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图形的旋转 丨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图形的旋转 丨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1 16: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含义,体会旋转的基本要素。能够运用数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并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2、经历观察实例、语言描述、操作想象、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课件,方格纸,三角卡,作业纸、尺子。
设计思路:
“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认识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2认识旋转的方向,例3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体会图形的旋转。与原有教材的不同之处:先认识顺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顺时针的,而原来的教材中打开时是逆时针;图形旋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要求把三角形在方格纸上绕定点逆时针旋转90度;原教材中是把三角尺绕定点旋转90度,对于旋转的方向并没有要求,教材的改变更有指向性,学生能共同体会、感受旋转的方法,探究活动更明晰、具体;对于旋转现象的描述也给出了具体的引导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采用“初步感知,唤醒经验——探索交流,体会内涵——实践应用,深化认识——总结评价,反思提升”模式展开教学,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场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体会旋转的含义,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过程中感悟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应用与反思中提升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同时积累探索、交流、操作、表达等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唤醒经验
1、出示课题:看课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重点。
2、课件呈现:播放两个不同方向风车旋转的动画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风车旋转的方向不同,初步感受旋转的方向。
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提出: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相机让学生进行解说。
3、引入钟面,钟面和风车进行动态的对比演示,明确概念。同时用手势比划顺时针和逆时针。
板书:顺时针
逆时针
[评析]:学生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但容易混淆两种旋转方向。从学生熟悉的风车旋转引入,
通过观察比较两个风车叶片旋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唤醒认知,帮助学生真切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再借助钟面进行对比演示,运用手势比划加深学生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感受。
二、探索交流,体会内涵
1、感知旋转要素。
电脑展示教材情景图:汽车进出小区的场景,动态演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形的旋转除了和方向有关,还和什么有联系?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在交流中明确:旋转的方向不同;都围绕中心点旋转(板书:中心点);都旋转90度(板书:度数)。
引导学生表述:转杆打开是绕点0顺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绕点0逆时针旋转90度。
[评析]:动态生活情境演示,自然引出旋转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度数,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旋转除了和方向有关,还和中心点、度数有关,体会到用度数描述旋转的必要性。
2、动画展示练习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左图动态出示旋转的过程,右图直接出示。)
(先同位互说、再交流。)
[评析]: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初步认识和体会图形旋转三要素,转杆从“形”上来看,可抽象为“线”,还需要进一步由“物体”的旋转转到“平面图形”的旋转,难度有了增加。为了降低难度,使问题的呈现有一个坡度,练习中线设计左边的三角形进行动态旋转,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想象和判断,再直接出示右边梯形旋转图。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图形旋转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铺垫。
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引出问题:在黑板上呈现例3的方格图及三角形板贴。你能把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旋转吗?
学生提出疑问:没有中心点和旋转的方向,进而出示:A点,逆时针旋转90度。
再次明确要求: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
自主探索:在学习材料上自学完成。
(1)想一想:想象一下,旋转后的三角形可能在什么位置。
(2)试一试:拿出三角形在图上试着旋转。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说一说: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完成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方法以及画图的方法。
交流、展示:指明一生在黑板上完成,并介绍自己的画法。
验证:是不是旋转了90度,是不是逆时针旋转的。(可以怎么看)
在交流中明确:除了可以看一条直角边还可以看另一条直角边。
交流方法:先确定连接中心的两旋转后条边,再确定整个图形。
旋转方法的引导:媒体展示画出的图形的过程。
[评析]:本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先想象,再借助实物,探究三角形顺时针旋转后的画法,通过直观实物的操作,探索三角形顺时针旋转的画法,进而验证学生的想象。然后组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路与方法,在交流、质疑、解说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认识,归纳总结画法。这样,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对画法的探索既有坡度又有深度,学生在交流碰撞思维,在互动中提升认识,达成共识,建立思维模型。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题:看图填空。电脑课件展示。?
第二层次:应用练习。
在书上完成第4页的第2。
学生先独立完成,重点指导学困生学生。再评析交流画图的方法。引导发现: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完成第7页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评析、交流时点拨画图的方法,学生展示后媒体展示。
[评析]:本环节安排多层次的练习,一方面,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应用练习,是对简单图形(长方形)旋转后画法的巩固,对画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拓展练习中的三角形和梯形,借助想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难度较大一些,教师引导学生把自我想象、展示介绍和方法提炼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今天的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回顾探索图形旋转的过程,梳理的经验和体会。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评价自己和同伴,既梳理和内化学习的知识,也进一步感受图形旋转的美,体会数学的魅力,学习方法、学习情感和探索经验得到积累。
[课后思考]:
本节课教学,教师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旋转的含义,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中感悟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同时积累探索、交流、操作、表达等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学习的愉悦和幸福。
1、巧设情境,在对比中体会
学生对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两个旋转的方向,只是具体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教学伊始,组织学生欣赏两个风车对比旋转的情景图,这一活动的设计,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和钟面直观形象的再次对比,学生对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转杆打开和关闭的情境对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旋转要素探索的欲望。
2、提供机会,在探索中感悟
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从独立探索到展示交流,从借助实物三角形到独立想像,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交流和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逐步掌握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3、借助媒体,在直观中深化
新课的引入、旋转的风车、转动的转杆、动态呈现的各个图形,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理解基本图形旋转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