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0 21: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人生理想对当下人仍然有吸引力,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在特定场合的诗意活动。
(2)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专写洞庭之水,写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宽阔及洞庭湖水的力量。
(3)古人常通过写景表达“物是人非”之叹,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描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描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古代君王在对“道”与“德”的坚守中往往难以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赔”,赔偿
B.
共其乏困
乏困:指休息的地方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朝着四面
D.
唯君图之
图:考虑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以吾一日长乎尔
C.
我持白璧一双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一个“必”字干脆果决,信心满满,既写出佚之狐知人善荐、为君分优,也写出烛之武的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B.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矣”和“也已”饱含烛之武的感慨,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体迈,无能为力了,对出使劝秦退兵一事并无多少信心。
C.
“是寡人之过也”是贵为国君的郑伯向烛之武道歉,表达自己的后悔、自贵和愧疚之情。郑伯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促成了烛之武态度的转变。
D.
“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有“岂敢”“斗胆”“冒昧”等意思,是烛之武自甘示弱的表现,是为了稳住秦伯,以退为进,为后面阐述利害奠定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B.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C.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D.
项籍倍约/自立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
箕倨,即“箕踞”,两足向前伸展,形如畚箕的坐姿,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
C.
剖符,将符节一剖两开,君臣各持一半,可以指封官拜爵,而这里指朝廷征调兵将。
D.
北面,即面北,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臣子面北拜见君主。这里指尉佗应向高祖称臣。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能言善辩,深得赏识。陆贾本是楚国人,曾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
B.
陆贾洞察人心,机警敏锐。陆贾代表刘邦,挟战胜项羽之威而来。尉佗知道自己无力对抗汉朝但不甘臣服,这一切被陆贾一眼看穿。
C.
陆贾晓以情理,明以大义。面对尉佗的不礼貌,陆贾提醒他是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失仪,指出南越和汉朝的实力悬殊,迫使尉佗改颜谢罪。
D.
陆贾巧妙迎合,言语周全。“王似贤也”这一回答,既满足了尉的虚荣之心,又不会让萧何等人日后心生不快。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2)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9.
尉佗询问陆贾自己与刘邦谁更贤能,陆贾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
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
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
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1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当推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这亦是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滥觞。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博物馆建设,更为重视挖掘、发挥文物的现实价值及其教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担当着怎样的重要使命,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筛选、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大批热爱博物馆事业者敬业奉献的工程。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不仅将自己全部收藏奉献出来,而且随时随地留心,或征集或索求或购买,以不断丰富馆藏。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二是以史育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张謇当年通过上书、游说等方式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公共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他认为“中国世称文明最古之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政治与风俗的沿革、器具器物的制作、自然物品的收集与保存等等,当然值得“魁儒硕彦研求讨论”“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士林”。同时,存物存史,让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观之处所”。张謇当年的博物馆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三是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体现了活化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的重要性。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化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化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公共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线上展览并非新鲜事,这次人气大涨,当然与人群憋在家里只“云游”有关,但线上展览本身的升级亦不可忽视。比如,线上展览与多家媒体、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技术力量和用户基础,扩大影响力。故宫博物院的直播,就联合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腾讯新闻等媒体和平台。相较于早前只有静物图片和简单多媒体内容的展览,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这次的线上展览可谓已升级为2.0版,更加契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青少年好奇心强,动手意愿强烈,一些线上展览就在这方面下功夫。进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多宝阁”,选择一款文物,观众可得到文物的高清图像和尺寸的全部数据,还有3D动画详细展现文物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有的展览还能让观众参与其中,亲自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文物。这些设计突破了实物展览的局限,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欣赏体验,也使他们的参与感得到满足。
线上展2.0还丰富了展品的教育意义。经常去博物馆的人都知道,由于布展限制,很多藏品的介绍都是只言片语,对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深入了解藏品的更多信息。借助海量的数据资源,如今的线上展览突破了这一限制。观众点开一件展品,就是点开了一个历史截面,展品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乃至时代风云,都会呈现在眼前,这无疑赋予了展品广阔的生命力,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内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早前,更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外博物馆上线拼多多直播,让观众一天观遍多座国内外的顶尖博物馆,感受人类文明的不同魅力。
(摘编自高毅哲《线上展览助博物馆发挥育人作用》)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期的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掘、发挥它们的现实价值和教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B.
博物馆中文物展现是一项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只有做到真实、准确、合理,才能让观众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C.
张謇认为博物馆的存物存史功能可以惠及知识分子阶层及普通民众,为学校教育做补充,这一思想放在当下亦未过时。
D.
技术的加持让疫情期间的“云展览”突破了实物展的局限,受众得以拥有更好的欣赏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云展览”的人气。
1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果要观众真正欣赏到其背后的价值,既离不开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奉献精神,也需要观众自身具备一定的素养。
B.
将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赋予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以新的文化意义,让民众在参观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C.
博物馆承担着物、史、文三个不同层面的使命,物是基础,史是桥梁,文是精髓和力量。文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滋养,无疑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D.
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参与感和求知欲,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作用。
14.
结合材料谈谈线上展览如何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其历史使命。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于无声处
刘建超
拍黄瓜,炸花生米,两只酒杯,一瓶老酒。窗外,天色已暗。陆浩静静地坐在桌子一端。
门铃响了,陆浩的妻子急匆匆打开门,门外的薛明西装革履,拉着一只推杆箱。薛明走进屋,熟练地换上拖鞋。
女人望着薛明,满脸焦急欲言又止,回头望了陆浩一眼,默默地退到一边。陆浩举手示意,薛明坐在陆浩的对面。薛明看看桌子上的摆设,哈,老三样。为我送行也用不着这么隆重吧。
陆浩打开酒,将两只酒杯斟满。陆浩端起杯,来吧,为我们的友情,干一杯。薛明没有动,话语中带着调侃,我们还有友情?
薛明好似无意脱下外套,卷起衣袖,左臂上一扎长的伤疤在灯光下格外狰狞显眼。陆浩端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又缓缓放下。两人四目以对,默默无语,遥远的岁月瞬间就被扯回到眼前。
陆浩和薛明从小在一起长大,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上初中,看了桃园三结义,两个人也学着要拜兄弟。陆浩从家里带了拍黄瓜、炸花生米,薛明偷了老爸的一瓶老酒,两个人对天发誓,生不同天死要同日。结果,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被家长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高中毕业,两人相约报名参军。南疆战事正紧,当兵就意味着上前线。两个人又坐在一起,拍黄瓜,炸花生米,一瓶老酒。两个人约定,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如若上战场,要杀敌立功。
三个月的集训后,部队开赴前线。两个人都写了请战书,有莫名的紧张和兴奋。在丛林穿插行动中,与一股敌军相遇。薛明被敌军的火力压着抬不起头,陆浩用火箭筒打掉敌军的机枪火力点,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几只手雷呼啸而来,薛明扑在陆浩身上,薛明被炸断的左臂就护在陆浩的头顶。
战事结束,薛明退伍回到老街,陆浩考上军校。陆浩从部队转业到纪检委时,薛明已是老街明星企业的老总了。
回到地方,两人更近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企业老总,依然是兄弟一般。薛明住的房子越来越宽大,日用越来越高档,但只要两人约在一起,就是拍黄瓜,炸花生米,老酒。
陆浩经常就着花生米,喝着老酒,提醒薛明,现在是位高权重,要洁身自好。薛明挽起袖子说,放心吧,咱是经过生死考验的。
陆浩的女儿宜宜考上大学,薛明送了二十万元现金。陆浩态度坚决地退了回去,薛明脸色难看。两人来往逐渐减少,一起品“老三样”的机会也不多了。
陆浩说,兄弟的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即便不是你这条伤疤的提醒,我也会记着我欠你一条命。
你完全可以还上这份友情,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让我今天一飞了之。
我没有拦你。
可你在我动身之际,约我来品老三样,我就知道走不掉了。
你若走了,逃了,对百姓不公平。
薛明声音高了,对我就公平吗?我好歹也是立过功负过伤的吧?退伍回来没有几年我就下岗了,企业倒闭了。我和几个弟兄白手起家,把一个小厂搞活做大,成了集团公司,养活了几千人。我经历了多少坎,遭了多大难,我求过你吗?你当了纪委书记,我求你为我疏通打理过一件事吗?
你有了成就,就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应该中饱私囊了?
屋外响起警笛声,陆浩有些意外,抬头看着薛明。
薛明苦笑,进你家门前,我就知道走不了了,我报的警。从你的家里被带走,也算我们有个了结。这个箱子里是我这些年拿的、要的、贪的所有证据,交给你了,也算是我自首了。
屋外响了敲门声。
薛明端起酒喝干,真是好酒啊。陆浩,照顾好我的老婆孩子,他们是干净的。
放心吧,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妻儿一样。
这我相信。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该有多好啊。
不管多久,我都会备着老三样等你。
薛明站起身,穿好外套。对陆浩的妻子说,嫂子,宜宜没事,我只是屏蔽了她的手机信号,公司人带着在山里玩呢。
女人嘤婴地哭出了声。
警笛远去,屋里又静了下来。陆浩端起酒,一饮而尽。斟满,又干,泪水在脸上爬行。陆浩把自己灌醉了。
窗外,华灯初放。
文本二:
我以为,开掘深层次的生活内涵,聚焦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个性,凸现其人格魅力,是刘建超作品的一大亮点。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极难写得大气磅礴,头角峥嵘。尤其塑造时代人物,不易把握的,其实也是一个“度”数。稍一过,便概念化了。然而支撑小小说文体,却非得有此文字筋骨才行。如果小小说只能写生活浪花、人物素描和幽默讽刺之类的小品,无形中就缺乏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厚重感和使命感,那么,小小说文体和专事小小说写作的作家们,还能从真正意义上“立”起来吗?刘建超的小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作道路,在直面人生的同时,有着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在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中,精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其作品构思缜密,多有神来之笔,体现着难能可贵的开拓精神。
(选自杨晓敏《刘建超小小说印象》)
15.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结构安排富有特色,前半部分插叙陆浩和薛明交往的历史,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富于变化;后半部分以人物对话为主,突出矛盾冲突,使叙事更加集中。
B.
文章对次要人物陆浩妻子着墨很少,但她的动作神态有效地调动了气氛,引起读者对情节以外故事的联想,丰富文章内容,衬托主要人物。
C.
面对薛明“我们还有友情”的调侃和见证情感的伤疤,陆浩端酒杯的手微微颤抖,事后他还把自己灌醉了,可见他内心矛盾,立场选择艰难。
D.
文章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如开篇“薛明走进屋,熟练地换上拖鞋”,暗示两家关系非同一般;环境描写亦颇显匠心,如“天色已暗”、“华灯初放”前后照应。
16.
文本一的标题“于无声处”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17.
结合文本二中杨晓敏对刘建超作品的印象对小说《于无声处》进行简要分析。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名著阅读(8分)
18.
填空
下面这幅《红楼梦》插画,描绘的是“________”这一经典情节。
19.
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表明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使闺阁昭传”。在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后,你的语文老师也想请同学们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位红楼女子写一篇人物小传,编成作品集《可爱可敬——红楼女子传》。那么你会选择为哪位红楼女子作传?简要阐述两个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形象是有限的,如何从广阔的生活领域中截取下特定的生活画面,以有限的形象来反映无限的人生,这就需要作家剪裁、结构的功夫。如果说,长篇小说容量比较大、篇幅比较长,因而在结构布局上回转的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么(
)。短篇小说所展示的画面,就广阔的社会生活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小片段,但就作品本身说,却又要自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它所写的虽是一斑,却又不是任意的一斑,而是要借以窥全豹的一斑。这样,就需要作家有深邃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巧。
然而结构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很多作家在这项工作上绞尽脑汁。不仅被称为“短篇小说能手”的鲁迅特别善于驾驭结构艺术,而且也非常重视作品的结构。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豹”,对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B.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豹”,在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C.
短篇小说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借一斑略知全豹”,在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D.
短篇小说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借一斑略知全豹”,对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资治通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朝后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我一定要杀掉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怎么回事。太宗说:“魏征总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听完就退下了,不一会儿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做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大度,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转怒为喜。
一般认为,魏征直言敢谏,太宗虚怀纳谏,长孙皇后善于调解,这些都是成就贞观盛世的缘由。
近日,班长因拒绝班上同学小陈的班级建设建议而与之产生冲突,副班长正努力协调,还未取得明显效果,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班主任援引这个故事,让同学们就“如何建设和谐班集体”展开讨论。从班长、小陈、副班长或其他同学等四种身份中选一种,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人生理想对当下人仍然有吸引力,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在特定场合的诗意活动。
(2)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专写洞庭之水,写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宽阔及洞庭湖水的力量。
(3)古人常通过写景表达“物是人非”之叹,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描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描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古代君王在对“道”与“德”的坚守中往往难以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咏而归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⑦.
有善始者实繁
⑧.
能克终者盖寡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赔”,赔偿
B.
共其乏困
乏困:指休息的地方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朝着四面
D.
唯君图之
图:考虑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以吾一日长乎尔
C.
我持白璧一双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一个“必”字干脆果决,信心满满,既写出佚之狐知人善荐、为君分优,也写出烛之武的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B.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矣”和“也已”饱含烛之武的感慨,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体迈,无能为力了,对出使劝秦退兵一事并无多少信心。
C.
“是寡人之过也”是贵为国君的郑伯向烛之武道歉,表达自己的后悔、自贵和愧疚之情。郑伯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促成了烛之武态度的转变。
D.
“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有“岂敢”“斗胆”“冒昧”等意思,是烛之武自甘示弱的表现,是为了稳住秦伯,以退为进,为后面阐述利害奠定基础。
【答案】2.
D
3.
B
4.
B
参考译文: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B.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C.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D.
项籍倍约/自立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
箕倨,即“箕踞”,两足向前伸展,形如畚箕的坐姿,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
C.
剖符,将符节一剖两开,君臣各持一半,可以指封官拜爵,而这里指朝廷征调兵将。
D.
北面,即面北,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臣子面北拜见君主。这里指尉佗应向高祖称臣。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能言善辩,深得赏识。陆贾本是楚国人,曾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
B.
陆贾洞察人心,机警敏锐。陆贾代表刘邦,挟战胜项羽之威而来。尉佗知道自己无力对抗汉朝但不甘臣服,这一切被陆贾一眼看穿。
C.
陆贾晓以情理,明以大义。面对尉佗的不礼貌,陆贾提醒他是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失仪,指出南越和汉朝的实力悬殊,迫使尉佗改颜谢罪。
D.
陆贾巧妙迎合,言语周全。“王似贤也”这一回答,既满足了尉的虚荣之心,又不会让萧何等人日后心生不快。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2)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9.
尉佗询问陆贾自己与刘邦谁更贤能,陆贾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5.
D
6.
C
7.
D
8.
(1)陆生于是说服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2)在此时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
9.
陆贾的观点:尉佗不如汉王,没法跟汉王比。理由:汉王完成的是全国的统一大业,是不世之功,而尉佗统治的南越只是全国的一个郡,不能和汉王比;汉王是为了天下人兴利除害,统一天下是正义之战,这方面尉佗不能和汉王比。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他为南越王。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于是说服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在此时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一管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尉佗大笑着说:“我不在中原起兵,因此在此称王,如果我在中原起兵,怎么就比不上汉王?”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
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
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
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1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0.
C
11.
①为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好友慰问和关心;②诗人客居边塞的浓浓思乡之情;③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④为自己仍然留守边塞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当推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这亦是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滥觞。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博物馆建设,更为重视挖掘、发挥文物的现实价值及其教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担当着怎样的重要使命,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筛选、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大批热爱博物馆事业者敬业奉献的工程。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不仅将自己全部收藏奉献出来,而且随时随地留心,或征集或索求或购买,以不断丰富馆藏。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二是以史育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张謇当年通过上书、游说等方式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公共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他认为“中国世称文明最古之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政治与风俗的沿革、器具器物的制作、自然物品的收集与保存等等,当然值得“魁儒硕彦研求讨论”“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士林”。同时,存物存史,让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观之处所”。张謇当年的博物馆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三是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体现了活化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的重要性。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化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化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公共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线上展览并非新鲜事,这次人气大涨,当然与人群憋在家里只“云游”有关,但线上展览本身的升级亦不可忽视。比如,线上展览与多家媒体、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技术力量和用户基础,扩大影响力。故宫博物院的直播,就联合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腾讯新闻等媒体和平台。相较于早前只有静物图片和简单多媒体内容的展览,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这次的线上展览可谓已升级为2.0版,更加契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青少年好奇心强,动手意愿强烈,一些线上展览就在这方面下功夫。进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多宝阁”,选择一款文物,观众可得到文物的高清图像和尺寸的全部数据,还有3D动画详细展现文物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有的展览还能让观众参与其中,亲自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文物。这些设计突破了实物展览的局限,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欣赏体验,也使他们的参与感得到满足。
线上展2.0还丰富了展品的教育意义。经常去博物馆的人都知道,由于布展限制,很多藏品的介绍都是只言片语,对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深入了解藏品的更多信息。借助海量的数据资源,如今的线上展览突破了这一限制。观众点开一件展品,就是点开了一个历史截面,展品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乃至时代风云,都会呈现在眼前,这无疑赋予了展品广阔的生命力,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内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早前,更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外博物馆上线拼多多直播,让观众一天观遍多座国内外的顶尖博物馆,感受人类文明的不同魅力。
(摘编自高毅哲《线上展览助博物馆发挥育人作用》)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期的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掘、发挥它们的现实价值和教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B.
博物馆中文物展现是一项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只有做到真实、准确、合理,才能让观众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C.
张謇认为博物馆的存物存史功能可以惠及知识分子阶层及普通民众,为学校教育做补充,这一思想放在当下亦未过时。
D.
技术的加持让疫情期间的“云展览”突破了实物展的局限,受众得以拥有更好的欣赏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云展览”的人气。
1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果要观众真正欣赏到其背后的价值,既离不开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奉献精神,也需要观众自身具备一定的素养。
B.
将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赋予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以新的文化意义,让民众在参观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C.
博物馆承担着物、史、文三个不同层面的使命,物是基础,史是桥梁,文是精髓和力量。文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滋养,无疑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D.
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参与感和求知欲,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作用。
14.
结合材料谈谈线上展览如何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其历史使命。
【答案】12.
B
13.
C
14.
(1)重视线上展览的升级,联合多家平台,利用其技术力量和用户基础扩大影响;利用新技术打造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线上展览;(2)利用新技术打造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线上展览,吸引青少年受众;(3)突破传统展览限制,多角度提供展品信息,满足青少年求知欲;(4)联合平台进行直播,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感受文明的魅力。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于无声处
刘建超
拍黄瓜,炸花生米,两只酒杯,一瓶老酒。窗外,天色已暗。陆浩静静地坐在桌子一端。
门铃响了,陆浩的妻子急匆匆打开门,门外的薛明西装革履,拉着一只推杆箱。薛明走进屋,熟练地换上拖鞋。
女人望着薛明,满脸焦急欲言又止,回头望了陆浩一眼,默默地退到一边。陆浩举手示意,薛明坐在陆浩的对面。薛明看看桌子上的摆设,哈,老三样。为我送行也用不着这么隆重吧。
陆浩打开酒,将两只酒杯斟满。陆浩端起杯,来吧,为我们的友情,干一杯。薛明没有动,话语中带着调侃,我们还有友情?
薛明好似无意脱下外套,卷起衣袖,左臂上一扎长的伤疤在灯光下格外狰狞显眼。陆浩端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又缓缓放下。两人四目以对,默默无语,遥远的岁月瞬间就被扯回到眼前。
陆浩和薛明从小在一起长大,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上初中,看了桃园三结义,两个人也学着要拜兄弟。陆浩从家里带了拍黄瓜、炸花生米,薛明偷了老爸的一瓶老酒,两个人对天发誓,生不同天死要同日。结果,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被家长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高中毕业,两人相约报名参军。南疆战事正紧,当兵就意味着上前线。两个人又坐在一起,拍黄瓜,炸花生米,一瓶老酒。两个人约定,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如若上战场,要杀敌立功。
三个月的集训后,部队开赴前线。两个人都写了请战书,有莫名的紧张和兴奋。在丛林穿插行动中,与一股敌军相遇。薛明被敌军的火力压着抬不起头,陆浩用火箭筒打掉敌军的机枪火力点,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几只手雷呼啸而来,薛明扑在陆浩身上,薛明被炸断的左臂就护在陆浩的头顶。
战事结束,薛明退伍回到老街,陆浩考上军校。陆浩从部队转业到纪检委时,薛明已是老街明星企业的老总了。
回到地方,两人更近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企业老总,依然是兄弟一般。薛明住的房子越来越宽大,日用越来越高档,但只要两人约在一起,就是拍黄瓜,炸花生米,老酒。
陆浩经常就着花生米,喝着老酒,提醒薛明,现在是位高权重,要洁身自好。薛明挽起袖子说,放心吧,咱是经过生死考验的。
陆浩的女儿宜宜考上大学,薛明送了二十万元现金。陆浩态度坚决地退了回去,薛明脸色难看。两人来往逐渐减少,一起品“老三样”的机会也不多了。
陆浩说,兄弟的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即便不是你这条伤疤的提醒,我也会记着我欠你一条命。
你完全可以还上这份友情,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让我今天一飞了之。
我没有拦你。
可你在我动身之际,约我来品老三样,我就知道走不掉了。
你若走了,逃了,对百姓不公平。
薛明声音高了,对我就公平吗?我好歹也是立过功负过伤的吧?退伍回来没有几年我就下岗了,企业倒闭了。我和几个弟兄白手起家,把一个小厂搞活做大,成了集团公司,养活了几千人。我经历了多少坎,遭了多大难,我求过你吗?你当了纪委书记,我求你为我疏通打理过一件事吗?
你有了成就,就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应该中饱私囊了?
屋外响起警笛声,陆浩有些意外,抬头看着薛明。
薛明苦笑,进你家门前,我就知道走不了了,我报的警。从你的家里被带走,也算我们有个了结。这个箱子里是我这些年拿的、要的、贪的所有证据,交给你了,也算是我自首了。
屋外响了敲门声。
薛明端起酒喝干,真是好酒啊。陆浩,照顾好我的老婆孩子,他们是干净的。
放心吧,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妻儿一样。
这我相信。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该有多好啊。
不管多久,我都会备着老三样等你。
薛明站起身,穿好外套。对陆浩的妻子说,嫂子,宜宜没事,我只是屏蔽了她的手机信号,公司人带着在山里玩呢。
女人嘤婴地哭出了声。
警笛远去,屋里又静了下来。陆浩端起酒,一饮而尽。斟满,又干,泪水在脸上爬行。陆浩把自己灌醉了。
窗外,华灯初放。
文本二:
我以为,开掘深层次的生活内涵,聚焦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个性,凸现其人格魅力,是刘建超作品的一大亮点。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极难写得大气磅礴,头角峥嵘。尤其塑造时代人物,不易把握的,其实也是一个“度”数。稍一过,便概念化了。然而支撑小小说文体,却非得有此文字筋骨才行。如果小小说只能写生活浪花、人物素描和幽默讽刺之类的小品,无形中就缺乏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厚重感和使命感,那么,小小说文体和专事小小说写作的作家们,还能从真正意义上“立”起来吗?刘建超的小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作道路,在直面人生的同时,有着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在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中,精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其作品构思缜密,多有神来之笔,体现着难能可贵的开拓精神。
(选自杨晓敏《刘建超小小说印象》)
15.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结构安排富有特色,前半部分插叙陆浩和薛明交往的历史,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富于变化;后半部分以人物对话为主,突出矛盾冲突,使叙事更加集中。
B.
文章对次要人物陆浩妻子着墨很少,但她的动作神态有效地调动了气氛,引起读者对情节以外故事的联想,丰富文章内容,衬托主要人物。
C.
面对薛明“我们还有友情”的调侃和见证情感的伤疤,陆浩端酒杯的手微微颤抖,事后他还把自己灌醉了,可见他内心矛盾,立场选择艰难。
D.
文章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如开篇“薛明走进屋,熟练地换上拖鞋”,暗示两家关系非同一般;环境描写亦颇显匠心,如“天色已暗”、“华灯初放”前后照应。
16.
文本一的标题“于无声处”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17.
结合文本二中杨晓敏对刘建超作品的印象对小说《于无声处》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1)“于无声处”首先体现在小说的情节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自始至终都很平静;(2)“于无声处”也体现在小说人物塑造上,人物语言很平和,情绪也很稳定;(3)表面的平静下其实是纪委书记与罪犯之间的较量,两人内心都很痛苦,平静的表象之下是情绪的惊涛骇浪。
17.
(1)《于无声处》能够把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从而凸显人物的魅力;(2)《于无声处》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不回避现实生活的残酷,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3)《于无声处》有开拓创新精神,作品往往有神来之笔。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名阅读(8分)
18.
填空
下面这幅《红楼梦》插画,描绘的是“________”这一经典情节。
【答案】晴雯撕扇
19.
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表明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使闺阁昭传”。在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后,你的语文老师也想请同学们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位红楼女子写一篇人物小传,编成作品集《可爱可敬——红楼女子传》。那么你会选择为哪位红楼女子作传?简要阐述两个理由。
【答案】金鸳鸯。理由:鸳鸯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是贾母的红人,但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自傲,仗势欺人,因此深得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尊重;鸳鸯的可敬之处在于:当贾赦想纳她为妾时,她懂得要用深远的目光看未来。她深知这一切终将只是一场虚幻,到头来是怎样的结局。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形象是有限的,如何从广阔的生活领域中截取下特定的生活画面,以有限的形象来反映无限的人生,这就需要作家剪裁、结构的功夫。如果说,长篇小说容量比较大、篇幅比较长,因而在结构布局上回转的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么(
)。短篇小说所展示的画面,就广阔的社会生活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小片段,但就作品本身说,却又要自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它所写的虽是一斑,却又不是任意的一斑,而是要借以窥全豹的一斑。这样,就需要作家有深邃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巧。
然而结构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很多作家在这项工作上绞尽脑汁。不仅被称为“短篇小说能手”的鲁迅特别善于驾驭结构艺术,而且也非常重视作品的结构。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豹”,对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B.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豹”,在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C.
短篇小说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借一斑略知全豹”,在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D.
短篇小说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借一斑略知全豹”,对结构布局上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20.
C
21.
B
22.
被称为“短篇小说能手”的鲁迅不仅非常重视作品的结构,而且也特别善于驾驭结构艺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资治通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朝后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我一定要杀掉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怎么回事。太宗说:“魏征总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听完就退下了,不一会儿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做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大度,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转怒为喜。
一般认为,魏征直言敢谏,太宗虚怀纳谏,长孙皇后善于调解,这些都是成就贞观盛世的缘由。
近日,班长因拒绝班上同学小陈的班级建设建议而与之产生冲突,副班长正努力协调,还未取得明显效果,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班主任援引这个故事,让同学们就“如何建设和谐班集体”展开讨论。从班长、小陈、副班长或其他同学等四种身份中选一种,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虚怀纳谏,心存河山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对于唐太宗、魏征、长孙皇后三人,我最有感触的是唐太宗。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心存河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箴言,我想这句话里的人,应该就是魏征。
有人认为魏征有才能,直言敢谏,我则更赞赏唐太宗有用人之才。用人之才,乃才上之才。楚国将军子发,利用神偷的优势,不战而胜;孟尝君,善于用人,“鸡鸣狗盗之徒”也乐意为他效劳;齐桓公任用管仲,“九合诸侯匡天下”;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谏言,从而收到“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刘备重用诸葛亮,从而使蜀国鼎盛。魏征固然有才能,可他的治国之策需要一位开明的君主来采纳实施。若是唐太宗像商纣王那样虐杀忠臣,像刘禅那样不听劝谏,像秦始皇那样横征暴敛……想必也不会有大唐盛世,更不会有“贞观之治”。
有人称赞长孙皇后善于进言,我更赞赏唐太宗虚心纳谏。想到王勃不过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而被流放,自此再无上朝之日;想到贾谊不过被人弹劾,便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想到梁鸿,进谏不成反遭流放;想到冯胜遭人诬陷便被处死。若是唐太宗我行我素,不听劝谏,远贤臣而近小人,想必如今我们看到的史实便是魏征惨遭杀害。
有人褒扬魏征进谏如故,我说唐太宗知错能改。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唐太宗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原谅了魏征,“励精政道”。在今天,有多少明知故犯、知错不改的事例呢?意大利轻奢品牌杜嘉班纳公然辱华,遭一众抵制,反而死不悔改;明星吸毒,偷税漏税,却还有粉丝心痛坚持……如此看来,唐太宗实在太明智了,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反而更加敬重魏征,君臣合谐,相得益彰,所以才能开创大唐的“贞观之治”。
而在如今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当向唐太宗学习,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虚心改正。作为副班长,我想对班长说,不能因为意见不合就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建设和谐班级的大局,不能因小失大,应闻过则喜,善纳雅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胸怀宽广,虚怀纳谏,方能心存河山。
谢谢大家!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