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24分)
1.默写古诗词。(10分)
(1) ,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龚自珍《己亥杂诗》)
(4)《望岳》中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的句子是: , 。(杜甫《望岳》)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在苦难之中依然对前途抱有希望的句子是: , 。(陆游《游山西村》)
(6)《望岳》中写细望之所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的句子是: , 。(杜甫《望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rěn jùn bù jīn( )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2)我只是伫立níng wàng(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3)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 )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4)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shùn xī(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年春节武汉的新冠疫情很严重,当时爸爸在那里出差暂时回不来,我和妈妈在家里忧心忡忡,却毫无办法。
B.《学习雷锋榜样》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常常在我耳边响起。
C.大兴安岭到了三四月还是冰天雪地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D.国庆节当天,同学们不言而喻地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4.下列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在“和”后面加上“了解”)
B.据悉,目前只有个别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删除“包括”或者“由......组成”)
C.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工厂的订单减少了一倍。(将“减少”改为“降低”)
D.北京市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已解决出行打车难。(?在“打车难”后面加上“的问题”)
5.下面是一段介绍“微信”的文字,概括其四方面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新型手机聊天软件。它可以通过网络传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该软件支持IPhone、Android、S60等不同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信息。用户可以同时与多个好友进行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聊天。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微信交流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1M流量可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信息以及一分钟的视频信息。
① ②
③ ④
二、阅读。(46分)
(一) 爱莲说 (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2)亭亭净植(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7. 把下列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风气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章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二)(9分)
年羹尧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各人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①,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盖番②人依此为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其巢穴。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③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奸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其兵法灵变,实不愧一时名将也。
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①塌子沟:淤泥深坑。②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③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
A.师行无阻/无师自通
B.一霎而绝/精妙绝伦
C.遂破其巢穴/肃遂拜蒙母
D.此去西南十里/待君就不至,已去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11.?文末评价年羹尧“兵法之灵变”,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举例印证此评价。(3分)
良好习惯的养成(10分)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 谨慎,不粗心,不 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 过;写外国字, "i " 的点、"t "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 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选文主要讲了“什么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怎样养成良好习惯”等三方面内容。
B选文第③段通过写那些只能背书写文章而没有养成“动手”“动脚”习惯的读书人,目的是批评国家专注文字教育。
C文末加点的“这种习惯”是指勤谨和缓。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的勤谨和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D选文通过阐述好习惯的养成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从而指出青年学生在中学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13.下列与本文所说的“勤”“谨”“和”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他却无暇顾及。这是“勤”。
B.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店里用着包油条,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这是“勤”。
C.吕叔湘先生有一次到叶圣陶先生屋里去,见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一篇文章的标点。这是“谨”。
D.邓稼先是一个最不需要引人注目的人去,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这是“和”。
14.在市创客比赛中,弘毅不等队友收集完实验数据就想提交作品。作为队友,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与他交流。(4分)
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 (17分)
①在老家,砍柴是大人们的事,而有次我竟然缠着三叔要跟他上山砍柴。起先,他双眉一蹙,不吭声地挽着绳子,脸上还挂着让我不安又憋闷的严肃。等三叔把绳子挽成绳圈挎上肩膀转身去拿斧头时,我连忙拿起挂在椅子靠背上的草帽给了他。兴许我的殷勤起了作用,三叔微微一笑说:“给你奶说一声,拿些馍,咱走。”
②这可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山呀。面对山路崎岖山崖陡峭,一路的兴奋和喜悦使我劲头十足,仿佛脚上也插上了翅膀。就连遇上险峻之处,三叔要扶我拉我,我也是奋力前行生怕成了累赘被三叔埋怨。
③越过山岭,出了峡谷,山势渐渐平缓,树林也愈加茂密。太阳的光线从树冠的孔隙中一束束地直射着,使密密的山林清新明朗。这时,三叔说吃点馍吧。我坐在岩石上,吃着黄澄澄的玉谷面馍,无边无际地问着三叔,那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还有我奶说山里有狼,是真的吗?而三叔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告诉了我。
④吃了馍,我学着三叔掬水的样子,蹲在潺潺的溪边喝了水。随后,三叔把绳子搭在旁边的树权上,反复朝我说不能走远了,得看着他砍柴火。此刻,我才意识到整个山里只有我们俩。四周是幽深重叠的山谷和沉暗繁茂的山林,偶尔还有几声令我惊异又心怯的声音。三叔说那是老鹰和野鸡的叫声,并捏着鼻子学着叫声让我辨别。
⑤那时,我感到三叔十分了不起,他不仅会模仿老鹰和野鸡的叫声,而且边砍柴边教我认识了各种树木。尽管那时的砍柴是山里人的生活所需,砍树不犯法,也不算搞资本主义,但三叔专砍死了的树。他说活树要长大成才,况且活树湿气重烟多难烧,而死树干燥,烟少好烧。
⑥更有趣的是他指着兀立于崖边的一棵树教我辨别方向,说树枝稠密的朝向是南方,树枝稀疏的朝向是北方。他还砍下一棵碗口粗的树,再砍齐树茬让我观看截面上的圆状木纹,说是一个圆圈表示一年,圆圈越多树的年龄越大。后来三叔就是用这棵有十几个圆圈木纹的树干,照着画上女民兵背枪的样子给我做了一支让我爱不释手的“冲锋枪”。
⑦再后来我还知道这次三叔带我去砍柴,纯属是让我长点见识。他怕我走累了而不敢走远,返回时特意选了一条不用翻山越岭的河谷近路。即便如此,我还是累得气喘吁吁,看着三叔挑着两捆沉甸甸的柴火,我怎么也跟不上他有力稳当的步子。而三叔却不时地回头看看我,要么放慢脚步,要么放下柴火等我歇脚。趁着歇脚,他又教我认识了红色的杜鹃花、黄色的连翘花、紫色的梧桐花,还有我未曾见过的羽毛华丽的山雀和翅膀斑斓的蝴蝶。
⑧河谷的路其实就是卵石累累的河床,虽然也不太好走,但总能遇见不同的景物,似乎有无尽的奇妙景物等在前方。这样我也不知不觉地加快了步子。
⑨一出河谷就看见了夕阳下炊烟袅袅的村子。然而,当我跨进院子的瞬间却有种莫名的后悔,后悔以前怎么不跟三叔去砍柴呢?直到三叔意外地离去,这种后悔更使我伤心不已。那些日子,我常常一个人拿着三叔做的“冲锋枪”站在村头的石坝上眺望远山,回放着跟三叔砍柴的情景……?????????????????????????????
15.结尾段的加点词“眺望远山”应如何理解?(4分)
16.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四周是幽深重叠的山谷和沉暗繁茂的山林,偶尔还有几声令我惊异又心怯的声音。
那时,没有人监督,可第⑤段中说“三叔专砍死了的树”,三叔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一下文中“三叔”的形象特征。(5分)
三、作文(50分)
19.时光,太匆匆,它仿佛水一样从我们的身边流过,无声无息,渐行渐远......而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拼搏过、哀伤过、快乐过、感动过的片段,如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开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鲜艳的亮色。
请以“开在记忆里的花朵”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0
400
600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我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他弯下身子,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等待那大鲨鱼,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船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躲开冲击,同时拿短刀刺入鱼腹。不过,事情并没有完,结果尚未分晓。怕人的战斗开始了。
鲨鱼这时可以说是吼起来了。鲜血像水流一般从它的伤口喷涌而出。海染红了,在这浑浊的水中,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看不见,直到水中露出明亮的的地方的时候,我才看见勇敢大胆的船长,抓住鲨鱼的一直鳍,跟这个怪物肉搏,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就是说,没有能刺中鱼的心脏。鲨鱼拼死挣扎,疯狂地搅动海水,卷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
我很想跑去接应船长。但被恐惧摄住,不能挪动。
我两眼发直地注视着。我看见战斗的形式改变了......船长被压在他身上的巨大躯体所翻倒,摔在水底地下。一会儿,只见鲨鱼张开血盆大口,尼摩船长的性命眼看就要不保了,忽然,尼克·兰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尼克·兰达到了他的目的。
海水中散出一大团鲜血。海水受那疯狂得不可形容的鲨鱼的激打挣扎,汹涌地激荡起来。尼克·兰达到了他的目的。
这是鲨鱼最后的喘息了。被叉刺中了心脏,这东西在怕人的抽搐中作最后的挣扎,反冲上来,掀倒了康塞尔。
(选自《海底两万里》
本文选自名著 ,作者是 国的科幻小说作家 。(3分)
2.除了选段中的与鲨鱼搏斗,小说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还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其中的三次险情。(3分)
3.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谈谈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第五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基础题(24分)
默写古诗词
(1)念天地之悠悠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生字词
忍俊不禁;(2)凝望;(3)血气方刚;(4)瞬息。
D A.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B.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C.姗姗来迟:姗姗:走得缓慢从容。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D.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D选项用“不约而同”)
C (搭配不当,只能说减少、降低多少百分比,比如降低50%,增加搭配倍数)
①传送多样信息②跨平台沟通③支持群聊(或“可群聊”)④节省资费(或:节省流量)
二.阅读题(46分)
(1)洗;(2)竖立;(3)亲近而不庄重
(1)我只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D(牡丹代指的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一类人,受到作者摒弃)
C
A军队/老师;B停/极;C于是;D前往/离开
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年羹尧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场环境,预备木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正确判断敌情,指挥部队作战,派骑三百,密林歼敌。
参考译文: 年羹尧征战青海时,军队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一块木板、一捆草。”军中上下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了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遇到阻碍。少数民族的人(番人)正是倚仗这个坑为险阻,没有想到大队敌军突然到来,于是攻陷了敌人的巢穴。又一年征伐西藏时,一晚上漏壶漏了三下,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匹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抓获。有人问他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他对兵法的灵活变通,确实不愧为一代名将的称呼。
12 .B 选文第段通过写那些只能背书写文章而没有养成“动手”“动脚”习惯的读书人,目的是突出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3 . B 鲁迅先生对原稿、校样随意的态度不能体现“勤”。
(实质是写一段你劝队友的话,运用文章的观点,提取要如何去做事情的观点,去劝你的队友不要那么早提交作品)
示例:提交创客作品是一件严肃的事,数据需要耐心收集,不然我们何以为“勤”?忙于完成,数据不够严谨,没有做到“谨”;匆匆忙忙去提交,难免引起团队的不悦,不能做到“和”。等到收集到了充分的数据,再根据事实来判断是否提交,这才是“缓”的要领。
“远山”是三叔带我去砍柴的地方。眺望远山,一方面是在脑海里回忆,回想着跟三叔一起去砍柴的情景,另一方面,也是对意外离世的三叔的一种怀念。
16.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一个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山之大、山谷之深、山林之繁茂,(作用1分)表现了山林的幽静,让“我”感到心惊和害怕的心理。(情感1分))
17因为活树要长大成材,死了的树已经没有用处了;活树湿气重烟多难烧,而死树干燥,烟少好烧。
18.①从三叔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可看出他有耐心;②从带“我”去砍柴时,提醒“我”跟奶奶交代去向,还拿了些馍,在路上照顾“我”可看出他是一个细心的人;③从他懂得很多跟大山有关的知识,见多识广可看出他知识丰富;④从不砍活树,专砍死了的树,可看出他热爱大山,有朴素的环保理念。(注意:一般5分的题目至少会有3个点,概括3个形象特征即可)
19.作文 略。(50分)
四.附加题(10分)
1.《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
2.潜艇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一个1分,满分3分)
3.示例:①从尼摩船长在遇到鲨鱼袭击的时候能够冷静,等待着鲨鱼的袭击,在遭受到鲨鱼攻击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依旧没有畏惧,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勇敢的人。②从他解救采珠人可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弱者,心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