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四 化学实验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四 化学实验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10 10:11:47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讲
实验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常见的实验仪器
1




用途
加热仪器?
称量、量取仪器
反应容器?
直接加热?
?垫石棉网加热
仪器
名称
?
?
?
?
用途
盛装药品仪器
取用药品仪器
夹持仪器
仪器
名称
?
?
用途
加液体仪器
洗涤仪器
连接仪器
仪器
名称
?
?
考点
常见的实验操作
2




1.
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
2.
液体试剂的取用(如图1所示)
图1
3.
物质的加热(如图2、图3所示)
(1)酒精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用外焰加热,容器底部离灯芯不得过远,也不能过近。
(3)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4)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5)热的试管不能立即
用冷水冲洗。
4.
过滤:除去液体中的难溶固体(如图4所示)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里
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
烧杯内壁




图4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受热法。如图5所示,将导管浸入水中,
用手紧握试管外壁(或用热毛巾或酒精
灯微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2)加水法。如图6所示,先夹紧弹簧夹,
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若长颈漏斗内形
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6.
玻璃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D
【点拨】
量取9.5
mL液体,应该选择10
mL量筒,A错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的水冷凝倒流,使试管炸裂,B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试剂瓶的标签应朝向手心,瓶塞应倒放,C错误。
2.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C
【点拨】称取药品时,药品应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C错误。(共12张PPT)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2讲
实验室制取气体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气体
氧气
二氧化碳
氢气
药品
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锌、稀硫酸
反应原理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O2↑
CaCO3+2HCl
===
CaCl2+CO2↑+H2O
Zn+H2SO4
===ZnSO4+H2↑
发生装置
 
?
收集装置
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澄清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验满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说明O2已收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说明CO2已收集满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气体燃烧,则说明H2已收集满
提示:1.
气体的发生装置与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有关,常分为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气体的收集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2.
制取任何气体时,都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1.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B
【点拨】
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A错误;将试管放在桌面上使劲塞紧橡皮塞,易压破试管,C错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二氧化碳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D错误。
2.
【中考·孝感】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B中,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则选取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__(填“m”或“n”)端导管口通入。
B
n
(4)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或O2)
Zn+H2SO4===ZnSO4+H2↑
(或2H2O2=====MnO22H2O+O2↑)
【点拨】(1)仪器X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装置B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从n端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还可以制取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氢气、氧气等。(共41张PPT)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3讲
探究实验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1.
实验装置
2.
实验原理
①化学方程式:2Cu+O2=====2CuO;②铜粉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使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活塞右移,装置中减少的气体体积即为原装置中氧气的体积。

3.
实验现象和结论
(1)实验现象:铜粉变成黑色,注射器内气体体积减少,减少的体积约为反应前硬质玻璃管和注射器内空气总体积的1/5。
(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
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原因
若不注意导致的后果
铜粉必须过量
保证密闭装置中的氧气消耗完
测定结果偏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漏气,冷却至室温时装置中压强减小,外界会进入一部分空气
测定结果偏小
要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读数
如果不冷却至室温就读数,装置中气体还处于膨胀状态,读数不准确
测定结果偏小
要不停地交替推动注射器活塞
交替推动注射器活塞才能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和铜粉反应
测定结果偏小
加热时间要足够长
保证氧气和铜粉完全反应
测定结果偏小
读数前气球内的气体要全部挤出
气体不全部挤出会导致注射器活塞的停留位置不准确
测定结果偏大
考点
电解水实验
2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须知
电极上产生气泡,正、负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遇燃着的木条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1.2H2O2H2↑+O2↑;
2.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实验时使用直流电,不能用交流电;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往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
2.
电解水的结论可简记为:正氧负氢,体积(不是质量)比1:2
考点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




1.
实验原理的选择
一切易操作、反应速率适中、便于称量、现象明显的实验都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白磷和氧气的反应、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2.
实验装置的选择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需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无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可以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也可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图2
3.
实验现象的分析
(1)装置一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膨胀后缩小;装置二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装置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2)反应后天平仍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3)白磷燃烧实验中气球形状变化的原因: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锥形瓶内气体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所以气球鼓起来;又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气球变小,冷却后,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所以气球变得比白磷燃烧前更瘪。
气球的作用:一是调节锥形瓶内的压强,起缓冲作用;二是起密封作用,防止实验时锥形瓶内外发生气体交换。
4.
实验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5.
误差分析
如果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反应过程中是否有生成物逸散,是否有外界物质进入;用气球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时浮力的影响等。
6.
注意事项
白磷燃烧实验中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受热炸裂。
考点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4




实验
实验现象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塑料瓶变瘪
石蕊试液先变红,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O2+H2O
===H2CO3
H2CO3=====△CO2↑+H2O
CO2+Ca(OH)2
===CaCO3↓+H2O
2.
实验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以下实验:
序号




实验现象
纸花变红
纸花不变色
纸花不变色
纸花变红
分析
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考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
5




1.
实验一:如图4所示。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图4
2.
实验二:
实验内容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实验现象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烧杯中的蜡烛熄灭,空气中的蜡烛持续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需要氧气
提示:蘸水的棉花长时间加热后,也会燃烧,因为棉花中的水分蒸干后,棉花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燃烧。
1.
【2019·泰安】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D
A.
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
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点拨】把煤球改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A错误;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并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B错误;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石蜡的着火点以下,C错误;镁在CO2中可以燃烧,所以不能用CO2灭火器扑灭镁燃烧引起的火灾,D正确。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下三个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A:①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带放在石棉网上,用托盘天平称量;②取下石棉网,在石棉网上方点燃镁带;③燃烧结束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再放回托盘天平称量。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O2=====2MgO
点燃
(2)实验B:将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放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的锥形瓶中称量,然后倾斜烧杯使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充分反应后,放回托盘再称量,发现质量偏小,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氧气逸出
(3)实验C的操作与实验B相似,放回托盘再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实验A、B、C中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B
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
氧气的装置示意图。
①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不易溶于水
2KMnO4=====K2MnO4+MnO2+O2↑





图1
(2)利用图2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热水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
①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图2
(3)利用图3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烧杯
中放着一支燃着的蜡烛),打开活塞K。
①广口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___,说明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3
燃烧更旺
氧气的浓度
2H2O2=====2H2O+O2↑
MnO2
4.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CaCl2+H2O+CO2↑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_后不再上升。
4P+5O2=====2P2O5
点燃
1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试管1、2中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
2:1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E装置净化水的原理是____________,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________(填“可能”或“一定”)是软水。
过滤、吸附
混合物
可能
5.
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
制备和性质实验。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人”字管左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干燥管中被石蕊试液浸湿的纸质小花的颜色变为________,小花变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红色
CO2+H2O===H2CO3
6.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乒乓球是硝化纤维塑料制成的,硝化纤维塑料又名赛璐珞,着火点为180
℃,滤纸是棉质纤维制成的,着火点在245
℃左右。




【进行实验】①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
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进行实验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温度需达到着火点
【实验设计】现有两支蜡烛、两只250
mL烧杯、火柴,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同时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放入一烧杯内;将另一只烧杯罩住另一支蜡烛
放在烧杯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被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