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定风波》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定风波》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06: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新课导入
《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初到黄州》
《惠州一绝》
《六月二十日渡海》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诗人简介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定风波》以小见大,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文本研习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节奏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诵读要求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齐读小序,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一、整体感知
明确: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写作缘由。

诗词背景
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文中讥讽时政,毁谤朝廷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含冤103天后终被赦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本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2、本词刻画了
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
提示:描写人物
的方法
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行为)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性格)的词人形象(形象)。
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动作),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心理)
的词人形象(形象)。
1、“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二、重点赏析
明确:“风雨” “晴”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变化,也比喻人生中的逆境、顺境,如官职的降与升。
2、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给你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明确: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在道家思想的支配下逃离现实,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达他了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坦然而超脱的心态,是他希望精神超脱的象喻。

示例: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三、归纳小结
《定风波》体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定风波》是苏轼的旷达词之一。旷达情怀贯穿了全词的始终。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拓展阅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本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
1、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2、直抒胸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以一种透彻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景象,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