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批注法,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
2.涵泳品味,理解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者做出抉择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
1.阅读全文,圈画出自己感触深的语句,做批注。
2.将自己设想为某个角色,给林觉民烈士写一封书信,表达内心的感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人之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最难忘的革命家书”评选活动,经过师生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与妻书》是“最难忘的革命家书”。《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的深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份诀别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这份革命家书到底难忘在哪里。
二、分享阅读感受
1.请先说一说这份家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林觉民深情回忆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共同生活,阐明了自己献身革命勇于就死的原因和决心,表达了与妻子生死相伴的心愿,并向妻子嘱咐了后事。
2.这份家书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分享一下你的批注。
(学生展示批注,师生共同分析交流。)
示例1: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批注:因为爱你,我理解了天下人对爱的需要。林觉民推己及人,将对妻子的小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大爱,阐明“爱汝”是其勇于牺牲的原因。
示例2: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批注:良辰美景,诗情画意,初婚夫妻,燕尔和谐,而今即将死别,怎不令人悲痛!
示例3: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批注:对妻子的叮嘱,一可见林觉民的理想大义和革命情怀,二可见夫妻二人的爱情不只是儿女之情,还可以是思想、信仰、灵魂的深深相知与完全托付。
示例4: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批注:林觉民以自己的体验去设想妻子的不舍、一次又一次做梦,如此表达情感层次更深,两人相互思念,心心相通。但是,梦中的甜蜜是无奈的,悲伤的,辛酸的。“一恸”二字回肠寸断,表达了想见却永远不能再见、不舍却必须舍弃的大悲恸。
小结:同学们批注得非常好!这些句子,有的回忆往事,生动再现了林觉民夫妻的生活细节,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与了解;有的晓之以理,用革命真理去劝慰妻子,让我们初步明晰了林觉民勇于就死的原因;有的言由衷出,希望妻子将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让我们感受到林觉民崇高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林觉民的这份家书,紧紧围绕一个“死”字,倾诉了他对革命的热诚,对妻子无限的深情,情恳意切。
三、教师示范批注
刚才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这份家书的理解和感受,要想让读者感觉“最难忘”,就必须走进作品深处,走进林觉民烈士的内心世界。老师课前也就家书中的一些语句做了批注,请同学们帮忙一起分析。
(教师出示批注,学生读后一起讨论交流。)
PPT1: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批注:开宗明心,不事雕琢,起笔即用惊人之语,意在表明此书不同寻常,此情令人悲恸。
问题1:你对老师批注的“起笔即用惊人之语”这句话如何理解?
点拨:家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家书的作者往往会在开篇就交代写信的目的,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抓住开篇关键词反复品味是读懂文本的关键所在。
明确:从目的来看:“永别”一词表明这份家书不同于普通嘘寒问暖的家书,是一份绝命书;从用词来看:“阴间一鬼”比“阴阳两隔”“为国捐躯”等短语更为突兀,更有冲击力。
追问:“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句中的“阴间一鬼”该怎么理解?
明确:
①表明林觉民参加起义,已不做生还打算;
②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以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③林觉民“平日不信有鬼”,此刻却愿成为“阴间一鬼",表达了爱妻情深、不忍死别的深情;
④林觉民牺牲后仍希望“吾灵尚依依旁汝也”,这样可以让妻子得到安慰,减轻独自生活之悲苦。
PPT2: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批注:新婚不久即言死,而彼此表达婉转,真情跃然纸上。
问题2:这里批注的“彼此表达婉转”各表现在何处?
明确:林觉民新婚不久即谈到死亡,可见他早就立下以身许国之志,要“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去“勇于就死”,但他想到这样的信仰必然会给妻子带来痛苦,担心妻子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不便直言。用“婉解”把话说得温和含蓄,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厚爱。
而妻子陈意映“虽不谓吾言为是”的真正原因,不是认为丈夫的决定不正确,而是害怕和丈夫死别,因此才不承认“吾言为是”,足见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无词相答”说明妻子没来反驳丈夫,其实就是承认了丈夫的话是有道理的,可见林觉民的妻子是一位通情达理的贤妻。
PPT3: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铗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批注:这三比,剖析,逐层展开,作者从自身体会和利益出发,将革命道理和决心献身的思想过程,说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
问题3:这篇文章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林觉民在家国之爱中的两难选择,既然“至爱”妻子,为何又要诀别妻子慷慨就死?以上几句就是林觉民烈士剖析自己决心献身革命的思想过程,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逐一批注,进行分析,教师参与其中给予指导。)
①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批注:设身处地,作一比较,与其等死,毋宁起来斗争献身革命;与其死于天灾人祸,不如死于革命!一连两个反诘,答案不言自明。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批注:不死则亲人离散;接着连用两个典故,说明离别后再难相聚,亦见“相守以死”之不可能;最后又拿离别和死亡作比较,表明离散比死亡更痛苦,还不如死了的好。
③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批注:今日之中国死者离者不计其数,与我们二人“双健”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怎能只顾个人的幸福,不顾国家民族的存亡安危?与其自己幸福,不如为天下人谋永福。
明确:林觉民烈士推己及人,他挚爱妻子,也希望如他之人能爱其所爱。但是,当今社会这些相爱之人无时无刻不可以死,无时无刻不是流离失所,因此林觉民烈士出于对妻子的爱,决定改变这个国家,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安康。
小结:这三处句子,充分体现了《与妻书》至情至理的文学特色,也是深人理解林觉民烈士情感和思想的关键。没有人愿意做鬼,但情至深处,林觉民却愿成“阴间一鬼”;一般人不会明说“后妻而死”,林觉民爱妻至深不愿“留苦与汝”;一般人也无法理解爱妻却舍妻赴死的道理,这是杀身成仁的至高境界。林觉民把自己对大道至理的深刻理解全部倾诉在了《与妻书》之中,至情至理贯穿始终,达到了至文的境界,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敬仰,启人奋进。
四、修改书信,展示交流
1.相信同学们现在一定对这份家书如何“难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林觉民烈士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情境任务修改完善自己课前写给林觉民烈士的书信
(PPT):这封“最难忘的革命家书”,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陈意映读后心如刀绞,几欲赴死;千百万革命者读后前赴后继,慷慨就义;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后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生活中有无数个“你”读过这份家书,“你”是谁?“你”想对林觉民说什么?请用书信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所想,300字左右。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
2.学生展示拟写的书信,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学生设想的角色有:林觉民妻子、其他革命者、当代中学生、新时代建设者等。)
示例:
吾夫觉民:
见字如晤。
信已收到,读过,自是泪流。君既愿舍小家而救大家,妾自是欢喜。妾知道,国局动荡,遍地腥云,若无国之安定,何来家之安康?妾亦知,若要国之安定,定需有志之士冲锋陷阵,君既选择以国为重,妾深感荣耀。得夫如此,妻复何求?
然忆起往昔岁月种种,不胜思念,甚是感怀,由是泪流。窗外芭蕉,风过有声;园中蜡梅,暖香阵阵。可还记否?妾与君曾共同栽下几株芭蕉,几丛梅花,皆为汝生平最爱之物!
妾甚爱君,君愿赴死,妾亦愿相随。然依新尚小,妾不能弃之而去;腹中小儿,亦待妾抚育。妾定当尽己所能,将其二人拉扯成人,亦会让其继承汝之遗志,定不会负汝一番苦心。
依新已会识字,父母亦安好,望君心安。
辛亥秋日夜三鼓
意映手书
点评:这是以林觉民烈士的妻子陈意映的身份写的回信。全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丈夫决心为革命赴死,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认同;第二部分回忆了夫妻二人过往甜蜜的生活,表达了对丈夫浓浓的爱意和深切的怀念;第三部分是写自己决心将孩子抚养成人、子承父志,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该信对《与妻书》理解把握准确到位,塑造了一位与丈夫志同道合又能悉心照料家人的贤媳良母形象,语言典雅凝练,所选物象意蕴丰厚。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这封“最难忘的革命家书”,将朗读录音上传“喜马拉雅”APP。
2.将修改好的书信上传到班级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