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挖掘,开凿
有这样一个短视频故事:一位外婆准备进城跟孙儿送孙儿喜欢吃的自家做的特色菜。年轻的邻居一主动说自己正好要进城,可以帮忙带,外婆就说好,并请带话让孙儿“周末回家看我”。一路上邻居一好奇,偷吃了特色菜,觉得好吃就私下留下一半,请邻居二带,并请邻居二告诉外婆孙儿说外婆让他隔几个月回去看外婆,邻居二一路上也都吃了菜,也留下一半自己享用,他又将东西传给邻居三……等东西到孙儿手里,已经变成了2瓶矿泉水,话也变成了“永远不要回来看我”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
学习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朗读课文,读顺、读懂故事。
明白故事的寓意。
《吕氏春秋》及作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年),卫国濮阳人,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读课文至少三遍
gài
jí
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
打水浇田
停留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挖掘,开凿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连词,表顺接
得到,这里指“节省”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这件事
得到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谈论
被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讲述着这个消息,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连词,表顺承
代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
使听说、使知道
这件事
的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派,命令
向
回答
的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劳动力
在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求
闻
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找寻
消息
主谓之间
像
不如
听,知道
找寻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第三层: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5.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道听途说的传言,不可轻信盲从,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必须表达准确、清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总结
总之,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练习: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及:到了……的时候。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令:派、让
。
【3】有闻而传之者。
闻:听说。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谈论。
2、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
A.闻之于宋君。
B.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被
向
在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D
拓展练习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魏国大臣。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1、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质于邯郸(到)
B.寡人疑之矣(怀疑)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离开)
D.愿王察之矣(观察,明察)
2、翻译句子:
(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吾穿井得一人
寓意:
丁氏:得了一个劳动力
闻而传之者:挖出了一个活人
宋君:疑
丁氏释: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丁氏角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穿井得一人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朗读课文,读顺、读懂故事。3、明白故事的寓意。
重点
朗读课文,读顺、读懂故事。明白故事的寓意。
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短视频故事:一位外婆准备进城跟孙儿送孙儿喜欢吃的自家做的特色菜。年轻的邻居一主动说自己正好要进城,可以帮忙带,外婆就说好,并请带话让孙儿“周末回家看我”。一路上邻居一好奇,偷吃了特色菜,觉得好吃就私下留下一半,请邻居二带,并请邻居二告诉外婆孙儿说外婆让他隔几个月回去看外婆,邻居二一路上也都吃了菜,也留下一半自己享用,他又将东西传给邻居三……等东西到孙儿手里,已经变成了2瓶矿泉水,话也变成了“永远不要回来看我”《弟子规》有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朗读课文,读顺、读懂故事。3、明白故事的寓意。《吕氏春秋》及作者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吕不韦(?-前235年),卫国濮阳人,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读课文至少三遍读准字音:溉汲读准停顿: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疏通文意:文章结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分三层。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第三层: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问题: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4.“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5.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道听途说的传言,不可轻信盲从,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必须表达准确、清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寓意: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读可以分享,再笔记读读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后交流,再小组展示讨论笔记讨论明确
明确目标了解文常完成目标2完成目标1、2目标3
课堂练习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有闻而传之者。(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1).闻之于宋君。(2)问之于丁氏。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4、翻译句子:(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拓展阅读: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庞恭:魏国大臣。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于邯郸(到)
B.寡人疑之矣(怀疑)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离开)
D.愿王察之矣(观察,明察)2、翻译句子:(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总之,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练习
课堂练习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
(1).闻之于宋君。
(2)问之于丁氏。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4、翻译句子: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拓展阅读: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魏国大臣。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质于邯郸(到)
B.寡人疑之矣(怀疑)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离开)
D.愿王察之矣(观察,明察)
2、翻译句子:
(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练习
课堂练习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答案】及:到了……的时候。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答案】令:派、让
。
(3)有闻而传之者。
【答案】
闻:听说。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答案】道:谈论。
2、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
(1).闻之于宋君。
(2)问之于丁氏。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答案】(1)被;(2)向;(3)在
【解析】本题考察“于”的用法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之”的用法,A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B,C同,D,助词“的”
4、翻译句子: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答案】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答案】住在国都的人讲述着这个消息,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答案】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找寻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拓展阅读: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魏国大臣。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质于邯郸(到)
B.寡人疑之矣(怀疑)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离开)
D.愿王察之矣(观察,明察)
【答案】C
【解析】应为“距离”
2、翻译句子:
(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答案】现在,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答案】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答案】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译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庞恭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