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6 11: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课标解读:
经济危机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原因。
经济危机爆发对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第17课
柯立芝
繁荣
20世纪20年代
一、繁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因不少国家支付战争债务,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至1924年间从192400万美元增加到449900万美元,即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殖民地掠夺和开采的大量廉价的贵金属,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白银从700多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为什么此时的美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请问
随着货币制度的日趋完善,金银已不再被当作货币商品来使用。然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仍然执行货币的部分职能,是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最后支付手段。
——于精珠、乔润春、毛岩亮、于保和《综合经济监督手册》
世界银行
通货膨胀
一、繁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课本第80页第1段
美国20年代汽车长龙
20年代,美国生产出全世界小汽车总量的85%。1929年,美国平均5人就拥有一辆小汽车。
——课本第80页导入部分
一、繁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0年代)
1926年·纽约华尔街某个十字路口
纽约第五大道的红绿灯
1926年·纽约的交通警察
192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
“柯立芝繁荣”的主要表现
工业生产能力强,商品丰富,市场蓬勃
经济总量庞大,位居世界第一
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一、繁荣:人们的乐观情绪
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财政部长
梅隆
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车库有两辆车。
新任总统
胡佛
世界的经济形势似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发展。
金融家
巴鲁克
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像是持久的。
耶鲁教授
费雪
一、繁荣:是什么带来了繁荣
1914年到1916年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额从八亿二千四百八十万零二百三十七美元(8.24亿)上升到三十二亿一千四百四十八万零五百四十七美元(32.14亿)。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以一战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据统计,1921年到1929年,工业生产提高了90%,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7%。
——许国林《浅析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原因》
(柯立芝)采取了政府不干预工商业的政策,他本人拒绝用联邦政府的经济权力去抑制不断发展的繁荣,并且他不相信政府的作用能够消除农业和某些工业的萧条。
——陈家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
“柯立芝繁荣”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一战中利用“中立”地位,发战争财
国内的技术革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自由放任”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繁荣:世界市场出现以来经济思想的变化
重商主义
17世纪
15世纪
国家保护
市场支配
国家干预
18世纪
20世纪初
自由主义
30年代
凯恩斯主义
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模式(市场为主,干预为辅)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国家
开拓世界市场的国家
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
经济活力不足的国家
虚荣之下
虚荣之下
一、繁荣:繁荣之下的隐患
据统计,在1929年,0.1%的人控制了这个国家34%的财富,他们拥有的钱相当于底层42%的入口财富的总和。整个20世纪20年代,公司的利润增长了62%,最顶端的公司的收入几乎翻倍,但工人的平均收入却只增长了9%。
——[英]丹·克莱因《沙龙·资本主义》
1921年11月(美国政府)制定法案,将最高税率由73%降至58%,并废除对公司课征的暴利税。1923年柯立芝继任总统,支持进一步减税,个人所得税由58%再降至46%。
——丁冰、张连城《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此时的美国出现了哪些潜在问题?
请问
贫富差距悬殊,工资与劳动量不匹配,抑制经济活力
政府降低税率,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为一名正在向上攀爬的建筑工人,他们大多是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作的。有统计显示,曼哈顿高楼拔起的年代,大约有2/5的工人意外坠落、死亡或者坠落导致残疾。
一、繁荣:繁荣之下的隐患
许多收入低的家庭无力购买高档商品。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就采取了赊销的办法来刺激消费,购买消费品的人可以未来的收入作抵押,进行分期付款。
——许国林《浅析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原因》
分期付款销售额最大的是汽车制造商。据估计,1926年,约有70%的小汽车是这样推销的。其他如家具、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钢琴、电唱机、珠宝饰物等商品,也通常采用分期付款的销售办法。
——韩安俊《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几个问题》
此时的美国还有了哪些潜在问题?
请问
商家采用提前消费的办法刺激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
提前消费的主要对象多为奢侈品,超越了实际购买力
一、繁荣:繁荣之下的疯狂
在那个“沸腾的20年代”,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股市繁荣,所有的人都在买进和卖出股票。这个疯狂的牛市中大多数是以保证金的形式购买的。这意味着购买者只需支付部分现金就可以买到价值1万美元的股票,差额部分以新买的股票作为抵押来进行支付。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欧文·费雪(1930年)估计,1929年7月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价值为1240亿美元,那时经纪人贷款只有55亿美元,所以平均起来保证金不到5%……股票价格看涨是源于希望和梦想,而不是以公司利润的迅速增长为基础。
——张明龙《中国经济前沿三研究》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
——马正兵、黄蕾《金融学》
当价格的上升仅仅是因为人们断定它们将会升高的时候,投机泡沫也就产生了……一块地也许只值1000美元,但如果你注意到一股房地产热潮使该地价格每年上升50%,你也许会以2000美元的价格买下它,并且期待着在来年能以3000美元的价格再卖给别人。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一、繁荣:繁荣之下的疯狂
股票市场价格
股票实际价值
黑云压城
黑云压城
经济
大崩盘
1929年10月24日·要死
二、崩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
——课本第81页第2段
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群众的对策)是囤积黄金、货币。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全国18569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元左右,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
——[美]威廉·曼彻斯特《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二、崩溃:“美国往地狱里冲”
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课本第81页第2段
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金融
企业
农业
民众
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
纷纷破产;投资下降;生产锐减
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面临破产
存款消失;大量失业;生活水平骤降
二、崩溃:“美国往地狱里冲”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纽约街头流行的一首儿歌
一位幽默演员曾说,“旅馆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在旅馆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
——高铭、黄可、南茜《1929年的故事》
经济危机理论: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根源上说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
——荣兆梓、华德亚《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
经济自信
过度消费
过度生产
贷款、炒股等
贷款、扩建等
银行亏空
索要欠款
加发货币
过度私有
追逐暴利
大量破产通货膨胀
从美国
到世界
20世纪30年代
三、席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萧条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课本第81页第3段
三、席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萧条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2%
20%
31.9%
37.4%
1/3以上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800万
4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以上
1930年3月6日,125万失业工人在美国共产党和左派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英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示威游行和罢工,甚至发生了水兵暴动。法国在1930年一年之中就爆发了1700次罢工,德国在1930-1932年间,每年都有几十万工人分别举行几百次罢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三、席卷:危机各国的不同走向(以邻为壑型)
大萧条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金融和商业网络……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税法》,把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提到了过高的水平,其他几十个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加以抵制。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关税壁垒
重出江湖
货币贬值竞赛
三、席卷:危机各国的不同走向(隔岸观火型)
在西方经济崩溃的同时,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
——梁平、郑挺颖《复活的档案》
三、席卷:危机各国的不同走向(走火入魔型)
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如法国的“火十字团”、奥地利的“护国团”、西班牙的“长枪党”等,发展最快的是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的法西斯组织。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各国的政府也频繁更换。危机期间,法国换了14届内阁,德国变动了4次,并导致希特勒上台。
——甄修钰《西方文明进程》
意·墨索里尼
德·希特勒
日·东条英机
三、席卷:危机各国的不同走向(走火入魔型)
1931·九一八事变
1922·黑衫军进罗马
1936·二二六兵变
1928·墨索里尼独裁
1933·希特勒上台
1923·啤酒馆暴动
民意所趋
武力独裁
陆军传统“下克上”
皇道派vs统制派
三、席卷:危机各国的不同走向(待宰羔羊型)
在大危机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及欠发达国家也深受其害。欧美乘机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倾销过剩商品,毁灭它们脆弱的民族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欧美操纵的农产品与原料价格暴跌,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雪上加霜。
——周明博《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