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20:49:10

文档简介

记叙文(七)句段作用
(一)常考题型
1.某段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分析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段)。
2.某段xx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全文多次写某某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段落似乎与题目无关。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或者从两句(段)中选择一个恰当的。
(二)解题方法
1.内容和结构
文章内容是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要联系上下文回答;结构是外在形式,指文章布局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1)内容上:句子或者段落本身传递的信息(联系上下文分析),突出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感悟情感,与主题中心相关(结尾句尤其注意这一点)。点明、揭示、深化、升华主旨等。(把主旨的具体内容也答出来)
(2)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分析时按照对上,本身,对下按照一定顺序来分析。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还要注意与插叙、描写段、议论段等放在一起考查,甚至与句子鉴赏一起考。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其特点来回答。在回答结构的时候,如为下文做铺垫,还需要把具体的内容写出来,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2.开头句段的作用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⑴对上:①和标题的关联,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原因等;②渲染……气氛(结合环境描写的句子);③突出表现了……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开头引起兴趣,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等);
⑤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⑥总领全文
⑶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中间部分句段的作用
⑴(结构)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和下文形成对比。
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⑵内容上: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暗示中心;
(3)答题格式: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
4.结尾句段的作用
⑴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④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
(句子的作用可以是线索,其他与段落作用类似)
例题解析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⑴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⑵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在离西湖不远的一条小弄堂里,已经有3年的时间。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
⑶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我们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⑷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⑸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⑹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⑺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⑻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⑼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奔去。
⑽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⑾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⑿直播没有延误。
⒀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⒁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在文华路上,我们终于分期付款有了自己的房子。大铁门敞开着,我和太太与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忙里忙外。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接着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⒂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字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⒃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⒄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
⒅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⒆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1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子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⒇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1.从词语的感彩看,第6段加点词语“狗急跳墙”本来是
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3分)
3.
第7段划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
(3分)
4.
简答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头似有拖沓之嫌,但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
B.第13段中的两个笑都是嘲笑之意
C.第14段中的划线句中的感叹号表示此时“我“惊喜”的感情强烈。
D.第18段属插叙,补充交代下乞丐未能完成我的嘱托,无故消失两个月的原因
6.
细读第9段划线部分,根据有关小乞丐和我的描写,请用80字描述小乞丐当时心理变化的过程。(5分)
【答案】
1.
贬义
我没有钥匙又快迟到了,想翻过院墙,赶去直播间。
2.按照人物、事件、主题这三方面给分。示例:本文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乞丐在贫困非常需要金钱支援的情况下意外地得到了钱,但是他坚守诚信原则,把钱还给了“我”
3.
比喻
小乞丐的贫穷,(反衬出他诚信的高尚品质)。
4.
①深化了“诚信可以让每个人成为天使”的主题;
②与标题“谁都可以是天使”相呼应
5.
B
6.5分。
【要求】要求:内容:联系文本,观点正确
表达: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21分)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①“阿嬷(奶奶)走了。”深夜里,阿爸来电,声音哽咽。
②连夜搭车南下,车窗外一片漆黑。黑暗中,那张布满风霜、历经cāng
sāng(
)的面庞竟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直到眼角渗出泪水,才逐渐模糊……
③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的僻远乡村,痛苦必定与贫穷紧紧缠结在一起,像一张蛛网,盘踞住一个家庭,从这个角落扩延到那个角落。
④身染痨病的阿爸整日躺在阴暗的小屋,不时发出阵阵剧咳声。受不了贫病拖累的阿母,终于狠心丢下病弱老小,远离家门。一家的重担,全落在瘦小的阿嬷肩上。每天,天色微亮,阿嬷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婴儿车出门,巡街扫巷捡拾一些可以卖钱的破铜烂铁。
⑤这是我的童年记忆,记忆中蕴藏着童年时期对贫穷的自卑与憎恶。
⑥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一个不能赚钱的阿爸,一个捡拾破烂赖以持家的阿嬷,这样的家庭组合让我感到卑微,我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⑦初中时代,是我自尊心作祟最强烈的时期。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
⑧一次,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一下子被揭露了。当天,我约好老师来访的时间,刻意支开阿嬷。偏偏,就在老师访谈结束准备离去之际,阿嬷突然推着婴儿车出现在门口,车上一大堆废纸、铁罐。
⑨“你是?……喔!老师喔,我是她阿嬷啦,进来屋内坐啦!”阿嬷热情地招呼老师,一旁的同学却露出诧异的表情:“原来她就是你阿嬷呀!”仿佛沉积已久的谜底,终于揭晓。那眼神,是惊讶,是嘲弄,是……顿时,我觉得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
⑩送走老师后,我冲进小院,将阿嬷的婴儿车翻倒在地,愤怒地将滚落地面的铁罐踢得铿锵乱响,疯狂咆哮着:“为什么你是拾破烂的?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回来?为什么你要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当下,阿嬷愣住了……随后把铁罐捡了起来。
?初中毕业后,我离家住校,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学业。那段日子,我亲身体会到经济窘迫时的难耐,终于理解阿嬷对金钱的迫切与拾荒的无奈心情。
?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获得改善,我总是将大部分的薪水寄回家,希望阿嬷不必再为生活奔波,也不止一次劝阿嬷不要再去捡破烂。阿嬷却说:“有什么不好?当成运动,老人需要活动筋骨,才不会生病。
?起初,我实在不能理解阿嬷的固执。直到有一次,我与阿嬷上街,阿嬷看见一个铝罐,本能地弯下腰去,却被我用力拉住。我看到阿嬷的眼神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黯淡,我终于明白一件事:“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理解了阿嬷的心境,我不再坚持要求阿嬷改变什么。
?去年,我带着男友回南部老家,在车站巧遇阿嬷。
?“阿嬷!”我高声喊她。阿嬷回头,苍老的脸庞露出欣喜,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当她看到我身旁的男友时,笑容突然僵住了,神色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她阿嬷啦!”
?望着阿嬷慌张的神情,我的眼眶立刻充盈了泪水。童年的记忆像一把利刃,同时戳向阿嬷和我的心房。我上前搂住她的肩,亲热地对她说:“你不是我阿嬷,是谁的阿嬷?”阿嬷看着我,又看了男友一眼,她笑了,笑中闪烁着泪光。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阿嬷笑咧了嘴,露出没有门牙的牙龈,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1.根据拼音写汉字:历经cāng
sāng(
)(2分)
2.第③段画线部分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3.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逐渐理解了阿嬷,“我”的具体表现是:(6分)
(1)
(2)
(3)
4.根据上下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内容上:
结构上:
5.联系全文,发挥想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把段扩写成80字左右、富有表现力的文字。(6分)
【答案】
1.沧桑(2分)
2.比喻(1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被贫穷缠绕、备受煎熬的情状(2分)
3.(1)将自己的大部分薪水寄回家,希望减轻阿嬷的负担。
(2)不再劝阻阿嬷捡拾破烂。
(3)在男友面前主动高声和阿嬷打招呼。(各2分)
4.内容上:体现了阿嬷对晚辈的爱,她不想我在男友面前难看。
结构上:与上文第⑨段相照应,是我当年的疯狂举动给她留下的后遗症。(各2分)
5.要点:扩充的内容有助于体现阿嬷的伤心和忍让。(6分)
例:当下,阿嬷愣住了。她两眼定定地朝我看着,脸上充满了悲伤。她无奈地蹲下身去,眼泪一滴一滴地落在
尘土上。随即又慢慢地捡拾起那散落一地的废纸、瓶罐。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老屋小记(节选)
史铁生
①U师傅的脚落在地上从来没有声音,走在深深的小巷子里形单影只,从不结群。U师傅走进老屋里来工作,就像一个影子,几乎不被人发现。“U师傅来了吗?”——如果有人问起,大家才往他的座位上望,看见一个满头乌发身材颀长的老女人,跟着听见一声如少女般细声细气的回答——“来了呀。”
②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歉,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
③“U师傅,您给大伙说两句外国话听听行不行?”
④“不行呀,”她说,“都快忘光了。”
⑤小T说:“U师傅,您听D唱的那些嘀里嘟噜的是外语吗?”
⑥她笑笑,说:“我听不懂那是什么语。”
⑦小T便喊:“嘿,你听见没有,连U师傅都听不懂,你那叫外语呀?”
⑧D走到U师傅跟前,客客气气弓身道:“有阿尔巴尼亚语,有南斯拉夫语,有朝鲜语,还有印度语。
⑨“哟,是吗?”U师傅笑。
⑩“U师傅,我早就想请教您了,您说‘杜哟瑞曼巴’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大概是doyouremember,意思是,‘你还记得吗?’”
?“哎哟喂,神了。”D挠挠头,再问,“那‘得噢斯绰哈特’呢?”
?U师傅认真地听,但是摇头。
?“一个草帽,是吗?”
?“草帽?噢,大概是the
old
strawhat,‘那个旧草帽’,是吗?”
?“‘哟给喂突密’呢?”
?“you
gave
to
me,就是‘你给我’。哦,这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妈妈,你还记不记得你给我的那个
旧草帽’。”
?D点头咂舌,翘着大拇指在老屋里走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小T快乐得手舞足蹈:“哇,老天,D哥们儿这回栽了吧?”
?D不理小T,说:“U师傅,我真不明白,您这么大学问可跟我们一块儿混什么?”
L大妈的目光敏觉地投向U师傅,在那张阻挡不住地要走向老年的脸上停留一下,又及时移开:“D,干你的活儿吧,说话别这么没大没小的!”
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
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
有一次小T去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
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
小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
D说:“太湿,怎么坐?”
小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
【注】此小说记述史铁生在“文革”中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文化单一,人们思想保守。
1.小说中U师傅这一形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U师傅这一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小说,分析下面加着重号部分的表达效果。(4分)
D点头咂舌,翘着大拇指在老屋里走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U师傅对生活的共同态度,并谈谈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运用了下面描写、侧面描写(1分);(只答其中一种手法不给分)
U师傅的性格:学问渊博、优雅平静、精致高贵、小心翼翼怕惊扰别人。(2分)
2.(4分)加点的两部分,通过对D的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D被U师傅的学问震服的神态(1分),从侧面突出了U师傅学问渊博(1分)。生动、传神(1分)。
3.(3分)①交待了人物与众不同的形象;②引发人们的兴趣;③引出下文有关情节。(每点1分)
4.(3分)小说中U师傅和D的处境都比较艰难(1分),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存梦想、乐观向上,在有限的环境中追求着人生的价值(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得到的启示:必须和小说中U师傅和D共同的生活态度一致(1分)。语句顺畅、表述得体(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反常规,机上服务人员为胖大叔胖大伯;胖大伯们堵死了过道,服务却又特别热情温馨。
2.照应标题,收束全文,满怀期待,意犹未尽。
3.对比比比皆是:新西兰航空公司招收服务人员与别的航空公司招用漂亮小姐的对比,胖大叔体型与服务态度的对比,中外孩子对发放糖果态度的对比,香港父母孩子跟大陆父母孩子携带行李的对比,大陆父母期待值与发放糖果小把戏的对比……
4.示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误入歧途,价值取向偏颇,功名利禄至上,包办溺爱,忽略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隐形的翅膀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灵与梦想。
2.①既写出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强装笑脸的痛苦和无奈,又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②肖像描写,流露出她想拥有双臂,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的强烈愿望。
3.老人的言行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明白了只要心怀梦想,就一定能超越一切,抵达幸福人生彼岸的道理。
4.要点: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阐释了“心灵与梦想”就是“隐形的翅膀”这一具体含义,点明了“只要心怀梦想,勇于面对挫折,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主旨。
(五)作文拓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发挥合理的想象,采用“首尾照应,凸显主旨”的技法,把下面开头与结尾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幸福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幸福是茶,清淡醇香的味道;是鲜奶,纯正可口的味道;是咖啡,香酥浓滑的味道;是橙汁,酸中带甜的味道;是可乐,充满激情的味道。也有人认为,幸福是花,香气弥漫的味道,是春土,芬芳怡人的味道;是甘雨,甜润多汁的味道……
而我认为,幸福是一杯水,简单而又清纯的味道。
每当学习至夜深人静时,父母总会悄悄进来,默默地放一杯水在我身边,这杯味道简单而又清纯的水,带着简单而又清纯的爱,幸福也是如此。灯光下,抬起头,看
到摆在桌旁的那杯清水,心中总会温暖,感到温馨和美好;每当细细品味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水,心中总会感到幸福的无处不在,总会想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总会想到父母那鼓励的目光。那被简单而清纯的水,虽不及咖啡可乐那样可口,但给予我的是温暖,传递的是幸福。
水不知送过了多少次,爱不知传递了多少次,幸福不知让我感动了多少次,而那水的味道不会改变,爱的味道不会改变,那幸福的味道也不会改变,简单而又单纯。
用心感受幸福,用心品味幸福的味道,即使是一杯水,也洋溢着爱与关怀,我为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水而感动不已!一杯水带着爱与幸福流入我的心田。手中拿着水杯,杯中装着水,水中载着幸福,这水有多重,父母的关心与期望全部融于其中,心中的痛苦与烦恼被幸福取代。
有些人忽略了那杯不引人注目的水,他不会有爱;有些人忽略了爱,他不会有幸福;有些人没有幸福,因为他心中没有那味道平凡却极为重要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开头:幸福是什么味道?
结尾:原来,幸福的味道如水,简单而又清纯。
作业
最美丽的谎言
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段落,将画线的部分改成一段父子间的对话描写。(2分)
掌灯时分,妻子醒了,他高兴不迭,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拿起手机拨电话,他走到门口,对着听筒大声说着,没事了,你妈醒了,对,气色不错,不用来了,好了会出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使故事发生突转,并将小说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了让患脑瘤的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一个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表现出一种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应抓住“美丽的谎言”这个核心来回答,大意相同即可,2分)
2.不能删除,这两段交待了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1分),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作铺垫(1分)。或者说:不能删除,第一段写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是展开情节的基础(1分);第二段交待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作铺垫(埋下伏笔)(1分)
3.父亲:儿子,你妈醒啦!儿子:妈没事了吧?我们想来看看妈妈,她什么时候出院啊?父亲:不用了,好了会出院的。(大意相同即可,2分)
4.“我”向丈夫借手机用(2分)
5.是丈夫(1分),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理由充分得2分)记叙文(七)句段作用
(一)常考题型
1.某段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分析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段)。
2.某段xx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全文多次写某某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段落似乎与题目无关。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或者从两句(段)中选择一个恰当的。
(二)解题方法
1.内容和结构
(1)内容上:句子或者段落本身传递的信息(联系上下文分析),突出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感悟情感,与主题中心相关(结尾句尤其注意这一点)。点明、揭示、深化、升华主旨等。(2)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分析时按照对上,本身,对下按照一定顺序来分析。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还要注意与插叙、描写段、议论段等放在一起考查,甚至与句子鉴赏一起考。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其特点来回答。在回答结构的时候,如为下文做铺垫,还需要把具体的内容写出来,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2.开头句段的作用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⑴对上:①和标题的关联,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原因等;②渲染……气氛(结合环境描写的句子);③突出表现了……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开头引起兴趣,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等);
⑤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⑥总领全文
⑶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中间部分句段的作用
⑴(结构)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和下文形成对比。
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⑵内容上: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暗示中心;
(3)答题格式: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
4.结尾句段的作用
⑴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④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
(句子的作用可以是线索,其他与段落作用类似)
例题解析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⑴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⑵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在离西湖不远的一条小弄堂里,已经有3年的时间。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
⑶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我们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⑷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⑸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⑹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⑺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⑻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⑼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奔去。
⑽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⑾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⑿直播没有延误。
⒀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⒁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在文华路上,我们终于分期付款有了自己的房子。大铁门敞开着,我和太太与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忙里忙外。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接着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⒂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字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⒃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⒄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
⒅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⒆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1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子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⒇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1.从词语的感彩看,第6段加点词语“狗急跳墙”本来是
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3分)
3.
第7段划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
(3分)
4.
简答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头似有拖沓之嫌,但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
B.第13段中的两个笑都是嘲笑之意
C.第14段中的划线句中的感叹号表示此时“我“惊喜”的感情强烈。
D.第18段属插叙,补充交代下乞丐未能完成我的嘱托,无故消失两个月的原因
6.
细读第9段划线部分,根据有关小乞丐和我的描写,请用80字描述小乞丐当时心理变化的过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21分)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①“阿嬷(奶奶)走了。”深夜里,阿爸来电,声音哽咽。
②连夜搭车南下,车窗外一片漆黑。黑暗中,那张布满风霜、历经cāng
sāng(
)的面庞竟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直到眼角渗出泪水,才逐渐模糊……
③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的僻远乡村,痛苦必定与贫穷紧紧缠结在一起,像一张蛛网,盘踞住一个家庭,从这个角落扩延到那个角落。
④身染痨病的阿爸整日躺在阴暗的小屋,不时发出阵阵剧咳声。受不了贫病拖累的阿母,终于狠心丢下病弱老小,远离家门。一家的重担,全落在瘦小的阿嬷肩上。每天,天色微亮,阿嬷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婴儿车出门,巡街扫巷捡拾一些可以卖钱的破铜烂铁。
⑤这是我的童年记忆,记忆中蕴藏着童年时期对贫穷的自卑与憎恶。
⑥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一个不能赚钱的阿爸,一个捡拾破烂赖以持家的阿嬷,这样的家庭组合让我感到卑微,我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⑦初中时代,是我自尊心作祟最强烈的时期。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
⑧一次,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一下子被揭露了。当天,我约好老师来访的时间,刻意支开阿嬷。偏偏,就在老师访谈结束准备离去之际,阿嬷突然推着婴儿车出现在门口,车上一大堆废纸、铁罐。
⑨“你是?……喔!老师喔,我是她阿嬷啦,进来屋内坐啦!”阿嬷热情地招呼老师,一旁的同学却露出诧异的表情:“原来她就是你阿嬷呀!”仿佛沉积已久的谜底,终于揭晓。那眼神,是惊讶,是嘲弄,是……顿时,我觉得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
⑩送走老师后,我冲进小院,将阿嬷的婴儿车翻倒在地,愤怒地将滚落地面的铁罐踢得铿锵乱响,疯狂咆哮着:“为什么你是拾破烂的?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回来?为什么你要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当下,阿嬷愣住了……随后把铁罐捡了起来。
?初中毕业后,我离家住校,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学业。那段日子,我亲身体会到经济窘迫时的难耐,终于理解阿嬷对金钱的迫切与拾荒的无奈心情。
?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获得改善,我总是将大部分的薪水寄回家,希望阿嬷不必再为生活奔波,也不止一次劝阿嬷不要再去捡破烂。阿嬷却说:“有什么不好?当成运动,老人需要活动筋骨,才不会生病。
?起初,我实在不能理解阿嬷的固执。直到有一次,我与阿嬷上街,阿嬷看见一个铝罐,本能地弯下腰去,却被我用力拉住。我看到阿嬷的眼神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黯淡,我终于明白一件事:“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理解了阿嬷的心境,我不再坚持要求阿嬷改变什么。
?去年,我带着男友回南部老家,在车站巧遇阿嬷。
?“阿嬷!”我高声喊她。阿嬷回头,苍老的脸庞露出欣喜,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当她看到我身旁的男友时,笑容突然僵住了,神色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她阿嬷啦!”
?望着阿嬷慌张的神情,我的眼眶立刻充盈了泪水。童年的记忆像一把利刃,同时戳向阿嬷和我的心房。我上前搂住她的肩,亲热地对她说:“你不是我阿嬷,是谁的阿嬷?”阿嬷看着我,又看了男友一眼,她笑了,笑中闪烁着泪光。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阿嬷笑咧了嘴,露出没有门牙的牙龈,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1.根据拼音写汉字:历经cāng
sāng(
)(2分)
2.第③段画线部分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3.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逐渐理解了阿嬷,“我”的具体表现是:(6分)
(1)
(2)
(3)
4.根据上下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内容上:
结构上:
5.联系全文,发挥想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把段扩写成80字左右、富有表现力的文字。(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老屋小记(节选)
史铁生
①U师傅的脚落在地上从来没有声音,走在深深的小巷子里形单影只,从不结群。U师傅走进老屋里来工作,就像一个影子,几乎不被人发现。“U师傅来了吗?”——如果有人问起,大家才往他的座位上望,看见一个满头乌发身材颀长的老女人,跟着听见一声如少女般细声细气的回答——“来了呀。”
②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歉,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
③“U师傅,您给大伙说两句外国话听听行不行?”
④“不行呀,”她说,“都快忘光了。”
⑤小T说:“U师傅,您听D唱的那些嘀里嘟噜的是外语吗?”
⑥她笑笑,说:“我听不懂那是什么语。”
⑦小T便喊:“嘿,你听见没有,连U师傅都听不懂,你那叫外语呀?”
⑧D走到U师傅跟前,客客气气弓身道:“有阿尔巴尼亚语,有南斯拉夫语,有朝鲜语,还有印度语。
⑨“哟,是吗?”U师傅笑。
⑩“U师傅,我早就想请教您了,您说‘杜哟瑞曼巴’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大概是doyouremember,意思是,‘你还记得吗?’”
?“哎哟喂,神了。”D挠挠头,再问,“那‘得噢斯绰哈特’呢?”
?U师傅认真地听,但是摇头。
?“一个草帽,是吗?”
?“草帽?噢,大概是the
old
strawhat,‘那个旧草帽’,是吗?”
?“‘哟给喂突密’呢?”
?“you
gave
to
me,就是‘你给我’。哦,这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妈妈,你还记不记得你给我的那个
旧草帽’。”
?D点头咂舌,翘着大拇指在老屋里走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小T快乐得手舞足蹈:“哇,老天,D哥们儿这回栽了吧?”
?D不理小T,说:“U师傅,我真不明白,您这么大学问可跟我们一块儿混什么?”
L大妈的目光敏觉地投向U师傅,在那张阻挡不住地要走向老年的脸上停留一下,又及时移开:“D,干你的活儿吧,说话别这么没大没小的!”
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
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
有一次小T去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
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
小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
D说:“太湿,怎么坐?”
小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
【注】此小说记述史铁生在“文革”中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文化单一,人们思想保守。
1.小说中U师傅这一形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U师傅这一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小说,分析下面加着重号部分的表达效果。(4分)
D点头咂舌,翘着大拇指在老屋里走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U师傅对生活的共同态度,并谈谈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隐形的翅膀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拓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发挥合理的想象,采用“首尾照应,凸显主旨”的技法,把下面开头与结尾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幸福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幸福是茶,清淡醇香的味道;是鲜奶,纯正可口的味道;是咖啡,香酥浓滑的味道;是橙汁,酸中带甜的味道;是可乐,充满激情的味道。也有人认为,幸福是花,香气弥漫的味道,是春土,芬芳怡人的味道;是甘雨,甜润多汁的味道……
而我认为,幸福是一杯水,简单而又清纯的味道。
每当学习至夜深人静时,父母总会悄悄进来,默默地放一杯水在我身边,这杯味道简单而又清纯的水,带着简单而又清纯的爱,幸福也是如此。灯光下,抬起头,看
到摆在桌旁的那杯清水,心中总会温暖,感到温馨和美好;每当细细品味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水,心中总会感到幸福的无处不在,总会想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总会想到父母那鼓励的目光。那被简单而清纯的水,虽不及咖啡可乐那样可口,但给予我的是温暖,传递的是幸福。
水不知送过了多少次,爱不知传递了多少次,幸福不知让我感动了多少次,而那水的味道不会改变,爱的味道不会改变,那幸福的味道也不会改变,简单而又单纯。
用心感受幸福,用心品味幸福的味道,即使是一杯水,也洋溢着爱与关怀,我为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水而感动不已!一杯水带着爱与幸福流入我的心田。手中拿着水杯,杯中装着水,水中载着幸福,这水有多重,父母的关心与期望全部融于其中,心中的痛苦与烦恼被幸福取代。
有些人忽略了那杯不引人注目的水,他不会有爱;有些人忽略了爱,他不会有幸福;有些人没有幸福,因为他心中没有那味道平凡却极为重要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最美丽的谎言
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段落,将画线的部分改成一段父子间的对话描写。(2分)
掌灯时分,妻子醒了,他高兴不迭,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拿起手机拨电话,他走到门口,对着听筒大声说着,没事了,你妈醒了,对,气色不错,不用来了,好了会出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使故事发生突转,并将小说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