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运用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2.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1.填空:
(1) 十6=20; (2)20十 =17;
(3) 十(一2);(4)(一20)十 =一6
2.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3℃,求这天的温差.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与探索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得到:
3-(-3)=6.
问题1:计算3+(+3)
结论:3+(+3)=6
用彩色粉笔在3-(-3)与3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3+(+3)=6与3-(-3)=6,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结论: 3-(-3)=3+(+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问题2:如何计算4-(-3),
(-5)-(-5) 呢?
问题3: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温差为6℃,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效励.
此处也是让学生验证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确性,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问题 例1 即教科书第23页例4 .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结论: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2,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例2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可请一名学生板演)
想一想:8848米有多少层楼高? 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24页的练习
再探新知 教科书2页例5
计算:(-20)+(+3)-(-5)一(+7)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c=a+b+(-C)
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
式子(-20)+(+3)十(+5)+(一7)是-20,
+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
采用加号的和的读法,旨在让学业生更好地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本质,进一步体会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加法运处律来的方便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24页的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