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课件(共2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课件(共2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11:15:40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峨眉山月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新知导入
背诵《静夜思》。
大家都熟悉这首诗,写月亮的诗,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你还记得哪些带“月”的古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一首李白的诗。
李白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
2、初步了解“月”这个古代诗歌意象。
3、背诵默写诗歌。
新知讲解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这也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李白的一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等。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
/
山月
/
半轮
/
秋,
影入
/
平羌
/
江水
/
流。
夜发
/
清溪
/

/
三峡,
思君
/
不见
/

/
渝州。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君:指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读品味意境美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1-2句写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的月影。
“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3-4句抒情——故国故人,恋恋不舍。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关于诗词意象
物象:就是还没有被作者采用的自然素材(景物)。
比如,山花、草、柳、雁、猿、月、云等等。
意象:就是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好恶喜悲(带有主观情感)的素材(景物)。
比如,明月、鸣蛙、归雁、浊酒、芳草等等。
月亮呢?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月亮呢?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如李白《静夜思》思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的相思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又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以后在阅读中药注意体会。
课堂总结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课堂练习
1、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
?
“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
?
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
?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
?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
搜集写月的古诗3-5首,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1-2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3-4句抒情——
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思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峨眉山月歌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2、初步了解“月”这个古代诗歌意象。3、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2、背诵默写诗歌。
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2、初步了解“月”这个古代诗歌意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静夜思》。大家都熟悉这首诗,写月亮的诗,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你还记得哪些带“月”的古诗?好,我们今天再来一首李白的诗。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2、初步了解“月”这个古代诗歌意象。3、背诵默写诗歌。
教师范读: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这也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李白的一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等。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峨眉
/
山月
/
半轮
/
秋,影入
/
平羌
/
江水
/
流。夜发
/
清溪
/

/
三峡,思君
/
不见
/

/
渝州。再读理解内容美——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君:指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读品味意境美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1-2句写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的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3-4句抒情——故国故人,恋恋不舍。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自由诵读背诵默写关于诗词意象物象:就是还没有被作者采用的自然素材(景物)。
比如,山花、草、柳、雁、猿、月、云等等。意象:就是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好恶喜悲(带有主观情感)的素材(景物)。
比如,明月、鸣蛙、归雁、浊酒、芳草等等。月亮呢?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如李白《静夜思》思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的相思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又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以后在阅读中药注意体会。
读跟读读,补充笔记读划节奏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听笔记自由诵读背诵默写听
明确目标目标3了解文常完成目标3目标1目标1目标3目标2
课堂练习:1、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峨眉山月歌》练习
课堂练习:
1、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峨眉山月歌》练习
课堂练习:
1、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案】“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答案】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一年年熬过来。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离家越近,越想早点知道家乡事,但又怕听不到好消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