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个长方形。
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刚才我们画的是一个面积确定的长方形。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先讨论,并进行比画和想象。)
师:请同学们汇报讨论结果。
生1:可以把长增加。
生2:可以把宽增加。
生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
师:如果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减少,面积会改变吗?
生:不一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师: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学校修建花圃的问题。
(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自主阅读例题,理解题意)
师: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师:这道题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光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
生1:不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
生2: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
师:可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可以画图。
师:是啊!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画图)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先试着画图。
生:(独立尝试画图)
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并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图1。)
图1 图2
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图2。)
生:(逐步完善自己所画的图形。)
师:画图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你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生: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
师:画图后,你发现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生: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师:比较原来花圃和增加部分,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生:增加部分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花圃的宽。
师: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
生:(自主列式计算)
18÷3×8
=6×8
=48(平方米)
师:18÷3求的是什么?
生:求的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需要画图呢?
生1:没有画图时,光看文字,看不出花圃面积具体是怎样变化的。
生2:画图之后,可以看出长增加了,但是宽没有改变,就可以先求出宽。
师:看来,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师:刚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长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要求现在面积。如果老师把题目改成长减少了,面积也减少,那该怎样画图呢?
(生用手势比划画图过程)
师:如果改为宽增加,面积增加,又改怎么画图?
(生用手势比划画图过程)
师:如果是宽减少呢?
(生用手势比划画图过程)
师:现在就遇到一个关于宽减少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这道题目中,长方形面积鱼池的面积为什么会减少?
生:因为宽减少了5米。
师:你能在图上画宽减少的过程和面积减少的部分吗?
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师:(展示学生画图的过程)
师:宽减少,是往图形的哪个方向画图?
生:是往长方形里面画图。
师:画图之后,再和文字叙述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生:文字很长,画图比较清楚。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
生:宽变化了,长没有变。
师:(展示学生列式解答和思考的过程)
生1:150÷5×(20-5)
=30×15
=450(平方米)
生2:150÷5×20-150
=600-150
=450(平方米)
师:与例题相比较,这道题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例题是面积增加,要往外面画图;这道题的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
师:观察非常仔细!
师:不过刚才两道题要么是已经知道长,要么是已经知道宽。如果一个长方形,长和宽都不知道,能求出面积吗?
(出示: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生:(画图、讨论、合作、交流。)
师:经过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根据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宽,因为长增加时宽没有变。48÷6=8(米)
生2:根据宽增加4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长,因为宽增加时长没有变。48÷4=12(米)
生3:再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原来的面积:8×12=96(平方米)
师: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与前两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
生1:例题和“试一试”,一个是面积增加,一个是面积减少,而这道题假设面积的两种不同的变化情况,但增加的面积却一样。
生2:前两题,要么告诉我们了长,要么告诉了宽,第三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师: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你有哪些体会?
生1:画图能使得我们看得更清楚。
生2:画图能使我们解决问题变得简单。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已经具有了画图的侧路。比较高级的画图策略是在头脑里画图呢,大家一起来试试头脑里画图,好吗?
(师出示: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
师:如果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你能在头脑里画出示意图吗?
生:(在头脑里画图,并用手势比画)
师: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出来吗?
师:(根据学生的画图,展示课件对照,并板书:40×8=320平方米)
师:如果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你能继续在头脑里画出示意图吗?
生:(在头脑里画图,并用手势比画)
师: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出来吗?
师:(根据学生的画图,展示课件对照,并板书:50×8=400平方米)
师:长和宽各增加8米,变成新的长方形。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师:大家在头脑里画好图了吗?你能很快说出面积增加多少吗?
生:面积增加720平方米,列式是320+400=720。
师:这样的思考与列式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把头脑里画的图在纸上画出来,验证一下。
生:(在纸上画图验证)
师:经过头脑里画图猜想和在纸上画图验证,大家发现面积增加的是720平方米吗?
生:不对!还有那个外面的“角”没有算进去。
师:那个所谓“角”是个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
生:是个正方形,面积是8×8等于64平方米。
师:那么增加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生:应该是720+64=784平方米。
师:仔细观察我们画出的图,你还能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并分别解释理由。)
方法一:40×8+50×8+8×8
方法二:(50+8)×(40+8) -50×40
方法三:(50+8)×8+40×8
方法四:(40+8) ×8+50×8
师:继续变化,长和宽各减少8米,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
(学生画图、讨论,叙说思路,电脑演示)
师:如果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面积改变吗?
生齐:不变。
师: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
生:似乎不对!我在纸上画图后发现面积变小了。
师:看来,只是在头脑里画图还不是最高水平的画图策略。先在头脑里画图,然后在纸上验证一下,可以检验画图是否正确。
师:那么,如果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呢?
(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略)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画图来解决问题。
生2:我学会了用画图来验算。
生3:画图可以让题目更简单。
生4:画图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了解题目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画图这个策略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画图策略解决更多问题,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