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音频(两课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音频(两课时 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0 14:45:40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上册
6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
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杀光、烧光、抢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期间,无数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狼牙山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晋察冀根据地
游击战争
晋:山西省
察:察哈尔省
冀:河北省
游击战争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寇”的“攴”部件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会写字
kòu
lūn

ɡuàn
liú

dàn
xuán

fèi
yuè
jiàn

báo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
班长
马宝玉
副班长
葛振林
战士
宋学义
小战士
胡德林
小战士
胡福才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有哪些?
1.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
述顺序。
2.每个部分要提炼出一个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借助情节图,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这篇课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痛击敌人
大吼一声

全神贯注
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
马宝玉
沉着
大吼一声

全神贯注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
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
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的冷静,英勇无畏
沉着
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
大吼一声
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
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

两位小战士战斗的专注。
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
浑身的力气
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为场面描写中的“点”。
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
开头对五位战士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聚焦个体,又关注群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写法有什么好处?
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
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体印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
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聚焦“点”,比较异同。
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2自然段
第3~9自然段
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
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这个词突出了班长的坚毅果敢。
班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
用石头砸!”
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的决心。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刚才一些同学结合马宝玉的语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语言都很简短,充满着一种力量。
2.话语前面的提示语坚定有力,无不振奋人心。
3.每句话结尾都是感叹号,可以看出班长马宝玉说
话的时候,态度都非常坚决,铿锵有力。
朗读指导
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从“战士”到“壮士”,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是什么?
前半部分叙述的是五位战士完成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在执行命令,他们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到棋盘陀上,悲壮感人,所以被称为“壮士”。称呼的变化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英勇顽强
不畏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掩护转移
(1)
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2)
引上绝路:斩钉截铁
(3)
顶峰歼敌:决一死战
(4、5)
英勇跳崖:气壮山河
(6~9)
1.完成“写作要素”板块的“展示台”。
2.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
3.完成本课“随堂练”。
4.观察一次活动场面,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当时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