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同步练习
一、本节知识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三个二次的关系.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知识点拓展: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本节题型
(1)解不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2)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3)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4)简单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三、同步练习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 【 】
(A) (B)
(C) (D)
2. 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3. 不等式≥0的解集为 【 】
(A) (B)
(C) (D)R
4.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5. 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
(A) (B)
(C) (D)
6. 设全集R,集合,,则(CUA) 【 】
(A) (B)
(C) (D)
7.(多选)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其中,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8. 不等式≤在R上的解集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9.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则______.
10. 已知集合,则集合A中所有元素之和为_________.
11. 已知不是关于的不等式的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12.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R)的解集为,则的值为_________,的值为__________.
13. 解下列不等式:
(1); (2).
14.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值;
(2)若不等式的解集为R,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5. 已知下列两个说法:
①有两个不等的负根; ②无实数根.
若说法①和说法②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6. 已知集合,.
(1)若,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7.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当时,解不等式;
(2)当R,解不等式.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 【 】
(A) (B)
(C) (D)
分析 本题可用数轴标根法求解.使用该方法时,要把乘积中所有因式的最高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解: 原不等式可化为:.
∵方程的根为.
∴不等式的解集为,即原不等式的解集.
∴选择答案【 C 】.
2. 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分析 本题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问题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
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即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位于轴上及其上方,或者不等式≥0在R上恒成立.
解: ∵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
∴≤0,解之得:≤≤4.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选择答案【 A 】.
3. 不等式≥0的解集为 【 】
(A) (B)
(C) (D)R
分析 本题考查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求解的思路是把分式不等式转化为同解的整式不等式.
解: 原不等式可化为:≤0,它同解于不等式组.
解之得:≤2.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选择答案【 B 】.
4.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分析 本题由题意可知:.
解: ∵,∴.
∵其解集为
∴.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选择答案【 D 】.
5. 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
(A) (B)
(C) (D)
解: ∵不等式的解集为
∴,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和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解之得:.
∴即,解之得:.
∴不等式的解集为.
∴选择答案【 B 】.
6. 设全集R,集合,,则(CUA) 【 】
(A) (B)
(C) (D)
解: 解不等式得:或;
分式不等式同解于不等式,解之得:.
∴,.
∴CUA.
∴(CUA).
∴选择答案【 A 】.
7.(多选)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其中,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 ∵
∴.
∵不等式的解集为,∴.
由题意可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之得:或.
∴,即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对于(A),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A)正确;
对于(B),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B)正确;
对于(C),∵,,
∴.
∴(C)正确;
或者: ∵,∴.
∴.
对于(D),∵,∴.
∵,∴,解之得:.
同理,求得:.
∴(D)错误.
综上所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BC 】.
8. 不等式≤在R上的解集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解: ∵不等式≤在R上的解集为
∴在R上恒成立,只需即可.
∵≥2
∴
∴,解之得:.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9.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则______.
解: ∵不等式的解集是
∴,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解之得:.
∴.
10. 已知集合,则集合A中所有元素之和为_________.
解: 解不等式得:.
∴.
∴集合A中所有元素之和为.
11. 已知不是关于的不等式的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解: ∵不是关于的不等式的解
∴当时,≥0.
解之得:≥4或≤2.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2.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R)的解集为,则的值为_________,的值为__________.
解: ∵≤,∴≤0,它同解于不等式组.
∵不等式≤的解集为
∴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和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解之得:.
∴的值为2,的值为3.
13. 解下列不等式:
(1); (2).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方程得:.
∴的解集为.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当,原不等式同解于.
若,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同解于,∴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4.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值;
(2)若不等式的解集为R,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
,解之得:.
∴实数的值为;
(2)∵不等式的解集为为R
∴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不符合题意;
当时,则有:,解之得:.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5. 已知下列两个说法:
①有两个不等的负根; ②无实数根.
若说法①和说法②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当说法①成立时,则有:,解之得:;
当说法②成立,则有:,解之得:.
(显然,说法②不成立时,≤1或≥3)
若说法①成立,说法②不成立,则有:,解之得:≥3;
若说法①不成立,说法②成立,则有:,解之得:≤2.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或.
16. 已知集合,.
(1)若,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当时,.
.
∴,;
(2).
∵
∴,解之得:1≤.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7. 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当时,解不等式;
(2)当R,解不等式.
解:(1)当时,
∴
∴.
解之得:或.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原不等式可化为.
当时,,解之得:.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
方程的根为.
当时,原不等式同解于,且.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同解于.
①若,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②若,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③若,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