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北师大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北师大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4 13: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字词
玫瑰 曙天 乳汁 哺育 容光焕发 穿梭 舢板 驳船 堆栈 湖泊 无边无际 千年万载 灿烂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胆惊心悸 倾注 汹涌 吞噬 湍( )急 艄( )公 提心吊胆 浏览 沉着 目不转睛 景仰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安详 澎湃 万丈狂澜 婉转 九曲连环 屏障 荡涤( ) 磅礴 饕餮 简陋 卑微 一见分晓 偌( )大 惬( )意 此起彼伏 戛( )然而止 蓦地 耳畔 缭绕 雄赳赳气昂昂 矜( )持 潇洒 缠绵 荡气回肠 催人泪下 摇曳( ) 颠簸 如泣如诉 潸( )然泪下 浸淫 饱蘸 险峻 凿( )穿 稀罕 赐给 怨尤 桅杆 急促 纤夫 逆流而上 匍匐 全力以赴 竭尽全力 前功尽弃 筋疲力尽 呻吟 悲戚 泯灭 骤然 咆哮 悬崖峭壁 不畏艰险 横渡天险 混凝土
二、阅读《长江》选段,
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我想,不止是这江面上众多的升帆的货船和鸣笛的汽轮,那来往穿梭的舢板和驳船,不止是停泊在江心的钻探船,不止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从你流动和奔腾过来的、纵横广阔的土地上,山和一串串明珠一般的湖泊,江岸上的码头,建筑物,无边无际的田野,风车,工厂和一座一座的城市:不止是这些,使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A),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B),那时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C),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1.从节选部分看,使“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的原因有哪三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6分)
(1)
(2)
(3)
2. “舒畅”“欢愉”两个词语在意蕴上有什么不同?(2分)
3. “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着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旨在表现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4.文中画线的ABC三个部分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3分)
阅读(筏子》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中最能概括黄河水湿特征的词语是 、
为什么说“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简要写出下列划线部分在句中的作用。
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 、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这一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衬托的手法来阐明道理。从课文中找出一例来分析。
第二单元
字词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华嫩叶 呼朋引伴 应和 嘹亮 黄晕 烘托 发酵( ) 抖擞 花枝招展 有名无实 地窖 乍暖还寒 縠皱波纹迎客棹 寡妇 舐吮( ) 蓓蕾 痴痴 雀斑 低吟浅唱 荡漾 徜徉 ( ) 花卉 鸟语花香 脍炙人口 俄顷 凋谢 万紫千红 栅栏 挟( )带 裸子植物 三棱镜 青睐 滹沱 瀼西
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从课文中选的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甲(朱自清的《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乙(林斤澜的《春风》)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填空
甲文中“酝酿”一词的原意是 ,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填入乙文中第一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 、 ,准确写出了北国春风的 。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出了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请各用一个字准确的概括为:江南春风“ ”,北国春风“ ”。
甲文主要从 、 、 等感觉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色、有情有感。乙文后一段主要从 的感觉角度,写出了北国春风的强劲。
在班级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滋新绿,请你根据甲文的内容,运用对联的知识对出下联。
下联: 。
三、古诗赏析
江南春绝句
游园不值
诗的前两句十分含蓄,暗示了许多内容,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蕴含着什么哲理?
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字用的尤为巧妙,为什么?
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分别从 和 两种感觉来写春雨。
、作者按“盼雨--- ---看雨--- ”情感思路来行文。
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无一“喜”字,但题目却是《春夜喜雨》,说说你的看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抒发了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请自选角度,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处。(“天街小雨润如酥”巧用比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特点。)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1分)、似有似无(1分)的特点。)
5、作者写春雨说它“润如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如酥油般滑润轻柔的特点。
6、作者写春草说它“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草刚刚吐芽、生机勃勃的特点。
7、、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郊外早春的喜爱的情感。
8、诗人为什么认为初春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景色?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试举一例说说?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的是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解析:(1)早春(春天) 喜悦(2)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或: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整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解析: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007河南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爱、最爱)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08说明与检测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赏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欲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刚萌发的情形。)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动态方面、动物的变化 静态方面、植物的变化)
3、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考复习信息快递
1、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 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人是用哪些景色构建了西湖早春的旖旎的春光的?(春水初平、早莺争暖、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2、请结合诗意分析“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几处”、“争”字,“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谁家”二字。(“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试分析诗人在“行不足”三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或尾句的妙处?(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第三单元
字词
栅栏 气喘吁吁 戒尺 纳闷 晴天霹雳 勉强 后悔 惨白 拘谨 颀长 孔武有力 勋章 绶带 怯生生 拘束 单枪匹马 熹微 寥寥可数 干净利落 呜咽 蜷缩 悉意 吆喝 毫不迟疑 毫不犹豫
语段阅读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 ( http: / / baike. / view / 54509.htm )”,“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那些人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选段从小费朗茨的角度,通过细致地 描写。从 面烘托出哈默尔先生的

划线句中“牢房”比喻 。钥匙比喻 。全句的意思是 。
划线句中的“那些人”指代那些人?这句话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1)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提示:(“法兰西万岁”:在法语中,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所以是两个字。)
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哈默尔先生,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说说(1)处省略号的作用。
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显得这样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5、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
古诗词
过零丁洋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第一联中的“经”指 。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颈联中“惶恐”和“零丁”有双重含义,说说有那两层含义?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九州是指 ,乃翁是指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四单元
字词
可歌可泣 任人宰割 至死不懈 署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奠基 开拓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引人注目 孕育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彷徨 羞怯 雍容 心不在焉 毫不设防 纤弱 头衔 鱼贯而入 喧嚣 肃穆 聆听 寒噤 忧心忡忡 聒噪 禁锢 倦怠 踱步 野心勃勃 不可一世 伺候 港埠( ) 慎重 浓郁 签署 别墅 沉郁 咳嗽 旷代 轻捷 鉴赏 窘迫 解剖( ) 变化无穷 踌躇 遭殃 校对 祈祷 虔诚 紊(   )乱 堵塞 隔三差五 聊斋志异 呛水 径直 心满意足 熙熙攘攘 史无前例 司空见惯 黯然失色 战栗不止 史无前例
郁悒 窒息 狭小不堪 偷工减料
阅读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选文用“我不能走”这句话作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的心情,并把它写在下面。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选文在开始引用“吊古战场文”和在末尾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各有什么作用?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仿照下面示例,试为邓稼先拟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2005年感动中国组委会为科学家黄伯云撰写的颁奖词
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壮哉黄伯云!
试说明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的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永恒的骄傲”是《邓稼先》一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8、范仲淹在他的《渔家傲》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文中也有取此意的一句,因该是那一句?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指出作者记叙的顺序.
.(1)选文第1段用了七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为什么
选文第4段和第6段中用了三个坐;,试体会其内涵
.(3)选文最后两段中也有两个用得很传神的动词,说毛笔“站”着,拖鞋“停”在床下,试体会其妙处.
.从节选部分你能看出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第五单元
字词
凝视 滞留 骤然 严峻 置之死地而后生 咄咄逼人 鸦雀无声 蠕动 紧蹙 转瞬 孱弱 堤岸 惊天动地 呐喊 前俯后仰 无影无踪 屏住 河堤 喧哗 猝不及防 绽开 亢奋 旁若无人 恍若梦中 短促 催促 意气用事 争强好胜 愠怒 正经八百 是非曲直 哀悼 蟊贼 怠慢 伺候 檄文 谗言 倒戈 五雷轰顶 嫉恨 火眼金睛 遗臭万年 逆境 汲取 云霄 呻吟 愚蠢 单调 天涯海角 厌恶 憎恨 水藻 充溢 瞻仰 筋疲力尽 据案大嚼
阅读阅读《黄河化险》167面“李银桥捏出一撮火柴”到169面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说说《黄河化险》的"险"字在文中指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李银桥被火烧得手指炙痛,却“舒服得直哆嗦”,原因是什么?
168面第二段写战士中弹的细节,说明当时 ,写毛泽东抽烟的细节,说明他正在进行 。
为什么用一自然节详细地描述烟雾形状的变化?
找出“蓦地,毛泽东·····”该段中描写毛泽东动作和语气的几个动词,说说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怎样理解“队伍起了一阵喧哗”,“马上又安静下来 ”
找出169面第四段中对毛泽东的神态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毛泽东自称“老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中磨难,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内有法家弼士 外有敌国外患)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填空:
文中第①段属于 论据。作者从 说到统治者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解析:古人尚且有忧患意识,在生活优裕的今天,我们中学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于安逸、享乐之中,要努力进取,充实自己。
7、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 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解析: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强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即可。
8、通读全文,试谈谈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经磨难而造就的。)
9、文章第一段举了六个由社会最底层被提拔到高位的人的事例,其中从泥瓦匠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从小贩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本文阐述了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身体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傅说 胶鬲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10、阅读第(3)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者
11、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那一类人。
受艰苦磨难之后 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提出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买书。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之”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
15、(礼愈)至:周到。 16、(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回答、辩解。
1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8、穷冬:严冬。
1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0、(至)舍:学舍,书舍。
21、僵劲:僵硬。 2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3、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4、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27、(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28、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29、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0、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32、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33、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38、流辈:同辈的人。
34、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35、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36谒,拜见
3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二、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懈怠,放松 ) (2)负箧曳屣( 背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肢,肢体 ) (4)溥幼嗜学(爱好 )
(4)日沃汤数次(热水)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