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6-23 18: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他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举〈〈麦其的礼物〉〉)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三、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引起较大震动,使美国作家群体分化,一些来自下层而又倾向进步的作家,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思想探索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参加了工人运动,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内容丰富,揭露深刻,手法多样,是美国文坛上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五、阅读课文,结合课文,找出生字、生词。
1.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例句: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
2.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
例句:最舒服的莫过于在哪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钱,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给交到警察手里。
3.醍醐(tihu)灌顶:佛教用语,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聚集的油,味甘美。
例句: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4.煊(xuan)赫一时:名声很大,声势很盛。
例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
5.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例句: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
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例句: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7.文雅娴静:(言谈、举止等)温和有礼貌,安详。
例句: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8.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例句: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9.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例句: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10.游弋:(兵船等)巡逻。
例句: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
11.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例句:"肇事的家伙在哪儿?"警察气急败坏地问。
12.荟萃:(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例句: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
13.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
例句:苏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费气力的吵闹。
14.绯色的梦:美梦。
例句: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绯色的梦。
15.啁(zhou)啾(jiu):〈书〉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例句: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16.杰克·弗洛斯特:"弗洛斯特"即"霜冻"的意思,"杰克·弗洛斯特"是"霜冻"的代称。
例句: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
17.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例句:他拐到百老汇路,在一家灯火辉煌的餐馆门前停了下来,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18.铜钮扣:警察制服上的铜制钮扣。这里指代警察。
例句: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19.猫尿:指啤酒。
例句:"可不是吗,迈克。"她兴致勃勃地说,"不过先得破费你给我买杯猫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着,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20.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
例句: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人的泥坑感到憎厌。
例句: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
  21.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
例句: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人的泥坑感到憎厌。
  六、作业:
1.练习册105第三题
  造句:胜券在握 衣冠楚楚 潜移默化 醍醐灌顶 熙熙攘攘 煊赫一时
2.预习:苏比为了实现自己的冬居计划,做了是那么?结果如何?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提问:
  《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二、分析开端部分
  (一)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2.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美国社会的残酷,美国社会竞争激烈,富人只会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所以苏比的这种想法是社会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
  了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所以,他的这种想法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
  3.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4、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三、分析发展部分
  1.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苏比的行为 结果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 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 被认为伞的主人
  2、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3.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4.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5.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6.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7.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8.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是非不份的本质。
  9.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铜钮扣:指代警察。
  ⑵连个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的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乎又弹去衣服上的尘土,北部仿佛只是一个绯色的梦。
  比喻
  ⑶"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借代。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⑷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拟人
  四、作业:1. 练习册第一题(解释加点字指代对象)2. 课后第二题(理解小说留给我们的"空白")、第三题(说明苏比性格特征)3. 课后第五题、练习册104页第五题(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
  1.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那么苏比的这种转变你认为可信吗?
  明确: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作者对苏比的这种转变并非是突然的,而是在转变之前有伏笔的。一是苏比是个有自尊的人,因为他不愿为了“床铺”和“面包”去出卖自己的个人隐私和自尊。二是他有个美好的童年,是一个原本纯洁善良的少年,有温暖的家庭,也有朋友和爱情。也有工作的机会。
  “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后来是因为生活所迫,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所以他才能在赞美诗的感召之下,对以前浑浑噩噩生活产生憎恨之情,并决定改过自新。所以他的转变并不突然,也是可信的。
  苏比的形象我们可以归纳为: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迷途知返,而能改过自新的青年
  3.但事实很会捉弄人,他想进监狱却没有被捕,而当他想重新做人了却被捉进了监狱,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这个结局正好说明了小说的题目“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两个矛盾的事物,作者却把他们放在一起。标题中的“警察”代指“监狱”,“赞美诗”代指“自新”,这两种事物都是主人公所追求的,而两者又是矛盾的,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是一个以貌取人,贫富悬殊的社会,是一个警察愚蠢,不干正事,不明是非的社会,是风气败坏,治安不稳定的社会,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会,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现实。作者正是用这种反差强烈,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展现社会现实。
  4."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三、分析小说艺术风格:
(一)、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二)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1.情节曲折,为塑造人物服务。
  冬季来临 骗吃、砸橱窗 和谐氛围 无端被捕
  制定计划 白吃、调戏妇女 听赞美诗
  监狱度日 扰乱治安偷窃 重新开始生活 入狱三月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社会现实:是非混淆、善恶颠倒
  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小说的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使人惊叹不已。
  (四)、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不仅表现在一些细节描写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有时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联系整篇作品,又会让人觉得这种夸张十分符合生活逻辑。
  人物形象的诙谐、幽默:苏比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写他。"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苏比明明处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作者却写因其他乐观、诙谐的性情而常常自我解嘲。如他动不动就称自己"大爷"等等。
  (2)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人惊叹不止,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乎情理:苏比为非作歹六次,并没有进监狱,当他幡然醒悟时,却被抓,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体会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3)含泪的笑。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即"含泪的笑"。使读者的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感触至深。
这篇文章"含泪的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4)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例如:把麦迪生广场比喻成"露天公寓"。把霜冻拟人化,说它将名片(飘落的枯叶)由"门公"(老北风)交给露宿的流浪汉。
再如:把被侍者摔到人行道的苏比描写成"像木匠去打开一把折尺","一届一届的撑起来"。这些都是令人发笑,有催人落泪的。
  四、分析小说的语言
  1. 既然是反映社会的弊端的,小说也是一部悲剧,但我们却找不到半点悲剧的影子。小说的语言的特点是幽默的。你能找出几个体现语言幽默的句子来吗?
  明确: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3.为什么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沉重的主题?
  语言是诙谐幽默的,但主题却是沉重深刻的,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苏比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了写他,“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苏比故意为非作歹共有六次,而在他顿然悔悟的时候却被警察逮捕了,这与前文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人在笑声里,总能品位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比如当苏比被侍者赶出了的时候,把苏比描写成“象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一节一节地撑起来”这句对苏比的动作描写既令人发笑,又催人落泪。可以称做是“含泪的笑”。这种含泪的笑正是欧亨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常以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含泪的笑”使读者在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冰炭置肠,感触至深。
  小结:欧亨利小说的特点
  幽默讽刺的语言、结尾出人意料、合乎情理的夸张,这三个特点是欧亨利小说的三大特点。也被称为是欧亨利笔法。我们这篇体现的主要是这前二点。后面一点,希望同学们课外能去阅读欧亨利的小说,来体会这一点,推荐〈〈麦其的礼物〉〉
  五、结合今天讲的课文,思考讨论:
  1. 怎样看待苏比这个人,他算不算一个坏人?
  2. 赞美诗能否净化人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作用的?
  3. 有人说:美国是自由的天堂,你能就小说中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六、结尾的留白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点明最后苏比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在小说中被称为是“留白”,象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项链〉〉就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现在就希望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来给小说续尾。我给出几个题目,请大家选择。
  1.假设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重新做人的情况怎样?
  2.苏比的“冬居计划”的六次事件中,假设有一次获得成功了他的情况会如何?
  大家还可以选择做课后的练习二。
  十板书
  故事情节
  开端:冬季来临制定计划,监狱度日
  发展: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 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 被认为伞的主人
  高潮:听赞美诗 顿然醒悟
  结局:无端被捕 入狱三个月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迷途知返,而能改过自新的青年。
  十作业
  (一)速读测试
  (1)作者______是美国世纪初期短篇小说作家。他和______是美国共享盛名的幽默作家。
  (2)他擅长以______的笔调,______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他被誉为______。
  (3)从小说通过流浪汉______的一段“奇特”遭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____________。
  (4)小说从结构上,可分为几个部分______,写出段意。
  (5)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______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6)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7)这篇小说在结尾的安排上,出人意料,新颖别致,有如奇峰突起,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外国短篇小说的结尾方式相似?
  (8)苏比由堕落转向新生,重新做个好人的催化剂是______。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9)苏比为什么被捕,判了______月的刑,罪名是什么?
  (10)分析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②“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③“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
  (二)激疑质疑。
  (1)苏比为什么不请求慈善机关的布施,而愿意进监狱?
  (2)小说在结局安排上的特色?
  (3)题目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有什么含意?
  (4)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主要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有人说苏比是个好人,有说苏比原来不是一个好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
  答案
  1.欧·亨利,马克.吐温(4分)
  2.诙谐,幽默俏皮。“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10分)
  3.苏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10分)
  4.三部分。
  ①冬天来临,苏比想进监狱,取得免费食宿。
  ②为了进监狱,他一再故意犯罪,但无法落入法网。
  ③苏比被感化,决心靠劳动生活,反而被捕。(13分)
  5.6次恶行。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15分)
  6.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15分)
  7.《项链》(3分)
  8.环境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极力宣扬宗教对人的感化力量,作者世界观的局限。(15分)
  9.因为“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
  三个月。“莫须有”的罪名。(6分)
  10.①比喻
  ②双关
  ③拟人。(9分)
  1.苏比宁愿住监狱,也不愿向慈善机关乞求布施,说明了监狱之外是一个悲惨世界,因为那儿没有北风,免于冻死,他才宁愿去住监狱。美国政府设立了慈善机关,正说明美国社会,确实有许多像苏比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慈善机关的一点点施舍,却要以穷人的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要折磨灵魂,践踏人格,可见美国慈善机关的伪善面目。作者尖锐的揭露了美国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美国的自由、民主的虚伪性,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
  2.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从故事的结局和情节的发展,显然是相矛盾的,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入法网,而警察不理他;在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美国现实生活里就是这样的颠倒黑白。美国的法律极其虚伪,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
  3“警察”和“赞美诗”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但读过全文后,就不难发现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在对待苏比时是多么和谐一致。它们在有效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的安宁。它们一个从肉体上摧残、镇压;一个从精神上毒害、麻醉。它们残害穷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4语言运用上,欧·亨利以幽默著称。他善于用风趣而俏皮的语言。他熟练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
  这种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刺讽作用,也使读者感到主人公遭遇的辛酸,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特色。
  5.对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的绝对概念来概括他。像苏比这样的人物,他有劳动力,也有就业的机会,但他游手好闲。为了免于挨冻、免费食宿,就不择手段丑化自己的人格。他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作者塑造这个人物,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社会心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