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爸爸的花儿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2-02 18:26:0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激情导入英子和爸爸《城南旧事》电影剧照看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左图:夹竹桃右图:青石榴过右图:石榴花左图:石榴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体裁:小说作者: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作者作品曾任記者、編辑、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作者作品林海音与丈夫夏承楹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透过主人公英子童年生活故事的描述,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对北京的缅怀。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小說的最后篇章,是悼念她过早离开人世的父亲的。题解题目含义—— 一语“双关”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检 查 预 习鸡毛掸子 肿胀 咻咻 叮嘱 玉簪花 恐惧 骊歌 花圃 挪窝儿 耻笑 廊檐 栅栏 渣 衣襟 哭号 栅栏dǎnxiū xiūzānlízhǒng zhàngdīng zhǔkǒng jùpǔnuóchǐyánzhàzhājīnzhàháo转zhuǎn 转身,转交zhuàn 转圈,旋转zhuǎi 转文zā扎绳子zhā扎针zhá挣扎jiā夹缝 jiá夹被 gā夹肢窝 扎夹注意多音字解释词语叮嘱: 徘徊: 闯练: 谢词:再三嘱咐。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走出家庭,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在仪式上所说的表示感谢的话。也作:“谢辞”整体把握① 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②文中描写花的语句很多,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与“花”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从全文看,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点研读文章第2—29、33—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作分析) 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爸爸善于教子,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是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总是逼“我”去闯练。 爸爸注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整体把握◆ ②文中描写花的语句很多,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与与“花”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文章的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写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暗示了爸爸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一生锺爱的花都凋谢了。这是一种以花喻人的写法。从中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整体把握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恋的感情。◆请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 你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吗?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采用什么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双线索:A 爸爸爱花 B毕业典礼;记叙顺序:时间顺序。◆本文表面上在讲毕业典礼这件事,而实际又在记叙着什么,在表达什么? 实际在追忆父亲对我的关爱,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叙述毕业典礼是为了说明我已经成长,而这又是与爸爸的悉心教导分不开的,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写作手法:插叙(回忆部分)。作用:时而眼前事,时而往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研读欣赏 ◆①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写的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 ②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 ④ 如何理解 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 ③“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你是怎样理解的?◆①毕业典礼前 到医院看爸典礼开始 韩主任讲话赖床被打 爸病,不能管花 爸爱花,下班浇花 常有人要我做大人给陈叔叔寄钱典礼完回家所见(花垂果落)(回忆):(回忆):(眼前): “眼前事” ,(文章第1、30— 32、35—38、54—68段) “对往事的回忆”,文章第2—29、33—34、39—53段) ◆ ②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①. 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了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②.当毕业钟声响起后 ,“我”忽然想起“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③.当毕业钟声响起后 ,“我”忽然想起“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④. 回到家,“我” 看到院子垂落的夹竹桃和没有成熟的小石榴掉在地上。 ③“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你是怎样理解的?语言欣赏 这一句是爸爸病危时说的。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只要鼓起勇气,就能克服它。 这一句反映了爸爸的坚强性格,也反映了爸爸对英子的教育宗旨,文章中许多事情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如让英子独自去汇钱等,这句话表现出爸爸要英子坚强,要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观点。这句话也是英子的精神支柱。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也为后文的爸爸去世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 ④ 如何理解 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我”的“默念”,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小结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对“我”的教育、鼓励,塑造了严厉而 不失爱心的爸爸形象,本文采用了“双线合一”的结构,使人在悲凉中为之振奋。 ◆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挈全文,请看课后习题一,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③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爸爸去世。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①. 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了爸爸……” (11自然段。它为后文64-68自然段埋下伏笔) 伏笔:预为后文留影子的文句。◆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②.当毕业钟声响起后 ,“我”忽然想起“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32段。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爸爸将不久于人世而悲痛。) ③. 回到家,“我” 看到院子垂落的夹竹桃和没有成熟的小石榴掉在地上。(55-59段。暗示 爸爸的去世,以花喻人,人去花落 。) ◆ 文中“爸爸” 既打了“我”,为什么又给“我”送来花甲袄和两个铜板? “爸爸”表面对“我”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滿爱心。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说爸爸的花落了?你怎样理解?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他一方面指爸爸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花的凋落又象征着爸爸离开人世。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眷恋。◆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爸爸关心我的心理的?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小结 1.本文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为线索,重点写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眼前事,时而回忆往事,文章显得起伏、跌宕。 2.写作技巧上巧妙设喻,以花喻人;层层渲染,处处暗示(伏笔与照应),值得借鉴。 “研讨与练习” ◆一1.与“爸爸三句话”相照应的三件事是什么? ( 1).回忆“我”在爸爸的鼓励下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日本的陈叔叔。 ( 2).回忆起爸爸惩罚“我” 赖床不起,使“我”明白爸爸对“我”的爱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到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我”虽悲伤,但想到爸爸对自己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总之,“我”的健康成长,是爸爸长期教育与鼓励的结果。◆二1.回忆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内容,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我”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二2.“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是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 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作业:◆1.完成本课的组题作业。◆ 2.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给了自己怎样的教育与鼓励?(写成“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