情景“目不忍睹”,就要把视线转移到战场以外去,于是“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俯视地,则绿草如茵”。上文,作者“极目四望”,把读者带人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此处以“目不忍睹”为转折,又把读者引进了“明月斜挂”、“绿草如茵”的夜景。这是以假为真的表现方法。
5.“自绘败状”的意图是什么?(投影显示)
明确:“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投影显示)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明确:作者在文章开始时特意标出的参观时间,是“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即公元1890年阴历的后二月,上距鸦片战争,已过去了五十个年头。在这五十年中,帝国主义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而腐朽无能的清王朝每次都以割地求和而告终。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能“自绘败状”,用以激励国人,不忘国耻,求得报仇雪耻;而清王朝却在惨败面前,不思振作,苟安度日。面对这种形势,作者观赏油画《普法交战图》,怎能不喟然兴叹,表示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作者在此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
(板书)
主旨: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
7.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投影显示)
(1)铺垫、衬托
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则别出心裁,不是直接写到油画院观油画,而是从参观蜡人馆落笔。“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这是一种铺垫、陪衬的写法。蜡人馆的艺术水平,尚且使人“叹其技之奇妙”,那么号称“西人绝技”的油画,其艺术水平之高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可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并且这样写也符合作者身在国外,别人陪同游览的情况。
(2)以假为真的表现方法
上文,作者“极目四望”,把读者带人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此处以“目不忍睹”为转折,又把读者引进了“明月斜挂”、“绿草如茵”的夜景。这是以假为真的表现方法。油画技术水平之高妙,就在于它把作者和读者一起带入画境,“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
六、布置作业(投影显示)
学完本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
(课堂总结)
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能“自绘败状”,用以激励国人,不忘国耻,求得报仇雪耻;而清王朝却在惨败面前,不思振作,苟安度日。面对这种形势,作者观赏油画《普法交战图》,怎能不喟然兴叹,表示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作为爱国的你,此时此刻又有何感想呢?
● 板书设计
事件 手法 主旨
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图》 衬托 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共20张PPT)
观巴黎油画记
比一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
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解词----解错者不会者罚抄解词一遍
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 )仿生人( ),形体态度( ),发肤颜色,长短丰( )瘠,无不毕( )肖(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 ),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 )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 )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翻译句子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第一段译文
光绪十六年春阴历闰二月二十四日,我参观了巴黎的蜡人馆。看所制作的蜡人,完全模仿活人,形体、举止、神情、毛发、肌肤、颜色,高矮胖瘦,没有(和活人)不完全相像的。从爵位很高的大官到工艺界各行各业的人们,凡是有名望的人,往往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立,有的躺卧;有的含笑,有的哭泣;有的喝酒,有的赌钱,骤然看见那些蜡人,没有(一个参观的人)不惊奇地认为那是活人的。我对它的塑造技艺不绝地赞叹。翻译说西方人的高明无比的技巧没有超过油画的了,为什么不到油画院去,观赏一下普法交战图呢?
蜡人艺术
第一段:写作者参观蜡人馆的情况。
油画
口头翻译第二段
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进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
第二段译文
巴黎油画院的布置方法,是(在)一间大的圆形展室(里),把巨大的画幅悬挂(在)四周的墙壁上,从屋顶把光线放进来。参观的人在展室里,用眼睛尽量向四面望,就看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都密密地分布排列着;(普法)两军人马纷乱拥挤;有驱马奔驰的,有卧倒在地的,有徒步逃跑的,有在后追赶的,有开枪的,有放炮的,有拔取大旗的,有拉着炮车的,连续不断。每一颗炮弹落地,就看见火光迸发,硝烟弥漫;那些被击中的建筑物,墙壁坍塌,楼房毁坏,有烧黑了的房屋,有映红了的墙壁;士兵有的折了胳臂断了脚,流血把地面染成乌红,各种姿态死去倒下的人们,使人目不忍睹。昂首望天,就见一轮明月斜挂(空中),云霞或明或暗;低头看地,就见绿草如茵,平原无边。这时,几乎自己怀疑身外就是战场,却忘了自己是在一间画室里的人。
第三段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我听说法国人好胜,为什么自己画自己的 战败的惨状,使人如此丧气?翻译说,(这)是用来昭示明显的警戒,激发法国人的义愤,图谋报复啊,(这样),那么它的含义就(很)深长了。
把握文章脉络
①记述作者参观蜡人馆 (陪衬与过渡)
蜡人外形 蜡人姿态 (简略)
②描写参观油画《普法交战图》的情况
陈列室情况 、战争画面 、法军惨败 、夜景
③点明画意文旨:说明法国人创作普法交战图的用意和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所以昭炯戒,激众愤。
课文导读
全文形象地描绘了巴黎蜡人馆和巴黎油画院这两座风格各异的艺术宝库,介绍了名画《普法交战图》的生动画境、高明画技、艺术魅力、深刻寓意和感人的力量,赞颂了“好胜”的法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寄寓作者的政治见解:谴责当时腐败的“大清帝国”屡战屡败、屈服于列强的软弱无能,暗示国人也迫切需要有这种自我反省、发奋图强的精神,启示同胞们应从深重的国难中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图报负,雪国耻。因此,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本文的思想性强,立意高远。
作者简介
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祖籍无锡县西漳寺头,后迁城内前西溪。其父薛湘是道光年间举人,官至郇州知府。咸丰八年(1858年)中秀才。咸丰十年(1860年)撰写《选举论》上、中两篇,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同治四年(1865年),入曾国藩幕僚。光绪五年(1879年)作《筹洋刍议》,提出变法主张。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在宁波以电报遥控镇海之战击退法舰。出使欧洲各国,曾盛赞欧洲君主立宪制,回国后不久,病死于上海。
课文导读
全文虽只有四百来字,却能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既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又主次分明,层次清楚,令人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普法交战图》是油画中的杰作,《观巴黎油画记》则是画记中的佳篇!
文章主旨
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
写作手法
写蜡人的用意:
两次写译者的话,有何作用
为下文写油画制作技艺的高超做渲染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