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张 军
自主了解
明朝的建立与靖难之役
合作探究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百家讲坛
科举制度之我见
时间:
都城:
开国皇帝:
二、靖难之役
一、明朝的建立
起因:
当事双方:
结果:
1、明太祖朱元璋
2、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好了歌》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1、明太祖朱元璋
材料一 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统六官,率百官,佐天子,理万机…
行中书省,统一郡县,镇边鄙”。—《元史》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
元时,中央、地方事务主要由什么机构负责?
明太祖时做了如何改变?
两汉时期,丞相拜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到宋朝时,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直接废除了丞相,并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从中你能发现谁的权力越来越大了呢?
(六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中央
地方
(三司)
布政司
按察司
都 司
皇帝
内阁
行政机构改革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 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是如何知道宋濂在家中请客的?
宋濂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 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稗史汇编》
锦衣卫印
锦衣卫出行图
(六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中央
地方
(三司)
布政司
按察司
都 司
锦衣卫
皇帝
内阁
一、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
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
——朱元璋洪武二年诏令
二、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明朝对取士有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反映了明朝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明朝科举考试基本特点:
1.题目一律用《四书》 、《五经》中的原文。
2.答卷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允许有自己的观点。
3.考试文体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八股取士
思想内容要求严,答卷文体要求严。
开始于明朝,结束于清末。
八股文有严格书写规范,每页写几行,每行几个字都有要求,而且还必须按页码1、2、3连续写。有一次,蒲松龄(清朝)参加考试,一看题目,顿生灵感,下笔如神,写完第一页,飞快一翻,连第二页也翻过去了,直接写到第三页上了,结果不仅被取消资格,还张榜公布,他感到又沮丧又栽面子。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行政
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八股取士
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2、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
东厂胡同
北京王府井大街北段西侧东厂胡同,因明朝永乐十八年在此设东厂署而得名。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北京宫城图
故 宫
行政
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八股取士
削藩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监视臣民。
迁都北京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1、
2、
3、
4、
5、
雏 形 正式形成 发 展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唐朝
明清
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之我见!
僵化
举子看榜(程国英作)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惨相
某同学在学完本课后,认为可用三个数字概括本课: 3 1 5
“3”个皇帝为了“1”个目的做了“5”件事情
你能解读这些数字历史吗?
行政
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八股取士
削藩
设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蕴含
危机
巩固
统一
迁都北京
明太祖
建文帝
明成祖
①
②
③
④
⑤
加强君权
历史抉择
人物归类
图说历史
我来出题
史料分析
1、有人称朱元璋为“乞丐皇帝”,了解
一下他的成长经历,看你能从中得到什
么启示。
2、以“君权加强之我见”为题,查阅资料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推荐作业
锦衣卫掌管侦查、审讯始于( )
北京城的建立者
是( )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①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者”是什么
朝代发生的什么事情?
②作者认为八股取士有什么影响?
1.下列像朱元璋一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是 ( )
A.秦始皇 B.刘邦
C.唐太宗 D.赵匡胤
B
1、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
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除行省设三司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制度的形成
2、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C.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D.保留古代文化遗产
C
B
根据所学,能否把你的收获,命制成
一个小题目,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题目类型不限)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
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张军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役;掌握明朝君权加强的主要措施;全面科举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自主了解明朝建立和靖难之役,合作探究君权加强主要措施,百家讲坛辩论科举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重难点
1、重点:明朝君权加强的主要措施
2、难点:科举制或君权加强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具备,学习应从直观形象入手,或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入手,引导他们深入浅出,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各种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播放电影《锦衣卫》片段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影吗?这部电影反映的情节发生在什么朝代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聊聊明朝的哪些事儿。幻灯出示课题 和 “史海导航”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共分为三个板块:自主了解—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役合作探究—明朝君权加强的主要措施百家讲坛—科举制度之我见探究新课:一、自主了解—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役 出示自主了解知识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完成知识问题。同时引出所涉及的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过渡: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什么苦恼呢? 出示《好了歌》幻灯片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明朝的皇帝们是如何解决他们的烦恼的。二、合作探究—明朝君权加强的主要措施教师出示合作探究主题幻灯片指出我们主要探究朱元璋和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1、先看朱元璋是如何加强君权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先了解朱元璋主要措施。后一起探究。出示幻灯元、明机构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朱元璋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直属中央的措施。出示幻灯历史典故丞相地位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变化。过渡: 废除了丞相,朱元璋大权在握,应该没有苦恼了吧?可他还不放心,他苦恼忠奸难辨。他想知道他的臣民们在任何时候的一举一动。他又怎么做的呢?出示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锦衣卫的任务及目的,以及对人们的影响。过渡: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朱元璋的权力可以说大大加强了。出示明中央集权图过渡:到这个程度,朱元璋还不放心,他还想从思想上控制官员。出示明经取士幻灯引导学生分析明朝取士的要求、目的。解释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小结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2、朱元璋之后,朱棣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看书,了解其主要措施。总结: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三、百家讲坛— 科举制度之我见!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度形成发展过程,讨论其影响。四、解读历史,自我盘点引导学生解读本节所学。“2”个皇帝为了“1”个目的做了“5”件事情。并归纳总结明朝加强君权既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朝政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这些措施也为明朝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蕴涵着危机。五、练习检测智力快车组题历史抉择图说历史人物归类史料分析我来出题 学生观看投影,在老师引领下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知识内容。自读课本第一段和最后一目,完成知识目标。学生先自读课本了解所学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发表本组的见解。学生分析史料,总结朱元璋是如何改革行政机构的。学生观看幻灯资料,了解皇权与相权的变化。读故事,回答问题。也可让学生表演一个片段或讲一个相关故事。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总结朱元璋加强君权措施。学生看书,发表自己的收获。 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动脑解读数字历史,归纳本节所学。 视频导入,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了解知识大体框架结构。这不是本课重点,了解即可,因而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君权加强的变化。通过故事感受明朝时官员在监视下的惊恐不安。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整体认识。题目的设计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尊重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学习探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