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七年级
科学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聚焦教材
01
分层训练
02
聚焦教材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__________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生成的
变化。
(2)两者根本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_____________常伴随着____________。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_______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新物质
新物质
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
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聚焦教材
(2)化学性质:只能在______________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化学变化
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
1.快过年了,在萧山楼塔的年味最浓厚的正月里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其中主
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舞板龙
C.做糖人
D.酿米酒
2.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分层训练
D
A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
B.煤气爆炸、煤燃烧
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碘升华
4.米饭在嘴里慢慢咀嚼会感觉有甜味产生,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中
消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了麦芽糖。上述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 )
A.只有化学变化,没有物理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无法确定
分层训练
A
C
5.下列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生铁制铁锅
B.氧气供给呼吸
C.用木炭除去鞋柜、冰箱内的异味
D.用16%的食盐水来选种
6.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
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
等。上述叙述中: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是化学变
化;______是现象;______是结论;______是用途。
分层训练
B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7.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
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
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分层训练
B
8.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下列被曝
光的事件,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C.用硫黄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分层训练
C
9.某日凌晨,杭千高速杭州往千岛湖方向离建德乾潭不到2公里处,一辆装载
危化品的车辆上掉落三大袋粉末状的化学物品。消防队员在处理该物品时,
突然发生爆炸,两人脸部90%被炸伤。经多名专家鉴定,粉末是一种名叫氨
基钠(NaNH2)的危险化学品,相对密度1.40、熔点210
℃、沸点400
℃,白色
结晶性粉末、易燃、易爆、有腐蚀性,与水接触后,会产生激烈的反应,生
成氨和氢氧化钠。看到报道后,有人提出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
是( )
A.NaNH2与水接触后,能生成氨和氢氧化钠是它的化学性质
B.NaNH2相对密度1.40、熔点210
℃、沸点400
℃是它的物理性质
分层训练
D
C.NaNH2在包装及贮运过程中,要求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与空气、
水、火接触
D.氨基钠有腐蚀性是因为其强碱性,其粉末易燃、易爆是因为其具有强
的氧化性
分层训练
10.下面是在上科学课“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节时,小明和小亮发生的争
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
的问题。
分层训练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
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小亮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
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_。
(3)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____。
(4)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分层训练
电灯发光
蜡烛燃烧
都不支持
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发光
发热等现象
11.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水和酒精,请你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写出区
分水和酒精的两种方法。
解:方法一: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方法二:点燃:会燃烧的是酒精,不会燃烧的是水。
12.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如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
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
变化,整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分层训练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
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蜡烛
燃烧为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b.通电中,
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________;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
光、放热属于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分层训练
水、二氧化碳
化学
发热
物理
【结论】猜想______(填“一”或“二”)正确。
【拓展】物质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关于物质变化某同学作出了下列总结,
请你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举一个否定该
说法的实例。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解:①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红墨水滴入
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不正确,蜡
烛燃烧时,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分层训练
二
13.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车头灯)的反光镜
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为了探究发生
原因,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
题。日行灯的结构图如图:
(1)初步探究:
【猜想】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镜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反光镜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
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200~280
℃,可长期在130
℃下使用。铬的
分层训练
熔点为1800
℃。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分钟测一次反光镜发白处附近的温度,
发
现温度逐渐升高,3小时后保持在75
℃左右。上述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
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评价】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分层训练
温度计和钟表(秒表)
证据不支持猜
想,因为日行灯工作时反光镜的温度在75℃左右,没达到其表面物质铬
的熔化温度1800℃
【查阅资料】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
密度1.06~1.09
g/cm3
,
软化点72~76
℃,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
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以上资料中主要是表述松香的_________(填“物理”或“
化学”)性质。
【提出假设】反光镜上面部分发白可能是由于松香加热后挥发并在反光镜
上冷凝产生的。
【制定方案】发白处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按制定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固体溶解,反光镜重新变得光亮。
分层训练
物理
酒精等有机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