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点题扣题技巧
【教学目标】
1.深刻认识作文点题和扣题的重要作用。
2.掌握作文点题和扣题的有效方式,并且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扣题方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扣题的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教法、学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诵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马上期末考试了。不考试的时候:父慈子笑;一考试:鸡飞狗跳。为了同学们的家庭和睦,老师教你们关于写作的小技巧。等老爷子气势汹汹过来的时候,你可以拿出作文说“轻点”。
(二)点题和扣题的重要作用
中考语文阅卷老师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中考作文!!”
1、题——文章主旨
2、点题——用扼要的话点明主旨。
3、扣题——前后呼应,照应主旨
(三)何处点题
(一)看例文《诠释生命的脸》,出声朗读,找出文中点题和扣题的句子,圈点批注出它们所在的位置。
点题处:开头(点题) 文中(现题) 结尾(扣题)
醒目处 关键处
1、方法一:开篇点题
这四组开头,运用了什么方法开篇点题。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2)长大的感觉像咖啡,有苦也有甜。《长大的感觉》 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3)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让我痴迷,辛弃疾的慷慨悲壮让我慨叹,李白的豪放飘逸使我神往。读书,真让我领略了人性的异彩纷呈……《书的世界》 修辞手法
4)“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陶醉》
每当我打开书桌的抽屉,那只珍藏了多年的钢笔总会勾起我对好友的怀念,而记忆之门随之打开了…… 回忆联想
5)春节到了,室友们都为回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我并不愿意回家。《家》 设置悬念
小结: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修辞手法、回忆联想、设置悬念
小练笔: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个开头
2、方法二:结尾点题
这四组结尾,运用了什么方法结尾点题?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朱自清《绿》
照应开头
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抒情
3)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邓稼先》
议论
4)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友谊并非彼此索取,而在于互相信任和互相帮助。愿人间永存真挚的有爱。《真正的友谊》感悟启迪
参阅《忘不了的背影》原文,修改结尾,使之更扣题。
示例一、哥走了,我飞快地跑出去,傻傻地站在那儿,又一次看他离去,他与当年截然不同了! 高大的身影,强壮的体质,潇洒的动作……一切都映入了我的眼帘。他又一次走了,或许是一年、两年,又或许是更久更久……
示例二、哥走了。我飞快地追了出去,傻傻地站在那儿,又一次依依不舍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那背影渐行渐远,与当年已是截然不同—— 高大的身材,强壮的体质,潇洒的动作……都映入了我的眼帘,似乎越来越模糊,又似乎越来越清晰,清晰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总结结尾点题的方法
再次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出结尾。
照应开头:写呼应开头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
写出所感:写感想、感受或感悟。
围绕主题 抒情议论
回扣全文 画龙点睛
表达愿望
感悟启迪
3、方法三:文中点题
看例文《诠释生命的脸》,划出文章中间部分点题的句子,细读分析,说说它是如何在行文中点题的。
总结:“小标题式”点题 段首领起点题
段尾总结点题 在细节描写中点题
(五)、升格演练
请从点题扣题的角度,修改习作《倾听_的声音》的开头、文中以及结尾处,使之升格。
(六)、本课小结
考场高分作文有细节描写 首尾点题 行文扣题 优美的语言 咬定中心不放松,处处点题美文成。
附件一:
诠释生命的脸
每个人都有一张脸,或俊俏,或平凡,或丰满,或清瘦,或喜悦,或忧郁,或淡泊,或愤世,或孤傲,或谄媚……
每个人们的脸上又会阐释着不同的生命历程——或繁花似锦,或荆棘丛生,或丽日晴空,或乌云密布,或春风得意或坎坷沧桑……
我置身于青春的展厅,仔细观摩着历史镜子中的几位故人的脸一一
忧虑之脸,生命的无常
她的脸,蕴藏着无限的忧虑。
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说还休;多少次,肝肠寸断……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伤神,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易安多少次独坐幽寂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帘卷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晚风拂过,我似乎听见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
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
他的脸,呈现出的是隽永的淡泊。
赤着红色的险滩,直逼浩荡东逝的江水。江边有这么一处,地方不大,但俯仰之间却有着伟大与渺小,恒古与瞬间的辩证。苏东坡易自己的人格力量给长江写下了永恒,给赤壁写下了壮志,给明月写下了思恋,给黄州写下了闲谈,给沙湖写下了寂寞……终于,洗去了人的铅华之后,东坡那淡薄的脸上写满了生命的静谧与无音的山水。他拨的生命的古筝,情深吟唱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
他的脸,弥漫着的是旷世的沧桑。
他的一生都被流放,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是逝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 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只有草堂在蜀中等地,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在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的丈夫,一个普通的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百弄的结局。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倒塌。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一个褴褛者滂沱,他在沧桑中老去,死去……
一片叶中知秋天,半瓣花里说人情,一张脸阅人生……
我站在十七岁的平台,浏览生活的河流,端详流逝的面孔,领悟人生的启迪,诠释生命的内涵,思绪不禁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