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初中语文第二册
第六单元
《陋室铭》
执教者:南门中学 余龙翔
——刘禹锡
导入新课
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作者作品
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
1、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及用法,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运用类比衬托表现主题的方法,领会作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写法。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体悟人物的情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d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断句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押ing韵)
押韵
阅读指导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六人一小组互译课文,翻译时注意一些词的特殊用法。遇到疑难,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记,讨论结束后在班级内提出疑问。
比一比,看谁译得好!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出名)
(灵验,神奇)
(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长到,蔓到)
(使······劳累)
(使······乱)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词作动词)
(方位名词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解释: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疏通文意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解释: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疏通文意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有何作用?
设喻引题
山 水
仙 龙
喻
喻
陋室
德馨
主旨:惟吾德馨
课文分析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解释: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疏通文意
台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课文分析
解释: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疏通文意
解释: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疏通文意
解释: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靡丽的)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疏通文意
解释:(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雄的玄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疏通文意
解释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思考: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每个小组至少选2道题交流讨论)
精析课文
思考1:
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精析课文
台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对偶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苔痕—草色 名词
阶绿—帘青 名词
上—入 动词
精析课文
陋室的环境是怎样呢?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对偶
精析课文
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精析 课文
1、身居陋室的作者的生活怎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2、这两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虚实
写法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呼应
呼应
精析课文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景)
生活恬适(趣)
交往高雅(友)
精析课文
惟吾德馨
陪
衬
思考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草庐、玄亭比陋室
精析课文
思考3:
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草庐、玄亭比陋室
用意
暗含志向
精析课文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精析课文
思考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思考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精析课文
隐含以“君子”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
古贤自喻,反诘点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思考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精析课文
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激励自己的学习。(也可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
能力提升
陋 室 铭
设喻引题
山 水
仙 龙
喻
喻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景)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交往高雅(友)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归纳小结
背诵默写全文。
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布置作业
谢谢!再见!《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 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 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 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 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