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标解读:
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及影响。
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放区的开放。
浦东的开发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第13课
“改革”与“开放”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开放”: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北京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1978·皖、川
1984·国企
1980·经济特区
1984·沿海经济开放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在对外开放之前:地方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次外逃2万人;
第四次: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7万人试图逃港,最终3万人成功。
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刘火雄《用生命作赌注偷渡香港: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
一、在对外开放之前:地方
1978年广东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仅77.4元人民币,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134元人民币,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农民同期收入为13000元港币。
——桑东华《开创: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管得了的……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
——1977年1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时的谈话
民生疾苦
一、在对外开放之前:中央
1978年前,全国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
出访国:一是发达国家,如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一、在对外开放之前:中央
(1978年5月)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的煤矿用2000个工人,中国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而北京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1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西欧五国考察见闻录》
谷牧
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东京记者会上的讲话
高层
开眼界
任何时候不能把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骄傲……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在对外开放之前:错综交汇的形势
国内形势: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中国贫困落后的现状:以“逃港”风潮为典型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国际形势:
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富裕的资本主义冲击刻板印象
亚洲四小龙提供参考: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外向经济
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进展
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李妍《资源战争》
二、经济特区:创立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习仲勋)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课本第58页·“学思之窗”
1979年7月,广东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8月,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市场调节为主。
“特”的表现: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深、珠、汕、厦的区位优势:
国际市场:面向东南亚
历史渊源:明清、近代开海
海陆要道:扼制南海
经济腹地:背靠南中国
华侨故里:吸引华商投资
二、经济特区:发展
深圳的今昔对比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0年8月,深圳蛇口工业区恢复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在开放之初有着特殊的含义。
1984年3月15日,据新华社报道,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施工单位创造了3天建成一层楼的建筑史上的新记录……从此,“3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
——曾莺《时间资本》
正确在哪?
二、经济特区:成果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将外国人的钱赚入国内的企业)。
——课本第59页第2段
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请问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济特区建设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通过出口赚外国人的钱的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课本第59页第2段
排头兵
突破口
试验田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时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1984年2月邓小平同中央领导的谈话
1988
1980
1984
90年代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空间
深、珠、汕、厦、琼
经济特区
津沪福广等14个
沿海开放城市
长三角
珠三角
闽东南
环渤海
沿海经济开放区
南疆的点
沿海的线
沿海的面
全国的面
内地开放城市
沿江、沿边、省会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浦东的插曲
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春邓小平同政治局领导的谈话
80年代的上海外滩·浦西
80年代的浦东
浦东巨变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浦东的插曲
为什么我(邓小平)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面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张国清、吕有志《新中国之韵》
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请问
开辟5个经济特区与开发开放浦东的部分原因
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
国际市场:面向欧美,输送世界
历史渊源: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
海陆要道:连接黄海、南海,扼制西太平洋
经济腹地:背靠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
人才储备:高等院校多,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
90年代的重点与标志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格局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层面)
多层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格局。(国内层面)
宽领域: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服务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国内行业层面)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本第61页第2段
四、一些思考:形象
1983-1986
2005-2017
四、一些思考:反差
请问你怎么看待近代与现代的“开放”?分别说明。
请问
近代的开放
现代的开放
含义
起因
地位
性质
影响
开埠通商
对外开放
城下之盟(被动)
开门纳客(主动)
阶下囚(不平等条约)
座上客(平等互利)
经济侵略与反侵略
经济交流与发展
逐渐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内外交困下艰难发展(弊大于利)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