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徽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徽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10 10: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徽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化学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54分)
1.(本题3分)古代文学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中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B.俗语“卤水点豆腐”中“卤水”指的是氯水
C.成语“水滴石穿”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涉及可逆反应
2.(本题3分)反应MgO+2HCl=MgCl2+H2O可用于除去SiO2中混有的MgO杂质。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H2O为极性分子 B.O2-的结构示意图:
C.MgCl2的电子式: D.HCl为离子晶体
3.(本题3分)下列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falseCl
B.CO2的电子式:
C.NaHCO3的电离:NaHCO3=Na++HCOfalse
D.NaCl的形成过程:
4.(本题3分)1921年英国物理学、化学家索迪因提出了著名的同位素假说,并因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false、碳false、碳false是碳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B.因碳false具有放射性,可用于考古时测定文物的年代
C.碳false、碳false、碳false的化学性质相同
D.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
5.(本题3分)硼原子受α粒子(He)轰击可得碳原子和氕:false.其中硼原子、碳原子核外L能层中运动的电子数目之比为
A.1∶1 B.2∶5 C.3∶2 D.3∶4
6.(本题3分)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处理含硫化氢的尾气:H2S+2NaOH=Na2S+2H2O中。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H2S为非极性分子 B.Na2S的电子式:
C.34S2-的结构示意图: D.H2O形成的冰为离子晶体
7.(本题3分)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N2O4 B.H2O2 C.NH4Cl D.MgCl2
8.(本题3分)根据能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2(g)+B2(g)=2AB(g)是一个放热反应
B.拆开1molAB(g)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bkJ的能量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1molA2(g)和1molB2(g)的能量之和为akJ
9.(本题3分)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如图的是
A.由Zn和稀H2SO4制氢气 B.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
C.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 D.盐酸和NaHCO3反应
10.(本题3分)根据false与false发生反应生成false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I与Ⅱ过程放出热量 D.Ⅲ过程吸收热量
11.(本题3分)依据原电池的构成原理,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A.C(s)+CO2(g)=2CO(g) B.NaOH(aq)+HCl(aq)=NaCl(aq)+H2O(l)
C.2H2O(l)=2H2(g)+O2(g) D.CH4(g)+2O2(g)=CO2(g)+2H2O(l)
12.(本题3分)锌锰干电池是家庭常用的电池,该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fals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片作为正极 B.电池工作时从正极向外电路输出电子
C.电池工作时false发生还原反应 D.电池工作时电能向化学能转化
13.(本题3分)有关原电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原电池的负极上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B.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从理论上讲,任何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附近移动
14.(本题3分)短周期主族元素X、Y、Z和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W位于不同周期,Y、Z、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Z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W>Z>X
B.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呈碱性
D.与X形成的简单化合物的还原性:Y>Z>W
15.(本题3分)如图所示,下列对于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是负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小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16.(本题3分)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表示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C.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D.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17.(本题3分)反应A(g)+3B(g)?2C(g)+2D(g),则这几种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正确的是
A.v(C)=2v(A) B.3v(B)=2v(D)
C.v(A)=3v(B) D.2v(D)=v(A)
18.(本题3分)如图所示,电流计G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细,B极逐渐变粗,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A.A是Zn、B是Cu、C为稀硫酸
B.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
C.A是Fe、B是Ag、C为AgNO3溶液
D.A是Ag、B是Fe、C为AgNO3溶液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共9分)
19.(本题9分)短周期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F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A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D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D与F形成的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名称: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
(3)F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4)A、B组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
(5)C、D按原子个数比1:1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三、填空题(共26分)
20.(本题11分)为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IUPAC等向世界介绍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并形成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国学者雷晓光、姜雪峰、刘庄分别成为“N、S、false”元素的代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汞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__周期。
(2)false、false、false分别为氮、氧、硫3种元素对应的氢化物,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_______。
a.酸性:false
b.非金属性:false
c.碱性:false
d.热稳定性:false
(4)硒(false)与硫位于同一主族,均是生命必需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硒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为false价
b.二氧化硒(false)具有还原性
c.硒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属于强酸
(5)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R、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Y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①Y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
②X的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
21.(本题6分)(1)有①false、false、false  ②H2、D2、T2  ③红磷、白磷  ④false、false、false四组微粒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填编号,下同),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①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③该反应中,毎生成1 mol NO(g),放出(或吸收) 热量_______kJ。
22.(本题9分)分别按如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false向铜片方向移动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false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①负极的材料是___________,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
②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___电极。(写出电极材料的名称)
③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___。
四、实验题(共11分)
23.(本题11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第Ⅶ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③④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NaOH浓溶液和品红溶液的棉球。
(1)写出装置B中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依据该原理需要选择A、B、C装置中的________装置制取氯气。
(3)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________(填“X”或“Y”)导管,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根据①②两处棉球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Cl、Br、I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上述实验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珍珠为贝类内分泌作用而形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珠粒,因此主要成分是碳酸钙,A正确;
B.“卤水”是电解质溶液,溶质主要是氯化镁,豆浆属于胶体,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发生聚沉,故“卤水”可使豆浆变为豆腐,B错误;
C.“水滴石穿”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石头(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反应生成了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使得石头逐渐溶解,该过程中不止发生了物理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C错误;
D.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丹砂烧之成水银”的过程需要加热,“积变又还成丹砂”则在常温下即可发生,两者不是同时发生,因此不是可逆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2.A
【详解】
A.H2O为V形结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选项A正确;
B.O2-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选项B错误;
C.MgCl2属于离子化合物,其正确的电子式为,选项C错误;
D.HCl为共价化合物,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3.B
【详解】
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质子数为17,相对分子质量为35,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falseCl,故A正确;
B.CO2的电子式:,故B错误;
C.NaHCO3在水中电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NaHCO3=Na++HCOfalse,故C正确;
D.NaCl的形成过程为钠离子失电子,氯离子得电子:,故D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A.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的互称,碳false、碳false、碳false是碳元素的三种核素,所以它们互称同位素,A正确;
B.碳false具有放射性,根据其半衰期,可测定文物的年代,B正确;
C.同位素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
D.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碳的三种天然核素碳false、碳false、碳false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而不是用三种核素的质量数加和计算出的平均值13,D错误;
故选D。
5.D
【详解】
硼原子核外L能层中运动的电子数目为3,碳原子核外L能层中运动的电子数目为4,二者之比为3∶4,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6.C
【详解】
A.H2S为V形结构,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选项A错误;
B.Na2S的电子式应该为Na+[]2-Na+,选项B错误;
C.34S2-的结构示意图与32S2-的结构示意图一样,均为,(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不表示微粒所含有的中子数),选项C正确;
D.H2O为共价化合物,水形成的冰为分子晶体,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7.C
【详解】
A.N2O4中只存在共价键,A项错误;
B.H2O2中只存在共价键,B项错误;
C.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C项正确;
D.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D项错误;
答案选C。
8.C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A2(g)+B2(g)=2AB(g)是一个吸热反应,A不正确;
B.图中信息显示,形成2molAB键放热bkJ,则拆开1molAB(g)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false kJ的能量,B不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反应的活化能为akJ/mol,逆反应的活化能为bkJ/mol,且a>b,所以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正确;
D.图中信息显示,akJ表示1molA2(g)和1molB2(g)的活化能,但没有显示反应物的总能量之和,D不正确;
故选C。
9.A
【分析】
图示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详解】
A.Zn和稀H2SO4制氢气,反应放热,故选A;
B.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O,反应吸热,故不选B;
C.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反应吸热,故不选C;
D.盐酸和NaHCO3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反应吸热,故不选D;
选A。
10.B
【分析】
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154kJ+436kJ=590kJ,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2×565kJ=1130kJ,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正确;
C. I与Ⅱ过程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Ⅲ过程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
A.原电池的构成原理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而C(s)+CO2(g)false 2CO(g)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不符合题意;
B.原电池的构成原理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而NaOH(aq)+HCl(aq)=NaCl(aq)+H2O(l)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不符合题意;
C.2H2O(l)false 2H2(g)+O2(g)属于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不符合题意;
D.CH4(g)+2O2(g)=CO2(g)+2H2O(l)是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D。
12.C
【分析】
根据总反应可知,锌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二氧化锰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原电池为化学能变为电能的装置,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A.电池工作时,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锌片作为负极,故A错误;
B.电池工作时从负极向外电路输出电子,故B错误;
C.电池工作时false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alse,故C正确;
D.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选C。
13.B
【详解】
A.原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
B.原电池两极可以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可以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故B错误;
C.构成原电池的内在条件是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故C正确;
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附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附近移动,故D正确;
答案选B。
14.D
【分析】
X、Y、W位于不同周期且为短周期元素,可知X、Y、W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周期的元素,又X、Y、Z和W均为主族元素,可知X为氢元素;Z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可知Z为钠元素,Y、Z、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可知Y、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即Y为O(或F)元素,W为Cl(或S)元素。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X为H,Y为O(或F),Z为Na,W为Cl(或S)元素。
A.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简单离子半径:W>Z>X,故A正确;
B.Cl和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高氯酸、硫酸,高氯酸和硫酸都是强酸,故B正确;
C.氟化钠、氧化钠(或过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故C正确;
D.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Y>W>Z,则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Y<W<Z,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比较离子半径时,可先比较电子层,再比较序数(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的原则进行;比较氢化物还原性时,可先比较非金属性,非金属强的元素对应的离子的还原性弱。
15.D
【详解】
A.Zn比Cu活泼,Zn为原电池负极,Cu是正极,A项错误;
B.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false,铜片质量不变,B项错误;
C.电流经导线从正极(铜电极)流向负极(锌电极),C项错误;
D.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铜片)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H2,D项正确;
答案选D。
16.D
【详解】
A.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不一定越明显,如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本就没有明显现象,A错误;
B.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
C.0.8 mol·L-1·s-1表示1 s的时间内,某物质的浓度变化了0.8 mol·L-1,C错误;
D.化学反应速率就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7.A
【分析】
同一反应中同一时段内,不同物质用相同单位表示反应速率时,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
【详解】
A.根据方程式可知v(C)∶v(A)=2∶1,即v(C)=2v(A),A正确;
B.根据方程式可知v(B)∶v(D)=3∶2,即2v(B)=3v(D),B错误;
C.根据方程式可知v(A)∶v(B)=1∶3,即3v(A)=v(B),C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v(D)∶v(A)=2∶1,即v(D)=2v(A),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8.C
【分析】
原电池中负极的活泼性大于正极的活泼性,负极上金属失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质量减少,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上析出物质,若析出的物质是金属,则正极质量增加,据此分析。
【详解】
A.该原电池中,B极析出氢气,电极不变粗,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该电池中,B为负极,A为正极,A极析出氢气,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该电池中,A为负极,B为正极,A极变细,B极析出银,与题意符合,故C正确;
D.该电池中B为负极,变细,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9.氢 碳 氧 钠 第三周期第ⅥA族 甲烷 2Na2O2+2H2O =4NaOH+O2↑
【分析】
短周期元素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F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A的原子半径最小,则A为氢元素,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则B为碳元素,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C为氧元素,D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D单质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则D为钠元素,D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则E为硫元素,D与F形成的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则F为氯元素。
【详解】
(1)根据分析,A为氢,B为碳,C为氧,D为钠;
(2)根据分析,E为S,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ⅥA族;
(3)F离子为C1-,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4)A、B组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为CH4,名称为甲烷;
(5) C、D按原子个数比1:1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为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 =4NaOH+O2↑。
20.六 false bc ab false false
【详解】
(1)对于原子来讲,电子层数=周期序数,由于Hg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层,故其处于第六周期,故答案为:六;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N、O、S的非金属性为O>N>S,故氢化物最稳定的是H2O,故答案为:H2O;
(3)a.非金属性强弱和氢化物酸性没有关系,则酸性:false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a错误;
b.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非金属性:false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b正确;
c.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false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正确;
d.热稳定性:false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d错误;
答案选bc;
(4)a. 硒(Se)与硫位于同一主族,最外层均有6个电子,且均为非金属元素,故最高价均为+6价,最低价均为-2价,故a正确;
b. 硒(Se)的最高价为+6价,最低价为-2价,故SeO2的+4价处于中间价态,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b正确;
c. 由于Se为非金属元素,故硒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属于酸,但非金属性弱于硫,因此硒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属于强酸,故c错误;
答案选ab;
(5)R、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根据图知,Y能形成4个共价键、Z能形成1个共价键,则Y位于第ⅣA族、Z位于第ⅦA族,且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Y核外电子数的一半,Z最外层7个电子,则Y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Y为Si元素,Z为Cl元素,该阴离子中Cl元素为-1价、Y元素为+4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1价可知,X为-3价,所以X为P元素,根据阳离子所带电荷知,R为Na元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R、X、Y、Z分别是Na、P、Si、Cl元素,所以
①Y的元素符号为Si;
②X的氢化物为PH3,其电子式为false。
21.①④ ③ 吸热 小于 90
【详解】
(1)①false、false、false为氧元素的不同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则false、false、false互为同位素;
②H2、D2、T2为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同一单质;
③红磷、白磷为磷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由同样的单一化学元素组成,但性质却不相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则红磷、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④false、false、false为氢元素的不同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则false、false、false互为同位素;
四组微粒或物质,互为同位素的是①④,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③;
(2)①根据图示,E吸=946kJ+498kJ=1444kJ,E放=2×632kJ=1264kJ,E吸>E放,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②根据①中分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③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由图可知,每生成2molNO(g),吸收热量=1444kJ-1264kJ=180kJ,则毎生成1 mol NO(g),吸收热量90kJ。
22.CD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铜 false 铜 银 0.05NA(或false)
【分析】
甲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氢离子参加反应生成氢气,浓度减小,溶液的pH增大。乙中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乙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所以电流方向Cu→Zn,溶液中的H+向铜片方向移动,false向锌片方向移动。
【详解】
(1) A.甲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乙中构成原电池,锌活泼性大于铜,乙中铜片是正极,故A错误;
B.甲不能构成原电池,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甲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两烧杯中都有氢气生成,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均增大,故C正确;
D.乙中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
E.乙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铜是正极,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
F.乙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铜是正极,乙溶液中false向锌片方向移动,故F错误;
选CD;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没有构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乙构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①铜的活泼性大于银,负极的材料是铜,负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电极反应为false;
②铜是负极、银是正极,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③正极反应为false,正极增重了5.4g,则正极生成0.05mol银,所以转移电子数为0.05NA。
23.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A X Cl2+2Br+===2Cl-+Br2 棉球变蓝 Cl2+2OH-===Cl-+ClO-+H2O 检验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 不能 实验无法证明Br和I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详解】
分析: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NaBr溶液、碘化钾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Br2、I2,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根据仪器构造可知a为分液漏斗,b为圆底烧瓶;
(2)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选择A装置;
(3)检验氯气的性质时,不能先通过NaOH溶液,否则会消耗氯气,且起不到尾气吸收的作用,应从X端进气。
①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生成Br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②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碘遇淀粉显蓝色,所以实验现象是棉球变蓝;
③氯气有毒需要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把品红放在最后可观察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
(5)由于不能保证氯气和溴化钠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溴单质中含有过量的氯气,则不能证明Br和I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
点睛:本题考查氯气制备、性质实验的设计、物质性质和反应现象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有关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明确实验原理和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污染性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