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校订(dìng) 折本(shé) 沆瀣一气(hàng) 仔细酝酿(niàng)
B.怄气(òu) 谮害(zèn) 流水淙淙(cóng) 矫揉造作(jiǎo)
C.船舷(xián) 压榨(zà) 附庸风雅(fù) 手脚痉挛(jìng)
D.伺候(cì) 尽快(jǐn) 瞠目结舌(chēng) 丧失殆尽(sàng)
2.(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沉湎其中 房屋坍蹋 入不敷出 金榜题名
B.星空璀璨 充耳不闻 原弛蜡象 神采奕奕
C.周道如砥 以逸代劳 奴颜卑膝 大相径庭
D.民生凋敝 屈指可数 震耳欲聋 耀武扬威
3.(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将相关词语依庆填人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鸟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趣味
C.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D.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4.(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蹄疾步稳、成绩斐然。
B.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俨然成形,为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造就了快速路。
C.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决定在海南省全岛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D.每天风吹日晒,每天忙碌到深夜,每天奔波数十公里,快递小哥总是驮着大大包裹,穿梭在街头巷尾。
5.(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B.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惨绝人寰地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C.我们一起登上黄山主峰——莲花峰,在云海之上栉风沐雨,陶醉于奇松怪石之间。
D.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6.(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字赤黄眉 ,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狼貌。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水浒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斧劈罗真人、夜走蜈蚣岭、探穴救柴进写的都是李逵的故事。
B.书中描写了一个勇于挑战的冒险者,他流落荒岛28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这部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C.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种苦涩面热切的忧世情怀。
D.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衍太太、长妈妈、寿镜吾、藤野先生等,其中衍太太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二、字词书写
7.(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请将下面文字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三、综合性学习
8.(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语言综合运用
你的同学李强,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你怎么规劝李强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四、语言表达
9.(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仿句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网;欣赏是 , ;欣赏是 , 。
五、句子默写
10.(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填空
(1)羹饭一时熟, 。
(2) 英雄末路当磨折。
(3)持节云中, 。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5)潮平两岸阔, 。
(6) ,寒光照铁衣。
(7)学诗谩有惊人句。 。
(8) ,君子好逑。
(9) ,万钟于我何加焉。
(10)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诗写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的句子是 , 。
六、文言文阅读
11.(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负策曳履 ②烨然若神人
③用朱笔圈批 ④偶遇事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3)甲文中宋濂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待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原文中的字);乙文中“勤朴之根源”是“ ”(原文中的词语)。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 (原文中的句子)。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 。
七、现代文阅读
12.(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
②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③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④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
⑤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⑥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
⑦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⑧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⑨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⑩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那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
“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当时母亲还说起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
(1)小说写了母亲三次“拿树说人论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两次的情节。
①
②
③高考失利后,母亲用门口那棵被我小时候荡歪了的树安慰我。
(2)第(13)段中写到“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⑩段划线句。
(4)文中“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
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结尾处划线句子的含义。
(6)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①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13.(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疫苗
①十八世纪末,免疫学之父英国医学博土爱德华﹒琴纳证实,接种牛痘疫苗能够让人获得对天花的水久免疫能力。这为免疫学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疫苗(vaccine)一词就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的用牛制备的疫菌牛痘苗(vaccine vacca是指牛的意思),vaccine成了人类为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的贡献而创立的术语。
③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菌最早的起源。我国《左传》(公元前556年)就有“国人连瘛狗”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范例。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
④疫苗是将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而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变制制。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制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其工作原理是当动物体触到这种没有伤害力的病源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⑤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疫苗接种相媲美。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
⑥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研发也被大力推进。疫苗,毫无疑问将是未来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在未来人类健康事业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1)本文围绕“疫苗”这说明对象,依次向我们介绍了
①
②
③
④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下列这段文字如果要放在上文中,你认为放在哪段中比较合适 请说说理由。
近年来,我国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五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万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国家。
B.疫苗学与免疫学的诞生是在十八世纪末。
C.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
D.全世界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只有20多种。
14.(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但不到四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别人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它大。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2)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选文⑦段有什么作用
(5)A,B两项哪项更适合作⑤段的事实论据,并请说明理由。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贪官刘铁男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论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八、作文
15.(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作文
题目一: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用需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题目 依然。
题目二: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中写道: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家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请以“心中一片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目,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600字左右的文章。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C划线字的注音有误。改为:压榨(zh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D.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房屋坍塌。B.原驰蜡象。C.以逸待劳,奴颜婢膝。
故答案为:D
【点评】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3.【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品味:品尝;体味。品赏:就是细细品尝。品尝:辨别品评滋味。绝妙意境:形容意境非常奇绝微妙,仅仅指人的感觉。浓情厚谊:很浓厚的情谊。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独特感受:感受很不一样。无限乐趣:乐趣很多说不完。针对一盏清茶应用“品味”。第二空是郑板桥的喝茶“汲来江水烹新茗”的感觉,应该填“闲情逸致”。寒夜客来,应该是两人的深厚情谊,填“浓情厚谊”。梁启超喝出的是“饮茶之乐乐无穷”,也就是个人的“独特感受”。故选C。解题时宜用排除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注意结合语境和词义,揣摩合适的词语。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B.句子有语病。搭配不当。改为“为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铺就了快速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B.“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世上少有。不能作状语。改为“日军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C.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运用语境明显错误。
D.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运用语境明显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夜走蜈蚣岭”的是武松。
B.《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D.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的是父亲。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中出现过衍太太。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7.【答案】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间架结构合理,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故答案为: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看似简单,实则还是需要用心,准确、规范地用楷体书写。
8.【答案】李强,共享单车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便利,爱护公物要从你我做起!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应该提升国民素质,支持共享经济。你说,对吗?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不能偏离“爱护公物”这一劝说主题。要具体指出其独自占有共享单车的错误,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故答案为: 李强,共享单车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便利,爱护公物要从你我做起!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应该提升国民素质,支持共享经济。你说,对吗?
【点评】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9.【答案】欣赏是一抹阳光;催开含苞的花蕾;欣赏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网”。句式结构为“欣赏是……”的是字句、暗喻句。注意这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的联系。整句内容要与前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 欣赏是一抹阳光 , 催开含苞的花蕾 ; 欣赏是一盏明灯 , 照亮前进的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考查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10.【答案】(1)不知贻阿谁
(2)俗子胸襟谁识我
(3)何日遣冯唐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风正一帆悬
(6)朔气传金柝
(7)九万里风鹏正举
(8)窈窕淑女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贻”“麾”“柝”“窈窕”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不知贻阿谁
⑵俗子胸襟谁识我
⑶ 何日遣冯唐
⑷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⑸ 风正一帆悬
⑹ 朔气传金柝
⑺ 九万里风鹏正举
⑻ 窈窕淑女
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⑽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11.【答案】(1)背(背着);光彩照人的样子;红色;事务繁忙复杂
(2)①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②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
(3)勤;有恒;以中有足乐者;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朱”:红色。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背着”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缊袍敝衣”:穿着旧棉袄、破衣服。“略”:一点。“余”:我。“勤朴”:勤劳朴实。
(3)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宋濂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可提取“勤”这个字来概括。乙文中“勤朴之根源”可提取“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中的“有恒”作为答案。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可提取“以中有足乐者”作为答案。乙文中“亦无所苦”所指的事可概括为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故答案为:⑴①背(背着);② 光彩照人的样子 ;③ 红色 ;④ 事务繁忙复杂
⑵ ①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②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
⑶ 勤 ; 有恒 ; 以中有足乐者 ; 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二)译文:
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
12.【答案】(1)我闹肚子,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我在勒着铁丝的树上晾衣服,母亲鼓励我,并敬畏树的皮实。
(2)“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一生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但她的坚强豁达让人心生敬佩,在母亲眼里,她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不仅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3)运用动作描写(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的“劣迹斑斑”和树歪长的原因,从而赞扬了树遇上啥都能承受,坚韧顽强的品质。
(4)运用比喻,把树比作父母,叶比作子女,生动形象地用子女与父母离别时的悲伤之情来表现叶别离树的形状。
(5)①母亲爱拿树说理,深深地影响了我,看见了树,就如同看见母亲,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②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她也像树一样皮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6)示例:成绩不理想,父母不理解,同学不关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对即可)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和鼓励我敬畏树的皮实这两件事。
(2)在母亲眼里,“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因为她的一生充满遭遇,但她的坚强豁达。母亲用她的精神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3) “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运用了动作描写方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的“劣迹斑斑”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树的坚韧顽强的品质。
(4)欣赏文句。“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树叶别离树的情状。
(5)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管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不能抛弃,不能放弃,要顽强、坚忍地挺过去,让我像树一样坚强地活着。母亲的一生也是像树一样顽强坚忍智慧的一生,她不仅用树的道理教导我,其实自己就是一棵树的化身。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但她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就像满眼的树,无处不在。还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
(6)题干要求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呀,活成树就好了”这个句子的理解。本题也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答出当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故答案为:⑴① 我闹肚子,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② 我在勒着铁丝的树上晾衣服,母亲鼓励我,并敬畏树的皮实。
⑵ “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一生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但她的坚强豁达让人心生敬佩,在母亲眼里,她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不仅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⑶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的“劣迹斑斑”和树歪长的原因,从而赞扬了树遇上啥都能承受,坚韧顽强的品质。
⑷ 运用比喻,把树比作父母,叶比作子女,生动形象地用子女与父母离别时的悲伤之情来表现叶别离树的形状。
⑸ ①母亲爱拿树说理,深深地影响了我,看见了树,就如同看见母亲,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②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她也像树一样皮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⑹ 示例:成绩不理想,父母不理解,同学不关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语言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文章情节设置的作用。情节设置的作用要与表现文章主旨联系起来思考。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这一句描写了“我”的动作,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4)本题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5)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
(6)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
13.【答案】(1)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疫苗的起源与发展;疫苗的制备和原理;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2)举例子,列举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预防接种疫苗,传染病死亡率降低,具体地说明了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3)第⑥段中。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明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相一致(相对应或相照应)。
(4)D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
【解析】【分析】(1)如第2段写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第3段写疫苗的起源与发展。第4段写疫苗的制备和原理。第5段写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2) “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语段的观点句“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第⑥段中有“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一句,而题干列举的是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这两句所写的内容正好一致,所以应把题干句应放在第⑥段中。
(4)D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全世界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只有20多种”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注意“有”和“只有”的区别。
故答案为:⑴①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②疫苗的起源与发展;③疫苗的制备和原理;④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⑵ 举例子,列举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预防接种疫苗,传染病死亡率降低,具体地说明了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⑶ 第⑥段中。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明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相一致(相对应或相照应)。
⑷ D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找出与提供语段内容一致的段落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4.【答案】(1)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首先,通过子贡和孔子关于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接着解释了民信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2)对比论证;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使论证有力。
(3)不能。这三段分别从“欲民信之”就要“修己”“正己”“后己”三方面论述中心论点;这三方面是递进关系,与⑥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
(4)联系实际,向广大官员发出牢记和践行“民信”比天大的号召;再次强调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5)B项更适合。刘铁男利用职务之便,“先己”而为人所不齿,从反面论证“后己”才能取信于民。A项曹刿向鲁庄公献计是百姓主动参与国事,报效国家的表现,不能证明“后己”的观点。
【知识点】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如可提取第一段末的“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一句作为答案。二问,通过引用“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文章的论题;接着阐述什么是“民信”,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
(2)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考查文章论述的顺序。从论述的内容看,第3段论述的是“修己”,第4段论述的是“正己”,第,5段论述的是“后己”。前面是后面的基础,所以三方面构成了递进关系。同时与6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上下勾连,搭配有致。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联系实际,深化中心的作用。所深化的中心就是牢记和践行“民信”的现实意义。
(5)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贪官刘铁男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论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这正好可以从反面证明语段“欲民信之,更要‘后己’”这一分论点。而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这只能证明曹刿的远见卓识及毛遂自荐的精神可贵,不能证明语段“欲民信之,更要‘后己’”的分论点。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 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首先,通过子贡和孔子关于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接着解释了民信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⑵ 对比论证;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使论证有力。
⑶ 不能。这三段分别从“欲民信之”就要“修己”“正己”“后己”三方面论述中心论点;这三方面是递进关系,与⑥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
⑷ 联系实际,向广大官员发出牢记和践行“民信”比天大的号召;再次强调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⑸ B项更适合。刘铁男利用职务之便,“先己”而为人所不齿,从反面论证“后己”才能取信于民。A项曹刿向鲁庄公献计是百姓主动参与国事,报效国家的表现,不能证明“后己”的观点。
【点评】⑴第一问,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第二问,明确怎样引出论题,怎样得出来的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
⑶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安排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不能调换的,可以从段落间的关系,或与前文的照应关系来分析。
⑷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据能够论证的观点,并且判断这个论点是否和本文段的论点一致。
15.【答案】【参考例文】
青山依然在
青山依旧在,只是夕阳红。——三国演义
青山,象征着归宿,象征着淡泊。是大风大浪后宁静的港湾,是风尘仆仆后遮阴的凉亭。多少人在繁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青山依然在,就在我们的身后。
青山中,有坦然。
当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已成为金钱与成功的代名词时,他没有迷失在赞美的海洋中,将数百亿家产,倾囊捐赠。他或许早已明白,金钱不代表一切,纵使将所有的财富都聚集到一起又有何用。与其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我想当比尔盖茨将所有家产捐出之后,他的心是坦然的。数不尽的人于金钱中迷失自己,裹足不前,他们也慨叹过这种生活的索然无趣,茫然失措。然而他们不知道,青山依然在,当深陷物质的泥淖时,不如精彩转身,去拥抱自己的青山,那里,坦然常在。
青山中,有宁静。
世俗的喧嚣冲击着我们的耳膜,空气的浑浊刺激着我们的心脾。多少人惆怅于车水马龙的都市带来的压力之中。其实,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完全是我们的自己的选择。想想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也在乡村的宁静中生活得怡然自得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青山之中,自是如此的宁静,保持着精神王国的纯净。如果我们真的无法容忍都市文明带来的名利的叨扰,不妨让自己的心灵轻轻转身,那里,青山依然等着我们,宁静常在。
青山中,有豁达。
当世人皆醉时,苏轼保持着清醒。当诽谤铺天盖地而来时,苏轼保持着豁达。
于是,他被一贬再贬,心胸却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扩展着。我想,在不断的贬谪中,苏子伤痕累累的心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青山,在那里栖息滋养,于是释放了人生最耀眼的光芒。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扼住上帝的咽喉的伟丈夫,而却可以选择豁达的面对上帝给予我们的磨难。没必要在现实面前被撞的头破血流,不妨悄悄地转个身。那里,青山依然在,我们依然可以找回人生的价值。青山之中,豁达常在。
“景翳翳已将入,鸟倦飞而知还。”没有什么比找到一个心的归宿更为重要。其实,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只要舍得放飞,一转身,青山依然在。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目一: “依然”意味着“坚持什么”,“依然”意味着曾经的坚守不变,横线上要填的词语一般应该是抽象的,如“坚守信念、坚持梦想、执着、抓住友情、拒绝父爱”之类,如果只是简单地写坚守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重新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保存”“喜欢读书”等等,这样的立意就有失浅薄。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信心、勇气、理想”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谦卑”,回避了撞车现象。因为是“依然”,所以要铺垫一下“失去”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坚守”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失去”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
题目二: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的“月”应理解为心中的某个人,他就像黑夜里的月光一样为自己指引前进的方向,为自己带来光明。当然,也可理解把月理解为心中的理想,这理想给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自己带来前进的动力。据此分析可知,本文应以写人为主,从生活中取材,真实可感,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一: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
二、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半命题作文在调动学生生活储存方面,为同学们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所以作文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自己在题目中要补填的词语或短语。
三、要精心体现运思的新颖独到。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题文相符,让人读后能为之一震。这就需要在填题上进行深加工了。
题目二: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校订(dìng) 折本(shé) 沆瀣一气(hàng) 仔细酝酿(niàng)
B.怄气(òu) 谮害(zèn) 流水淙淙(cóng) 矫揉造作(jiǎo)
C.船舷(xián) 压榨(zà) 附庸风雅(fù) 手脚痉挛(jìng)
D.伺候(cì) 尽快(jǐn) 瞠目结舌(chēng) 丧失殆尽(sà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C划线字的注音有误。改为:压榨(zh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沉湎其中 房屋坍蹋 入不敷出 金榜题名
B.星空璀璨 充耳不闻 原弛蜡象 神采奕奕
C.周道如砥 以逸代劳 奴颜卑膝 大相径庭
D.民生凋敝 屈指可数 震耳欲聋 耀武扬威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D.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房屋坍塌。B.原驰蜡象。C.以逸待劳,奴颜婢膝。
故答案为:D
【点评】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3.(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将相关词语依庆填人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__________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鸟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__________,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__________,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__________。
A.品尝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趣味
C.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D.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品味:品尝;体味。品赏:就是细细品尝。品尝:辨别品评滋味。绝妙意境:形容意境非常奇绝微妙,仅仅指人的感觉。浓情厚谊:很浓厚的情谊。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独特感受:感受很不一样。无限乐趣:乐趣很多说不完。针对一盏清茶应用“品味”。第二空是郑板桥的喝茶“汲来江水烹新茗”的感觉,应该填“闲情逸致”。寒夜客来,应该是两人的深厚情谊,填“浓情厚谊”。梁启超喝出的是“饮茶之乐乐无穷”,也就是个人的“独特感受”。故选C。解题时宜用排除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注意结合语境和词义,揣摩合适的词语。
4.(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蹄疾步稳、成绩斐然。
B.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俨然成形,为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造就了快速路。
C.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决定在海南省全岛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D.每天风吹日晒,每天忙碌到深夜,每天奔波数十公里,快递小哥总是驮着大大包裹,穿梭在街头巷尾。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B.句子有语病。搭配不当。改为“为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铺就了快速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B.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惨绝人寰地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C.我们一起登上黄山主峰——莲花峰,在云海之上栉风沐雨,陶醉于奇松怪石之间。
D.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B.“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世上少有。不能作状语。改为“日军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C.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运用语境明显错误。
D.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运用语境明显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字赤黄眉 ,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狼貌。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水浒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斧劈罗真人、夜走蜈蚣岭、探穴救柴进写的都是李逵的故事。
B.书中描写了一个勇于挑战的冒险者,他流落荒岛28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这部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C.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种苦涩面热切的忧世情怀。
D.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衍太太、长妈妈、寿镜吾、藤野先生等,其中衍太太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夜走蜈蚣岭”的是武松。
B.《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D.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的是父亲。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中出现过衍太太。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二、字词书写
7.(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请将下面文字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答案】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间架结构合理,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故答案为: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看似简单,实则还是需要用心,准确、规范地用楷体书写。
三、综合性学习
8.(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语言综合运用
你的同学李强,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你怎么规劝李强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答案】李强,共享单车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便利,爱护公物要从你我做起!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应该提升国民素质,支持共享经济。你说,对吗?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不能偏离“爱护公物”这一劝说主题。要具体指出其独自占有共享单车的错误,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故答案为: 李强,共享单车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便利,爱护公物要从你我做起!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应该提升国民素质,支持共享经济。你说,对吗?
【点评】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四、语言表达
9.(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仿句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网;欣赏是 , ;欣赏是 , 。
【答案】欣赏是一抹阳光;催开含苞的花蕾;欣赏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网”。句式结构为“欣赏是……”的是字句、暗喻句。注意这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的联系。整句内容要与前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 欣赏是一抹阳光 , 催开含苞的花蕾 ; 欣赏是一盏明灯 , 照亮前进的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考查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五、句子默写
10.(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填空
(1)羹饭一时熟, 。
(2) 英雄末路当磨折。
(3)持节云中, 。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5)潮平两岸阔, 。
(6) ,寒光照铁衣。
(7)学诗谩有惊人句。 。
(8) ,君子好逑。
(9) ,万钟于我何加焉。
(10)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诗写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不知贻阿谁
(2)俗子胸襟谁识我
(3)何日遣冯唐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风正一帆悬
(6)朔气传金柝
(7)九万里风鹏正举
(8)窈窕淑女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贻”“麾”“柝”“窈窕”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不知贻阿谁
⑵俗子胸襟谁识我
⑶ 何日遣冯唐
⑷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⑸ 风正一帆悬
⑹ 朔气传金柝
⑺ 九万里风鹏正举
⑻ 窈窕淑女
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⑽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六、文言文阅读
11.(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负策曳履 ②烨然若神人
③用朱笔圈批 ④偶遇事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3)甲文中宋濂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待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原文中的字);乙文中“勤朴之根源”是“ ”(原文中的词语)。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 (原文中的句子)。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 。
【答案】(1)背(背着);光彩照人的样子;红色;事务繁忙复杂
(2)①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②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
(3)勤;有恒;以中有足乐者;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朱”:红色。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背着”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缊袍敝衣”:穿着旧棉袄、破衣服。“略”:一点。“余”:我。“勤朴”:勤劳朴实。
(3)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宋濂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可提取“勤”这个字来概括。乙文中“勤朴之根源”可提取“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中的“有恒”作为答案。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可提取“以中有足乐者”作为答案。乙文中“亦无所苦”所指的事可概括为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故答案为:⑴①背(背着);② 光彩照人的样子 ;③ 红色 ;④ 事务繁忙复杂
⑵ ①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②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
⑶ 勤 ; 有恒 ; 以中有足乐者 ; 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二)译文:
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
七、现代文阅读
12.(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
②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③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④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
⑤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⑥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
⑦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⑧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⑨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⑩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那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
“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当时母亲还说起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
(1)小说写了母亲三次“拿树说人论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两次的情节。
①
②
③高考失利后,母亲用门口那棵被我小时候荡歪了的树安慰我。
(2)第(13)段中写到“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⑩段划线句。
(4)文中“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
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结尾处划线句子的含义。
(6)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①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1)我闹肚子,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我在勒着铁丝的树上晾衣服,母亲鼓励我,并敬畏树的皮实。
(2)“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一生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但她的坚强豁达让人心生敬佩,在母亲眼里,她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不仅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3)运用动作描写(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的“劣迹斑斑”和树歪长的原因,从而赞扬了树遇上啥都能承受,坚韧顽强的品质。
(4)运用比喻,把树比作父母,叶比作子女,生动形象地用子女与父母离别时的悲伤之情来表现叶别离树的形状。
(5)①母亲爱拿树说理,深深地影响了我,看见了树,就如同看见母亲,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②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她也像树一样皮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6)示例:成绩不理想,父母不理解,同学不关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对即可)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和鼓励我敬畏树的皮实这两件事。
(2)在母亲眼里,“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因为她的一生充满遭遇,但她的坚强豁达。母亲用她的精神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3) “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运用了动作描写方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的“劣迹斑斑”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树的坚韧顽强的品质。
(4)欣赏文句。“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树叶别离树的情状。
(5)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管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不能抛弃,不能放弃,要顽强、坚忍地挺过去,让我像树一样坚强地活着。母亲的一生也是像树一样顽强坚忍智慧的一生,她不仅用树的道理教导我,其实自己就是一棵树的化身。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但她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就像满眼的树,无处不在。还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
(6)题干要求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呀,活成树就好了”这个句子的理解。本题也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答出当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故答案为:⑴① 我闹肚子,母亲夸赞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的树来教育我。② 我在勒着铁丝的树上晾衣服,母亲鼓励我,并敬畏树的皮实。
⑵ “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一生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但她的坚强豁达让人心生敬佩,在母亲眼里,她就是橡树一样的人“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不仅教育了我,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⑶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的“劣迹斑斑”和树歪长的原因,从而赞扬了树遇上啥都能承受,坚韧顽强的品质。
⑷ 运用比喻,把树比作父母,叶比作子女,生动形象地用子女与父母离别时的悲伤之情来表现叶别离树的形状。
⑸ ①母亲爱拿树说理,深深地影响了我,看见了树,就如同看见母亲,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②母亲经常以树为喻,蕴含着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她也像树一样皮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⑹ 示例:成绩不理想,父母不理解,同学不关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要像作者笔下的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语言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文章情节设置的作用。情节设置的作用要与表现文章主旨联系起来思考。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这一句描写了“我”的动作,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4)本题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5)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
(6)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
13.(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疫苗
①十八世纪末,免疫学之父英国医学博土爱德华﹒琴纳证实,接种牛痘疫苗能够让人获得对天花的水久免疫能力。这为免疫学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疫苗(vaccine)一词就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的用牛制备的疫菌牛痘苗(vaccine vacca是指牛的意思),vaccine成了人类为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的贡献而创立的术语。
③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菌最早的起源。我国《左传》(公元前556年)就有“国人连瘛狗”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范例。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
④疫苗是将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而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变制制。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制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其工作原理是当动物体触到这种没有伤害力的病源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⑤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疫苗接种相媲美。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
⑥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研发也被大力推进。疫苗,毫无疑问将是未来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在未来人类健康事业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1)本文围绕“疫苗”这说明对象,依次向我们介绍了
①
②
③
④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下列这段文字如果要放在上文中,你认为放在哪段中比较合适 请说说理由。
近年来,我国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五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万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国家。
B.疫苗学与免疫学的诞生是在十八世纪末。
C.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
D.全世界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只有20多种。
【答案】(1)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疫苗的起源与发展;疫苗的制备和原理;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2)举例子,列举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预防接种疫苗,传染病死亡率降低,具体地说明了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3)第⑥段中。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明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相一致(相对应或相照应)。
(4)D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
【解析】【分析】(1)如第2段写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第3段写疫苗的起源与发展。第4段写疫苗的制备和原理。第5段写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2) “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语段的观点句“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第⑥段中有“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一句,而题干列举的是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这两句所写的内容正好一致,所以应把题干句应放在第⑥段中。
(4)D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全世界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只有20多种”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注意“有”和“只有”的区别。
故答案为:⑴①疫苗的概念和名字由来;②疫苗的起源与发展;③疫苗的制备和原理;④疫苗的意义和作用。
⑵ 举例子,列举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预防接种疫苗,传染病死亡率降低,具体地说明了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⑶ 第⑥段中。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近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明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相一致(相对应或相照应)。
⑷ D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找出与提供语段内容一致的段落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4.(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但不到四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别人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它大。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2)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选文⑦段有什么作用
(5)A,B两项哪项更适合作⑤段的事实论据,并请说明理由。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贪官刘铁男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论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答案】(1)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首先,通过子贡和孔子关于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接着解释了民信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2)对比论证;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使论证有力。
(3)不能。这三段分别从“欲民信之”就要“修己”“正己”“后己”三方面论述中心论点;这三方面是递进关系,与⑥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
(4)联系实际,向广大官员发出牢记和践行“民信”比天大的号召;再次强调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5)B项更适合。刘铁男利用职务之便,“先己”而为人所不齿,从反面论证“后己”才能取信于民。A项曹刿向鲁庄公献计是百姓主动参与国事,报效国家的表现,不能证明“后己”的观点。
【知识点】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如可提取第一段末的“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一句作为答案。二问,通过引用“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文章的论题;接着阐述什么是“民信”,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
(2)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考查文章论述的顺序。从论述的内容看,第3段论述的是“修己”,第4段论述的是“正己”,第,5段论述的是“后己”。前面是后面的基础,所以三方面构成了递进关系。同时与6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上下勾连,搭配有致。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联系实际,深化中心的作用。所深化的中心就是牢记和践行“民信”的现实意义。
(5)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贪官刘铁男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论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这正好可以从反面证明语段“欲民信之,更要‘后己’”这一分论点。而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这只能证明曹刿的远见卓识及毛遂自荐的精神可贵,不能证明语段“欲民信之,更要‘后己’”的分论点。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 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首先,通过子贡和孔子关于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接着解释了民信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⑵ 对比论证;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使论证有力。
⑶ 不能。这三段分别从“欲民信之”就要“修己”“正己”“后己”三方面论述中心论点;这三方面是递进关系,与⑥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
⑷ 联系实际,向广大官员发出牢记和践行“民信”比天大的号召;再次强调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⑸ B项更适合。刘铁男利用职务之便,“先己”而为人所不齿,从反面论证“后己”才能取信于民。A项曹刿向鲁庄公献计是百姓主动参与国事,报效国家的表现,不能证明“后己”的观点。
【点评】⑴第一问,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第二问,明确怎样引出论题,怎样得出来的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
⑶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安排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不能调换的,可以从段落间的关系,或与前文的照应关系来分析。
⑷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据能够论证的观点,并且判断这个论点是否和本文段的论点一致。
八、作文
15.(2019九下·立山开学考)作文
题目一: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用需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题目 依然。
题目二: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中写道: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家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请以“心中一片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目,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600字左右的文章。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青山依然在
青山依旧在,只是夕阳红。——三国演义
青山,象征着归宿,象征着淡泊。是大风大浪后宁静的港湾,是风尘仆仆后遮阴的凉亭。多少人在繁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青山依然在,就在我们的身后。
青山中,有坦然。
当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已成为金钱与成功的代名词时,他没有迷失在赞美的海洋中,将数百亿家产,倾囊捐赠。他或许早已明白,金钱不代表一切,纵使将所有的财富都聚集到一起又有何用。与其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我想当比尔盖茨将所有家产捐出之后,他的心是坦然的。数不尽的人于金钱中迷失自己,裹足不前,他们也慨叹过这种生活的索然无趣,茫然失措。然而他们不知道,青山依然在,当深陷物质的泥淖时,不如精彩转身,去拥抱自己的青山,那里,坦然常在。
青山中,有宁静。
世俗的喧嚣冲击着我们的耳膜,空气的浑浊刺激着我们的心脾。多少人惆怅于车水马龙的都市带来的压力之中。其实,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完全是我们的自己的选择。想想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也在乡村的宁静中生活得怡然自得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青山之中,自是如此的宁静,保持着精神王国的纯净。如果我们真的无法容忍都市文明带来的名利的叨扰,不妨让自己的心灵轻轻转身,那里,青山依然等着我们,宁静常在。
青山中,有豁达。
当世人皆醉时,苏轼保持着清醒。当诽谤铺天盖地而来时,苏轼保持着豁达。
于是,他被一贬再贬,心胸却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扩展着。我想,在不断的贬谪中,苏子伤痕累累的心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青山,在那里栖息滋养,于是释放了人生最耀眼的光芒。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扼住上帝的咽喉的伟丈夫,而却可以选择豁达的面对上帝给予我们的磨难。没必要在现实面前被撞的头破血流,不妨悄悄地转个身。那里,青山依然在,我们依然可以找回人生的价值。青山之中,豁达常在。
“景翳翳已将入,鸟倦飞而知还。”没有什么比找到一个心的归宿更为重要。其实,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只要舍得放飞,一转身,青山依然在。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目一: “依然”意味着“坚持什么”,“依然”意味着曾经的坚守不变,横线上要填的词语一般应该是抽象的,如“坚守信念、坚持梦想、执着、抓住友情、拒绝父爱”之类,如果只是简单地写坚守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重新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保存”“喜欢读书”等等,这样的立意就有失浅薄。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信心、勇气、理想”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谦卑”,回避了撞车现象。因为是“依然”,所以要铺垫一下“失去”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坚守”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失去”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
题目二: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的“月”应理解为心中的某个人,他就像黑夜里的月光一样为自己指引前进的方向,为自己带来光明。当然,也可理解把月理解为心中的理想,这理想给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自己带来前进的动力。据此分析可知,本文应以写人为主,从生活中取材,真实可感,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一: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
二、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半命题作文在调动学生生活储存方面,为同学们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所以作文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自己在题目中要补填的词语或短语。
三、要精心体现运思的新颖独到。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题文相符,让人读后能为之一震。这就需要在填题上进行深加工了。
题目二: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