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剧
之
始
关
汉
卿
关汉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鼻祖,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以崇高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为中国戏剧艺术提供了不朽的范式。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58年6月28日晚,全中国100多个剧种,1500个剧团同时演出关汉卿的剧作,庆祝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入世界文化名人榜,并纪念其戏剧创作活动700年。
关汉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戏剧的奠基人,使他的思想上艺术上能发生炫耀万代的光辉。”
——陈毅在为关汉卿戏曲创作七百周年纪念大会的题词
关汉卿生平
1.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
“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户,号己斋叟。”
"医户"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关汉卿生平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熊自得《析津志》
关汉卿生平
关汉卿自述: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颠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作品
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作品题材分类
《拜月亭》: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元末施惠改编为南戏《拜月亭记》,列入四大南戏之一。该剧以金元战乱为背景,是古代戏曲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当代剧。
关汉卿作品题材分类
《拜月亭》讲述了王瑞兰与蒋世隆在战乱中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被迫分离、终破镜重圆的过程,相比元杂剧中众多一见钟情的婚姻爱情剧,少了浪漫情调与理想色彩,多了现实基础与生活真实,不落俗套。也影响了后世描写战乱与婚姻的剧作,如清代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一.关汉卿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元代种种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
二. 关汉卿的作品中寄托有一种强烈的斗争精神,他不仅对下层小人物给予无限同情,更赞扬他们反抗行为,并尽量为他们安排美好结局,从而使观众看到理想与光明。
三.关汉卿善于描写女性,18部作品中有12部是以女子为主角,她们几乎都具有窦娥那种“争到头竞到底”的性格,关汉卿同情她们的遭遇,支持她们的反抗,赞扬她们的勇敢,给予她们最终的胜利。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是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
一.《窦娥冤》本事
作品第三折 “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指出故事来源。关汉卿将其移植到元代社会,改编为冤案故事。
《窦娥冤》
《窦娥冤》戏剧内容:
楔子——交待窦娥身世、家庭关系以及冤案起因。
揭示的社会问题:
a——文人穷困无地位,卖儿卖女。
b——高利贷(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窦娥冤》
第一折——窦娥认命守节,服侍婆婆,严辞拒绝张驴儿父子。
揭示的社会问题:
a——流民问题。b——社会动乱,杀人现象普遍。
反映出社会畸形动荡,同时也是讽刺蒙元统治者无力治理中原。
《窦娥冤》
★人物性格初步展开:
窦娥表面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但在邪恶面前决不屈服,刚柔并现。
蔡婆婆性格软弱,没有主见。
张驴儿油嘴滑舌,泼皮、狠辣本性显露。
《窦娥冤》
第二折——重要人物全部出场,赛卢医卖毒药与张驴儿,张驴儿误害死亲父,栽赃窦娥,窦娥为保护婆婆屈打成招。
揭示的社会问题——元代官员贪赃枉法
判案标准即金钱,反映元代官吏素质低劣,讽刺元代选官制度。
诀别婆婆部分 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窦娥冤》
第三折——故事高潮,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彻底清醒,骂天骂地骂鬼骂神,全面批判封建社会,于彻底绝望中发下三桩誓愿,这充分显示了窦娥的性格,也表达了无数平民百姓对冤案制造者的反抗。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二、三桩誓愿
1、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它们。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
她的冤屈
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报复,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地,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
这是戏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这样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窦娥的人物形象
分析鉴赏
指天斥地: 刚烈的性格,反抗的精神
三桩誓愿: 强烈愤恨,坚决抗争
窦娥是一个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
《窦娥冤》
第四折——大结局,用鬼魂复仇方式表达了人民愿望,表现出关汉卿“善恶有报,时机到,必然报”这种朴素的善恶观。
《窦娥冤》
窦娥形象是文学史上典型的悲剧形象,关汉卿通过她个人的遭遇展示了一代社会的悲剧。
a:对自己——认命态度,与世无争,温柔善良。
b:对婆婆——用心服侍,同情、不满、可怜。
c:对张驴儿父子——言词果断刚强,绝不妥协。
d:对父亲——不满、期待
e:对官府——从希望到侥幸到绝望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