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第三课
伏尔塔瓦河
????? ?捷克共和国最长河流。长435公里(270哩),流域面积28,093平方公里(10,847平方哩)。源出波希米亚西南部,上游为波希米亚森林中的泰普拉伏尔塔瓦河和斯图代纳伏尔塔瓦河。先向东南而後向北穿越波希米亚,在布拉格北29公里(18哩)处的梅尔尼克注入易北河。中下游区形似峡谷,多急流和锯齿状曲流。主要支流有卢日尼采河、萨札瓦河、奥塔瓦河和贝龙卡河。
捷克西部拉贝河左岸最大支流。源出舒马瓦山地海拔1,172米处,流向东南,再转向北,经捷克-布杰约维采盆地,横切中捷克高地,形成深而窄的狭谷;通过布拉格,在梅尔尼克附近汇入易北河上游拉贝河。长446公里。流域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布拉格附近年平均流量142米2/秒。主要支流有卢日尼采河、萨扎瓦河、奥塔瓦河和贝龙卡河。有春汛,夏季枯水。河口与布拉格之间建有十二道水闸,保持水深2.1米,什切霍维采以下至河口可通航84公里。上游可流送木材。在布拉格和捷克-布杰约维采附近建有水库和水电站。
斯美塔那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 (1824-1884), 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 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 八岁开始作曲。1848年亲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 流亡国外期间,仍时刻想着祖国。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坚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 组织筹建民族剧院,创办“艺术家协会”,举办普及音乐会,亲任指挥,发表音乐评论等等,而且 从未停止过创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剧方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如反映民间生活、富于幽默感的 《被出卖的新嫁娘》;取材于反封建历史故事、充满英雄气概的《达里波》;以民间传统为题材、 歌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里布舍》等。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仍以难以置信的 毅力继续从事创作。一些著名作品,如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带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 《我的生活》以及后几部歌剧,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的。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新捷克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非凡的意志】
斯美塔那和贝多芬有着类似的经历——失聪,但他的耳聋比贝多芬还要痛苦不堪。 斯美塔那年过半百之时,开始感到有种刺耳的尖锐声音回荡在脑际,不久以后双耳完全失聪。 与贝多芬不同,他的全聋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安宁,而是为他带来日夜不休的噪音困扰,据他自己描述, 就如同永远置身于一个喧嚣的大瀑布之下一般。这一病症后来终于引发了精神病,斯美塔那也因此 住进了疯人院。可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他不但没有间断音乐创作,而且不断创作出精品。他一生中最精彩的 一些作品,几乎全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像交响诗《我的祖国》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Ma Vlast 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讴歌祖国、讴歌民族解放、讴歌自由的交响诗篇,它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第一曲“Vysehrad 威塞拉德城堡”,威塞拉德是布拉格市著名皇家城堡,乐曲表现游吟诗人的歌曲所激起的对历史的记忆。第二曲“Vltava 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乐曲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诞生和沿岸的风光与古迹。第三曲“Sarka 莎尔卡”,以古老的传说为主题,描写少女莎尔卡由于情人的不忠而向所有的男人复仇。第四曲“Z ceskych Luhu A Haju 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一支田园风格的乐曲,表现了波希米亚故土所带来的思绪和感受。第五曲“Tabor 塔波尔”,塔波尔是坐落在布拉格以南约100公里的城镇,胡斯教徒战争期间是捷克争取民族自由和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堡垒,乐曲表现了胡斯教派誓死不变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六曲“Blanik 布拉尼克”,布兰尼克是布拉格附近一座山脉,传说胡斯教派的勇士们战斗并牺牲于此。
伏尔塔瓦河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刻骨铭心的离别,诞生振聋发聩的作品,尤其是远离祖国,漂泊异乡,那种悲凉、痛楚是揪心的,那种忧郁、眷念是无以形容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全曲共6首,其中最撼人心魄的是第2首《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通过对这条波西米亚民族的母亲河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深热爱和眷恋。
《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起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
欣赏《伏尔塔瓦河》
乐器名称:长笛(Flute)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C。
结构组成:管身(含吹节, 主节和尾节)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 ?单管气鸣乐器。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爵士乐队和轻音乐队等。属于木管乐器。中国俗称黑管,有17~23键的各种伯姆制单簧管。
(1)记谱与音域:单簧管是移调乐器,用高音谱表记谱,记谱音域为e-e(4)。
(2)音色与音量:低音区,常被称作“表情音区”,其发音低沉、浓郁、有戏剧特色;高音区音色纯净、明亮、富丽而圆润;中音区的音色无明显个性,发音较柔弱,能与很多乐器的音色相融合;最高音区发音尖刺、狂野,带有呼啸声。除了极高音区不能弱奏外,单簧管其他各音区都能控制自ppp至ff的音量幅度变化;中音区也能达到ppp至mf的变化幅度。
(3)演奏技巧:单簧管也是一件很灵敏的乐器,除了在演奏断音方面不如长笛那样流利迅速外,演奏旋律、音阶、琶音、跳音则相当出色。它能轻松地演奏连、断音结合的各种光辉华丽的乐句, 这些方面可以与长笛相媲美。
单簧管奏断音,三种吐音法都能使用,而最容易的、也最常用的是单吐法,用单吐奏断音自然不能太快。在单簧管上的任何音区可轻松地演奏颤音和震音。
昵称:黑管;黑达仔(闽南话)黑管,或克拉管(意大利语为Clarinett,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
别号:乐队演说家;乐器歌唱家
英文名:Clarinet
出生年代:17世纪末18世纪初
成名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k.622
小提琴是一种超擦奏管弦得鸣提乐器。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以及 古典等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乐器之王”。 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为人们所宠爱。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的“王后”了。
小提琴的音色风格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阳刚之美——浓郁豪放、浑厚深沉、明亮圆润、大气浩然;其二、阴柔之美——含蓄典雅、细腻集中、甘纯华丽、忧郁神秘;其三、中庸之美——宽松温暖、厚亮衡度、刚柔相济、庸蕴诙谐。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Viola de gamba)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圆号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小提琴为乐器之后。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
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在交响乐队中 ,通常使用4支圆号。
乐器特色:音色具有铜管的特色,但又温和高雅,带有哀愁和诗意,在铜管和木管乐器之间起到媒介作用,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小号特色: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
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波尔卡舞蹈
“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波尔卡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