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03 10:50:56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德州五中 刘君君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西 洋
郑和
郑和本姓马,回族,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他随朱棣冲锋陷阵,屡立奇功,明成祖即位后,提拔他在宫内做官,赐姓郑。他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弟子的双重身份。“才负经纬,文通孔孟。”“有智略,知兵习战”。
想一想: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想一想: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广泛运用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下西洋盛况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郑和航海图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下西洋盛况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请船员们结合邮票内容,说一说你的
见闻(地点 人物 活动)
远航影响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年
(晚59年) 1497—1498年
(晚65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二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船长24.5米,宽6米 船比较小
欲中国富强,不可不顾虑海洋,
财富取之于海洋,威胁也来自于海洋。
——郑和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戚继光
山东登州人,出身将门
武艺高强,志向远大。杰出的军事家。
抗倭形势图
台州九捷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53年
清朝初年,政府准备将“明朝的外事活动”载入史书,假如你是当时的史官,你将会记载明朝对外关系中哪些重要的大事?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交 往
冲 突
假如你是一位随军记者,跟随我们的海军舰队,远赴索马里
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此时此刻正航行在当年郑和开辟的航线上,
你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课堂练习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是(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B
A
课堂练习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岳飞   B.韩世忠
  C.俞大猷 D.戚继光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D
C
课外作业
史料搜集:图说澳门
任务:搜集有关澳门历史、社会经济、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根据你的视角整理相关资料,编写历史小画报《图说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