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兰溪市柏社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兰溪市柏社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2 20:27:46

文档简介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4分)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可汗hán 收敛liǎn 攒成 cuán 人迹罕至hǎn
B、嗥鸣háo 哽咽gěng 玉簪 zān 鸡毛掸子dǎn
C、骊歌lí 木屐jī 云鬓bìn 高山之巅diān
D、斑蝥máo 蝉蜕 ruì 锡箔bó 惊涛澎湃pài
2、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肃静 斑斓 花圃 亘古 B、祈祷 懊诲 丰饶 污秽
  C、征发 屏障 默契 臃肿 D、耻辱 蚱蜢 崎岖 怪诞
3、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利比亚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唐朝的李白写下了这样的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词是指古代的杭州,但更适合现代的杭州。
C、做事前,我们要仔细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D、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5、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就头痛的他,竟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让人刮目相看了。
B、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溪,两岸荆棘丛生。
C、案情扑朔迷离,几个老公安研究了几昼夜也没研究出个眉目。
D、这对于一班见贤思齐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6、古诗文默写。(6分)
(1)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2)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场悲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6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现在,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简明有感召力的主题语。(2分)
(2)如果你筹划本次活动,你准备设计哪些项目?依照示例,补充完整。(4分)
项目一:心情驿站: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
项目二:云开见日:________________ 。
  项目三:真情碰撞:__________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 父子间的怯意(11分)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④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⑤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⑥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⑦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⑧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8、除“唱戏”和“看庙”两件事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3分)
9、分析下列“父亲”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内涵。(4分)
① “快了,你走吧。”
10、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征。(4分)
(二)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15分)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1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4分)
14、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4分)
⑴世隶耕 ( )  ⑵邑人奇之( )
⑶于舅家见之 ( ) ⑷稍稍宾客其父( )
16、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未尝识书具
C、对镜帖花黄 D、出门看火伴
18、从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在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二)攘鸡(6分)
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日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②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①攘:偷。 ②斯:连词,那么,就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是非君子之道( ) ②日攘一鸡( )
③或告之曰( ) ④然后已( )
20、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四、作文(30分)
21、请以“最让我 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试卷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2.(4分)要求与评分:对“认识”分析到位,前后各2分;若语言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要点提示】美术课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学习成绩差,不如其他同学聪明……//美术课之后“我对自己的认识”:(对艺术美)挺有悟性,不会比其他同学差(比其他同学还聪明)……
13. 运用动作描写,“看我一眼”、“点点头”,传神的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的理解……②用语准确,“意味深长”、“郑重其事”两个形容词,体现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
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三古诗文阅读
15.⑴属于 ⑵以……为奇 ⑶ 在 ⑷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16.(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