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吴 晗
吴晗(1909-1969年):著名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动乱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我们把这种像骨头一样宁折不弯、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
1、给划线字注音。
吴晗 ( ) 富贵不能淫 ( ) 嗟来之食 ( ) 拘囚 ( ) 慷慨 ( ) 吆喝 ( )
高官厚禄 ( )
2、解释划线词语。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
拘囚:
汗青:
拍案而起:
横眉:
预习检查:
1、给划线字注音。
吴晗 (hán) 富贵不能淫 ( yín ) 嗟来之食 ( jiē ) 拘囚 ( jū qiú ) 慷慨 ( kāng kǎi ) 吆喝 ( yāo ·hē )
高官厚禄 ( lù )
2、解释划线词语。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 拘囚: 汗青: 拍案而起: 横眉:
预习检查:
1、给划线字注音。
吴晗 (hán) 富贵不能淫 ( yín ) 嗟来之食 ( jiē ) 拘囚 ( jū qiú ) 慷慨 ( kāng kǎi ) 吆喝 ( yāo ·hē ) 高官厚禄 ( lù )
2、解释划线词语。
富贵不能淫:迷惑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薪水
拘囚:把人逮捕关押在监牢里
汗青:指史册
拍案而起:桌子
横眉:形容怒目而视
预习检查: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话说的很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大丈夫的这些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
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进行解释。
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头说惶恐
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
干戈寥落四周星
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嗟,来食!”
那幅脸孔,那种神气,让人受到人格的侮辱。 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要替他办事。
这个味道为何是不好受?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明知敌人要杀他,他毫不退却,在被害前的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论据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谈骨气
课后讨论:
水獭跳入水里寻食吃,遇到一条金鱼,便一口将它囫囵吞下,却不能解馋。又往前游行,遇到一只甲鱼,见它鳖裙(甲鱼的边缘,肉质嫩软肥美),大喜道:“这东西足足可供我大吃特吃了。”就扑向前吞吃,牙齿碰到甲壳,急切间难以下咽。
水獭不觉大为惊疑,暗想:“刚才吃的那东西,文采斑烂,仪表非凡,看看好像是个读书人,却是没有骨头的,倒不如这个臭王八,还算有点骨气!”《谈骨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
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
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
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之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 quot;富贵不能淫"。
层次结构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帅论据,叙议结合,说理就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1.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2.领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
2.分析本文议论方法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笔记。
二、指名在黑板上听写字词并注音释义。
三、教师归纳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合上课本,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
作者对"骨气"又是怎样阐释其含义的?
讨论并明确: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以上阐释是作者的观点么?(明确:是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直译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五、阅读第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
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5至9段并复述三个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
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研讨并归纳: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学生各自带着问题诵读,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并修正)
①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吗?课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换?
讨论并归纳:此类例子并不难找,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读过的
课文和已经学过的历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铀?砩弦部梢蕴逑殖隼矗弧洞骸贰ⅰ侗秤啊返淖髡咧熳郧澹?鏊啦涣烀拦?木燃昧福?逑至 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换。原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中国 quot;,都具有典型性,分别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是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一观点。
②学生学习本文有何意义?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发表各自的见解)
③总结性提问: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研讨、归纳并板书: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
③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
探究活动
课文为什么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集中意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指导解题:
为什么说《谈骨气》这篇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解说: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侵入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先生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证。三个论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述,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战士,再叙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率论据,叙议结合,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探讨文中的两种说法
文章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又说:"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 quot;。这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两种说法不矛盾。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慨,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对于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异族的入侵,就都是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