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1 15:1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1年7月8日下午15:0076:30]
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笫【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H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 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计24题,48分)
.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 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生产工具的进步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 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可推知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3,汉初,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也规定商人子弟不能为官。但到汉文帝、汉景
帝时期却出现了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局面。该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不力 B.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C,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商业发展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4.唐朝前期,“日入前七刻”必须散市。夜鼓之后,坊、市闭门,百姓不许在街巷行动。全年
只有正月十五,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B.对商业的控制依然严格
C.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D.坊市制度开始受到冲击
5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材料、人工,都向各行初派;熙宁六年(1073 年)八月,开封府开始实行免役法,各工商行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 服劳役。免役法的推行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使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D.有助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
6.明代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等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而积 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 米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7.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 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 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上海
A.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新旧观念存在冲突
C.西方服饰普遍流行 D.政府鼓励服饰西化
.据统计,1872年创刊的《申报》77年间共发表约一万余篇灾荒报导的文章。除了客观陈述 灾民处境,呼吁社会救援外,还涉及官员贪污、难民安置及救灾信息透明化等。这表明《申 报》
A.以报导灾荒为主要业务 B.致力于挽救民族危机
C.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努力配合革命党活动
.(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到“洋布、洋纱、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烛、煤油、 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 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由此可见
A.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D.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洋务派在1878年创立开平矿务局,在其生产过程中开始采用雇佣制劳动,矿工按照技术 高低来确定工资的标准,当出现加班情况,亦会有相应额外报酬。该洋务企业
A.体现近代化生产关系 B.摆脱封建政府的管控
C.收入分配方式平均化 D.依赖西方先进的技术
. 1900年,美英等国棉纺织公司指责华人企业大生纱厂同日本人合作,导致大生纱厂的棉 纺织品销量大幅下降。作为反击,大生纱厂将英美棉纺织企业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 行宣传,并宣称“中国人请用中国纱”,很快扩大了市场,这反映了
抵制洋货成为社会共识 B.民族企业发展畸形
C.爱国思潮影响商业竞争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2.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并将大量兵工企业从沿
海向西南等地区进行迁移;对前沿已无法生产的兵工厂进行关停;对位置适宜国防的兵工
厂则加以扩建。这些措施客观上
3883025197485A.为持久抗战提供物侦基础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强化了国家对军事的控制 D.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13.右图是1954年创作的年画《光荣的劳动幸福的生活》。该作品
A.反映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方针
C.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国家建设
D.体现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突出
14.下表的数据是1957年与1963年全国有建制的城镇数量及人口数量统计,表格中城镇数量 及城镇人口的变化
年份
城镇数量
城镇人口
1957
3596
9947 万
1963
2877
9124 万
A.导致工业经济的严重衰退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C.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D.促进国有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15.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 事宜,同年12月,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应我国邀请,来中国考察投资设厂事宜,我国 这一系列活动目的是
A,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16. 1989年,陆步轩从北大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1991年,陆步轩从 工厂辞职,开始了自己的下海经商之路,先后做过多种职业后创立了“眼镜肉店”并成为 当地有名的“猪肉大王”。陆步轩的经商人生转折表明
A.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 B.社会择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C,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合法化 D.个人前途与时代背景休戚相关
17.有学者统计列出了 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等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B.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18.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皿亚岛移民,当时岛上仃4000—5000 土著居民。1830年岛上的上皆居民只剩卜不到300人” 1867年最后“名上皆居民去世。 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在'现象
A .反映了土著人医疗水平落水 B .源「欧洲人的哪来殖民犷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合 D.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枳累
19.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提到:(棉织品)是喇哪信艳闱很广、4求N大的商品,它 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材料旨在说明
A.商品直接带动了工业革命 B.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革命
C.资本流动促进了工业革命 D.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
20. 19世纪40年代,英国疾病多发。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在 问大多数病人他们从哪里得来的寒热病时,他们的回答是或者自己从工厂得来,或者由别 人传染而来。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B.化学工业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C.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D.气候环境变迁影响人类生活
21.美国总统柯立芝执政时期,美国拥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业比重,从1914年的31%上 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达2300个。随 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技术优良的大农场排挤下,约500万个中小农场宣告破 产。这些现象说明了美国
A.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B.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C.资本垄断化程度提高 D.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22. 1933年3月到4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签署相关法令,先后宣布停止黄金出口、禁止私人 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等措施,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A.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B.应对通货膨胀
C.提升外贸的竞争力 D.缓和劳资矛盾
23. 1933年,美国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了 20多万头大猪和600 多万头小猪,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此举
A.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B.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C.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D.有利于缓和劳资间的矛盾
24. 20世纪80年代,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并 推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A.导致经济危机加剧 B.有利于走出滞胀危机
C.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D.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旗、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疥取消了人头税,根据 耕地面积确定税顿,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商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服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 .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 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 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 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 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 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 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 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3倍多。 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 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 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 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1)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概况。(6分)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其 意义。(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 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包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 心地等着东西运到自家门口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 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比如说非洲的矿山、上海的洋行等,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
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轧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划针也的旅馆;他随身携 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巾而扬而无明
摘编由《世界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匕述拙述中提取,个例竹,指HI它所反映的近代布.大 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见写巾所用仅的情带及历史观Q对历 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令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棉花原产自印度和阿拉伯地区,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棉花这种经济作物在世界经济 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利除棉花杼)不 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礼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 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 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犷大土布生产而 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 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 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一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 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 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 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 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S0年,整个欧 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正转变为 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 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8分)
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共计24题,48分)
1.A 2.A 3.C 4.B 5.D 6.B 7.B
8.C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D 16.D 17.A 18.B 19.D 20.A 21.C
22.C 23.C 24.B
材料解析题
25.(25分)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8分,任答4点即可)
(2)概况:粮食进口量比较大,且增长迅速;集中于通商口岸;进口粮食以米面为主。(6分)
(3)特点: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主导;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力量;注重多样化发展;成效显著。(4分,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26.(12分)
【示例】
情节:伦敦的居民可以把自已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比如说非洲的矿山、上海的洋行等。(2分)
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分)
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由于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更多地区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至少两个要点,如时间、经过、结果等)
评价: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国际地位;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4分,至少答对两个要点,如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等)
27.(15分)
(1)催生技术革新,刺激了棉花生产;(回答有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的含义均可得2分)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或推动中国民族纺织业逐渐兴起得2分);
近代机器纺织业冲击小农经济(或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纺织分离得2分);
城市工业化带来环境问题(2分)。
该题回答1点2分、2点4分、3点即可得7分
(2)手段:贩卖黑奴,开展殖民贸易;(2分)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掠夺;(2分)发动战争,争夺殖民霸权(2分);革新棉纺织业生产(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