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卷(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卷(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18 17:01:28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卷(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二)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 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2.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 )形成的。
A. 人类填埋 B. 河流搬运 C. 海水冲刷
3.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使岩石爆裂的特征。
A. 冷热作用 B. 流水作用 C. 植物作用 D. 动物作用
4.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
A. 土壤中含有水分 B. 土壤中含有空气
C. 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 D. 土壤易溶于水
5.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人们不会采取( )的方法。
A. 植树造林 B. 退耕还林 C. 开山挖矿
6.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溶洞,是由于( )作用形成的。
A. 冷和热 B. 流水 C. 动物植物
7.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 )。
A. 给植物提供盐分
B. 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C. 分解动物、植物残留体
8.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是( )。
A. 沙砾 B. 沙 C. 粉沙
9.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我们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B. 如果我们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迅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1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6%,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这一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 人类活动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 人类活动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 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判断题
11.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极为平坦的。( )
12.地球内部的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一样,在不断地运动。( )
13.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也逐渐加快。( )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
15.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会看到有分层的现象产生。( )
16.同一条河流里的鹅卵石,上游的岩石一般比下游的岩石更光滑。( )
17.养护植被、改造河道、水库蓄洪等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的灾害。( )
三、综合探究题
18.把晒干、碾碎的土壤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会看到沉积物分层现象。请将沙砾、沙、粉沙和黏土分别填入下图中相应的框内。
19.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
研究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的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________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________,土地受侵蚀程度大;________,土地受侵蚀程度小。
实验材料:________
实验方法:________
不同条件:________
相同条件:________
实验过程:(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的。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这种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2.【答案】 B
【考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解答】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河流搬运形成的。在水流较缓的下水,泥土会沉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平均。。
【分析】本题考查平原形成的原因。
3.【答案】 A
【解析】【解答】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冷热作用使岩石爆裂。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岩石在经过火烧后再遇到冷水就会爆裂。
4.【答案】 B
【解析】【解答】放土壤的烧杯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加入水的体积,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5.【答案】 C
【解析】【解答】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C。
【分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6.【答案】 B
【解析】【解答】石灰岩地区地下可能存在较小的裂隙,雨水流入,发生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小的裂隙不断扩大,后来该地区地壳上升,地下水位下降、继续向下侵蚀,形成溶洞。
【分析】本题考查溶洞形成的原因。
7.【答案】 B
【解析】【解答】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分析】本题考查蚯蚓的主要作用。
8.【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和黏土。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的微粒的大小。
9.【答案】 C
【解析】【解答】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逃离到空旷的地方,如果来不及逃跑,应该躲在坚硬的物体下面,蹲下并抱住头。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掌握地震中自救的措施。
10.【答案】 C
【解析】【解答】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说明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二、判断题
11.【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并不是一马平川的。
12.【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尽管地球内部的物质是在运动,但是并不是一直不断运动。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带来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13.【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和水的流速也逐渐减慢。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势中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就越大。
14.【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土块放入水中搅拌之后,颗粒较大的会先沉淀,颗粒较小的后沉淀,出现分层的现象。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互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后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且密度大的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
1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下游的岩石通常更光滑。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河流的上游鹅卵石较大较粗糙,下游的较小、较光滑。
17.【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养护植被、改造河道、水库蓄洪等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的灾害。【分析】本题考查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灾害的措施。
三、综合探究题
18.【答案】 从上到下:黏土、粉沙、沙、沙砾
【解析】【解答】从上到下分别是黏土、粉沙、沙和砂砾。
【分析】在水中,颗粒越大的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
19.【答案】 略;略;略;略;略;略;略
【解析】【解答】研究题目:流水对土壤的蚀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流水的作用越大,土地受侵蚀程度大;流水的作用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
实验材料:水、土壤、花盆等;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不同条件:水流的大小;
相同条件:土壤的质量等。
【分析】在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出来要探究的条件外,其余无关条件都要保持一致。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卷(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二)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 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答案】 C
【解析】【解答】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的。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这种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2.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 )形成的。
A. 人类填埋 B. 河流搬运 C. 海水冲刷
【答案】 B
【考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解答】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河流搬运形成的。在水流较缓的下水,泥土会沉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平均。。
【分析】本题考查平原形成的原因。
3.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使岩石爆裂的特征。
A. 冷热作用 B. 流水作用 C. 植物作用 D. 动物作用
【答案】 A
【解析】【解答】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冷热作用使岩石爆裂。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岩石在经过火烧后再遇到冷水就会爆裂。
4.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
A. 土壤中含有水分 B. 土壤中含有空气
C. 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 D. 土壤易溶于水
【答案】 B
【解析】【解答】放土壤的烧杯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加入水的体积,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5.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人们不会采取( )的方法。
A. 植树造林 B. 退耕还林 C. 开山挖矿
【答案】 C
【解析】【解答】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C。
【分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6.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溶洞,是由于( )作用形成的。
A. 冷和热 B. 流水 C. 动物植物
【答案】 B
【解析】【解答】石灰岩地区地下可能存在较小的裂隙,雨水流入,发生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小的裂隙不断扩大,后来该地区地壳上升,地下水位下降、继续向下侵蚀,形成溶洞。
【分析】本题考查溶洞形成的原因。
7.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 )。
A. 给植物提供盐分
B. 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C. 分解动物、植物残留体
【答案】 B
【解析】【解答】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分析】本题考查蚯蚓的主要作用。
8.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是( )。
A. 沙砾 B. 沙 C. 粉沙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和黏土。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的微粒的大小。
9.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我们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B. 如果我们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迅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答案】 C
【解析】【解答】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逃离到空旷的地方,如果来不及逃跑,应该躲在坚硬的物体下面,蹲下并抱住头。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掌握地震中自救的措施。
1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6%,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这一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 人类活动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 人类活动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 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解答】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说明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二、判断题
11.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极为平坦的。( )
【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并不是一马平川的。
12.地球内部的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一样,在不断地运动。( )
【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尽管地球内部的物质是在运动,但是并不是一直不断运动。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带来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13.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也逐渐加快。( )
【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和水的流速也逐渐减慢。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地势中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就越大。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
【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5.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会看到有分层的现象产生。( )
【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土块放入水中搅拌之后,颗粒较大的会先沉淀,颗粒较小的后沉淀,出现分层的现象。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互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后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且密度大的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
16.同一条河流里的鹅卵石,上游的岩石一般比下游的岩石更光滑。( )
【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下游的岩石通常更光滑。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河流的上游鹅卵石较大较粗糙,下游的较小、较光滑。
17.养护植被、改造河道、水库蓄洪等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的灾害。( )
【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养护植被、改造河道、水库蓄洪等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的灾害。【分析】本题考查预防我们的家园遭暴雨袭击时受到灾害的措施。
三、综合探究题
18.把晒干、碾碎的土壤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会看到沉积物分层现象。请将沙砾、沙、粉沙和黏土分别填入下图中相应的框内。
【答案】 从上到下:黏土、粉沙、沙、沙砾
【解析】【解答】从上到下分别是黏土、粉沙、沙和砂砾。
【分析】在水中,颗粒越大的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
19.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
研究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的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________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________,土地受侵蚀程度大;________,土地受侵蚀程度小。
实验材料:________
实验方法:________
不同条件:________
相同条件:________
实验过程:(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答案】 略;略;略;略;略;略;略
【解析】【解答】研究题目:流水对土壤的蚀程度的影响;
实验假设:流水的作用越大,土地受侵蚀程度大;流水的作用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
实验材料:水、土壤、花盆等;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不同条件:水流的大小;
相同条件:土壤的质量等。
【分析】在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出来要探究的条件外,其余无关条件都要保持一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