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冲刺:2012年中考历史热、重点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三轮冲刺:2012年中考历史热、重点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04 11: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中考历史热、重点问题
一、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一)热点剖析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相关知识
1、辛亥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政党、革命主张、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成果,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评价。(评价: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毕生都在为民主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3、孙中山的精神品质:(1)救国救民,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2)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胸怀祖国,具有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3)意志坚强,永不言败,愈挫愈勇的不屈不挠精神。(4)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4、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1)政治: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经济: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 (4)(了解)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5、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或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两次谈判与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热点剖析
台湾问题没解决,海峡两岸未统一,一直是国人关心的问题,也一直是命题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都有了新发展。
(二)相关知识
1、第二次国共合作:(1)时间:1937—1945年。(2)合作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合作原因: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合作成就: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2、国共两次谈判:(1)西安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前去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重庆谈判:1945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前去重庆谈判。为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毛泽东、周恩来前去重庆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3、台湾问题:(1)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大将卫温等到达夷洲,加强内地和台湾的联系。(2)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甲午战后日本割占台湾,直至1945年10月25日,长达50年。(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退至台湾。美国阻挠我国解放台湾,由此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海协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3)汪辜会谈:1993年,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胡连会谈: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与连战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这是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5)交往日益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5、国共两党关系的启示: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贡献。
6、对台湾问题的正确认识:(1)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回归祖国能更好地发展和繁荣。(2)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3)期待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展开第三次的谈判与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三、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一)热点剖析
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古今中外的许多史事都阐释了这一历史结论。2012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中考常常涉及的热点问题。
(二)相关知识
1、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奠定了我国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基础;推动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
2、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1)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观点。这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世界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了解,不在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其标志;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5、思想解放引发的社会变革:(1)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等;(2)启蒙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6、我国古代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现了现代教育公平的思想;(2)孟子主张资源持续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韩非子主张“法治”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4)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7、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改变落后现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8、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则在钳制人们的思想,制约中国社会的发展。
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一)热点剖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学习历史就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二)相关知识
1、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内嵌,316年匈奴人的一支灭掉了吸进。(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制度)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统一黄河流域。
3、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关西藏、新疆、台湾的史实。P109-113;P103-105
5、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派遣大量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孔繁森)
6、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国两制”的含义、作用和回归的时间及历史意义)P60-64;P65-69
7、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从美国南北战争谈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各国可以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统一方式;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等)
五、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一)热点剖析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我国现在仍在近代化过程中。近代化是历年中考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相关知识
1、洋务运动——经济上的工业化:时间、口号、主要内容、评价及失败原因。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背景、派别、变法的内容及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进步作用)、失败原因和启示。辛亥革命见前。
3、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科学化:时间、阵地、代表、旗帜、主要内容及评价。
4、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及启示:(1)特点:历经了由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到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递进、逐渐深入的过程。(2)启示:只有先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等。
六、封闭与开放以及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热点剖析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外交成为考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2012年是中美两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日建交40周年。因此,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中日关系将是今年中考的热、重点问题。
(二)相关知识
1、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政策:明朝是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清朝是实行闭关锁国。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前后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A、条件:客观a、明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国力强盛,经济发达;c、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广泛应用;d、积极地对外和平交往政策。主观:郑和的个人素质。
B、影响(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朝农业物种的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原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B、“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由政府特许,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C、评价:积极: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改革开放P42-45
启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要吸取教训,坚持改革开放;落后就有被奴役的可能;在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主要史实: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七、中美、中日关系
1、中美关系:合作(抗战时期)——敌对(内战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正常化
(1)、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共同抗击法西斯
(2)、1972年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不利因素: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要对中国和平演变。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人权和民主化相要挟,散布中国威胁论。③台湾问题,美国舍不得老朋友。有利因素:①中国巨大的经济市场。②中国战略平衡地位的加强。
(4)、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国在维护祖国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建设性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尽管美国国内对中国还有很强的偏见和怀疑,但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和而不同”是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趋势。
2、中日关系:敌对——正常化
(1)、明朝时倭寇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体现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2)、甲午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件,局部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在中国战区签署投降书。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4)、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要特别留意
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走和平发展之路;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等,提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日本对历史的反思问题和领土争端成为中日之间的主要问题)
八、科技振兴及国家政策的调整
(一)热点剖析
科技和科技革命始终是中考的热点。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国家政策的调整将是今年考试的热点。
(二)相关知识
1、第二次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及发展变化。
3、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调整及实施。
4、科技革命的影响、启示、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1)影响: 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③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④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①战争问题:一战中的毒气弹、坦克、大炮等;②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废料等;③高科技犯罪等;④其他社会问题:如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2)启示(略)
(3)如何应对:国家:①应学习和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等等。 学生个人:①应提高自己的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为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等等。
九、战争与和平
今年涉及的主要知识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基本史实及启示要搞清楚。
十、各国不同时代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近代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十、2012年周年大事
1、京师同文馆——150周年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50周年
3、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0周年
热点专题备考策略
1、注意热点问题的搜集。
2、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3、抓住热点材料的关键词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4、注重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思考。
5、注重时事与自身社会实际的联系。
6、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