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江油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9 23:01:18

文档简介

四川省江油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错得最多的一项是(  )
A.麦穗(huì) 热泪盈眶(kuàng) 稽首(qǐ) 淙淙溪流(zōng)
B.骸骨(hái) 强聒不舍(guō) 剽窃(piāo) 翘首以待(qiáo)
C.绯闻(fěi) 锐不可当(dāng) 愧怍(zuò) 百舸争流(kē)
D.挑剔(tì) 按捺不住(nài) 信笺(qiān) 惟妙惟肖(xiào)
2.(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 不胫而走 挺而走险 谈笑风声
B.黯然销魂 唉声叹气 走投无路 罄竹难书
C.粗制烂造 披星带月 无精打采 一泻千里
D.通宵达旦 剑拔驽张 一筹莫展 再接再励
3.(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熟悉了工作流程,掌握了工作技能,并不意味着做起事来能一蹴而就。
B.牛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C.十八九岁的高三同学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D.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4.(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B.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是源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
C.“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D.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5.(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将①~⑤句组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②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
③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
④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⑤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
6.(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
B.援疑质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之者 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D.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3)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三、诗歌鉴赏
7.(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2)“看孙郎”“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四、句子默写
8.(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3)云横秦岭家何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知否?知否?   。(李清照《如梦令》)
(5)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7)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9)孔子认为“恕”的本质是:   ,   。
(1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写道“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这不禁让人想到理想的实现需要执著追求,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所高歌的那样“   ,”。
五、综合性学习
9.(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非连续性材料解读。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内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电子阅读运用率% 32.8 38.6 40.3 50.1
材料二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钟。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材料三
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10.(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他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他又说:“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储钱罐:   
印钞机: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
六、现代文阅读
11.(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朱成玉文(有改动),完成小题。
①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困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③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④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⑤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像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⑥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⑦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完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他的胳膊,央求为她照张相。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在外面涂上花粉,串成了项链。
⑧就为了做这串“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⑨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⑩她对着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挥之不去。
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难民营一趟,想为那个女孩补拍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二十多天,他不知道,这二十多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位母亲说,这二十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绽放;她临终前最后一刻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1)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④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⑨段中“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这一细节描写,蕴含着摄影家怎样的情感?
(4)选文结尾“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句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12.(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 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
(1)作者提倡“孝”,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   。
(2)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3)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麦穗(suì) 淙淙溪流(cóng)
B.没有错误
C.绯闻(fēi) 百舸争流(ɡě)
D.挑剔(tī) 按捺不住(nà) 信笺(jiān)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铤而走险 谈笑风生
C粗制滥造 披星戴月
D 再接再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不符合身份
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D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深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D
【知识点】重复啰嗦;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重复,贻笑大方:被大方之家笑话。去掉“被人”。
B“源于”与“为基础”意义重复。
C关联词语:“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先列出“雾霾”的定义,③句是总起句,接着分别介绍霾和雾,⑤句“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再介绍雾②句,最后总结出①句,雾霾的形成原因。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6.【答案】(1)B
(2)D
(3)C
(4)①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②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B. 援疑质理 质:询问。
(2)A来/把……当作。B助词,的/代词,指千里马。C最终/士卒。D第一人称,我。
(3)C错误,应是: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辞色:言辞和脸色。其:他。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⑷ ①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②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甲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7.【答案】(1)“狂”字是总起,且是贯穿全篇的诗眼。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手法都是用典;“看孙郎”和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阕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阕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上阕)到壮志豪情(下阕),皆由”狂”而来。
(2)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里借以自喻。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故答案为:⑴ “狂”字是总起,且是贯穿全篇的诗眼。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⑵ 手法都是用典;“看孙郎”和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歌词语的运用,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文中的注释进行理解和分析。
8.【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雪拥蓝关马不前
(4)应是绿肥红瘦
(5)黄梅时节家家雨
(6)舍生而取义者也
(7)烟笼寒水月笼沙
(8)归雁入胡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赢、瘦、沧”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故答案为:⑴ 白日放歌须纵酒;⑵ 赢得生前身后名;⑶ 雪拥蓝关马不前;⑷ 应是绿肥红瘦;⑸ 黄梅时节家家雨;⑹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⑺ 烟笼寒水月笼沙;⑻ 归雁入胡天;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9.【答案】(1)说明了我国国民运用电子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有所减少。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了解材料所说的话题“国民电子阅读”,根据表中项目和数据的对比说明目前我国国民电子阅读的状态。
(2)材料二、三,了解“电子阅读”的利弊,分析原因,说明处理两种阅读方式的方法。
故答案为:(1) 说明了我国国民运用电子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有所减少。 (2)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题干的内容,联系图表及其文中的叙述,进行概括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注意对材料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10.【答案】(1)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阅读短文内容,根据文意,从“积累财富”和“创造财富”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储钱罐”“ 印钞机”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说明比喻说理的好处。
故答案为:⑴ 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⑵ 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重点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本,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概括。
11.【答案】(1)【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
(2)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
(3)目睹生活在最苦难之地的小姑娘仍然坚守对美的向往,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4)【示例】索马里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境遇中,依然向往着美好生活,这种苦难中的坚强让人敬畏,更让我们人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希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围绕着一张照片来写的,尤其注意这张照片内容的特殊性。心底的,藏在灵魂深处的。
(2)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①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②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3)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句子的意思。分析“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可知,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围绕“战争之地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
⑵ 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
⑶ 目睹生活在最苦难之地的小姑娘仍然坚守对美的向往,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⑷ 【示例】索马里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境遇中,依然向往着美好生活,这种苦难中的坚强让人敬畏,更让我们人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注意结合语句的内容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一般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的主题的思考和概括。
12.【答案】(1)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2)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3)美好(好):命令;运用对比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恐孝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4)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了解作者的观点,首先从标题和文首文尾找关键句子。抓住本文第二段中“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一句即可作答。
(2)在文中找到有关“王祥卧冰”文字的内容,根据此段中所说的中国历史背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下的“愚教”来理解作答。
(3)根据所学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梳理文字,读懂文言短文,根据语境理解字词含义。从议论文的角度说明引用故事充当论据说明道理的作用。
(4)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句表述的要点,与文中有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⑴ 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⑵ 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⑶ 美好(好):命令;运用对比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恐孝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注意从文中找到原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区域,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论证方法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结合平时的积累,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要注意对平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 / 1四川省江油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错得最多的一项是(  )
A.麦穗(huì) 热泪盈眶(kuàng) 稽首(qǐ) 淙淙溪流(zōng)
B.骸骨(hái) 强聒不舍(guō) 剽窃(piāo) 翘首以待(qiáo)
C.绯闻(fěi) 锐不可当(dāng) 愧怍(zuò) 百舸争流(kē)
D.挑剔(tì) 按捺不住(nài) 信笺(qiān) 惟妙惟肖(xiào)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麦穗(suì) 淙淙溪流(cóng)
B.没有错误
C.绯闻(fēi) 百舸争流(ɡě)
D.挑剔(tī) 按捺不住(nà) 信笺(jiān)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 不胫而走 挺而走险 谈笑风声
B.黯然销魂 唉声叹气 走投无路 罄竹难书
C.粗制烂造 披星带月 无精打采 一泻千里
D.通宵达旦 剑拔驽张 一筹莫展 再接再励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铤而走险 谈笑风生
C粗制滥造 披星戴月
D 再接再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熟悉了工作流程,掌握了工作技能,并不意味着做起事来能一蹴而就。
B.牛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C.十八九岁的高三同学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D.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不符合身份
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D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深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B.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是源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
C.“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D.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答案】D
【知识点】重复啰嗦;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重复,贻笑大方:被大方之家笑话。去掉“被人”。
B“源于”与“为基础”意义重复。
C关联词语:“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将①~⑤句组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②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
③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
④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⑤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④①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先列出“雾霾”的定义,③句是总起句,接着分别介绍霾和雾,⑤句“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再介绍雾②句,最后总结出①句,雾霾的形成原因。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二、文言文阅读
6.(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
B.援疑质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之者 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D.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3)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答案】(1)B
(2)D
(3)C
(4)①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②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B. 援疑质理 质:询问。
(2)A来/把……当作。B助词,的/代词,指千里马。C最终/士卒。D第一人称,我。
(3)C错误,应是: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辞色:言辞和脸色。其:他。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⑷ ①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②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甲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三、诗歌鉴赏
7.(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2)“看孙郎”“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1)“狂”字是总起,且是贯穿全篇的诗眼。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手法都是用典;“看孙郎”和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阕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阕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上阕)到壮志豪情(下阕),皆由”狂”而来。
(2)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里借以自喻。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故答案为:⑴ “狂”字是总起,且是贯穿全篇的诗眼。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⑵ 手法都是用典;“看孙郎”和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歌词语的运用,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文中的注释进行理解和分析。
四、句子默写
8.(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3)云横秦岭家何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知否?知否?   。(李清照《如梦令》)
(5)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7)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9)孔子认为“恕”的本质是:   ,   。
(1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写道“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这不禁让人想到理想的实现需要执著追求,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所高歌的那样“   ,”。
【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雪拥蓝关马不前
(4)应是绿肥红瘦
(5)黄梅时节家家雨
(6)舍生而取义者也
(7)烟笼寒水月笼沙
(8)归雁入胡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赢、瘦、沧”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故答案为:⑴ 白日放歌须纵酒;⑵ 赢得生前身后名;⑶ 雪拥蓝关马不前;⑷ 应是绿肥红瘦;⑸ 黄梅时节家家雨;⑹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⑺ 烟笼寒水月笼沙;⑻ 归雁入胡天;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五、综合性学习
9.(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非连续性材料解读。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内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电子阅读运用率% 32.8 38.6 40.3 50.1
材料二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钟。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材料三
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答案】(1)说明了我国国民运用电子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有所减少。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了解材料所说的话题“国民电子阅读”,根据表中项目和数据的对比说明目前我国国民电子阅读的状态。
(2)材料二、三,了解“电子阅读”的利弊,分析原因,说明处理两种阅读方式的方法。
故答案为:(1) 说明了我国国民运用电子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有所减少。 (2)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题干的内容,联系图表及其文中的叙述,进行概括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注意对材料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10.(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他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他又说:“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储钱罐:   
印钞机: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
【答案】(1)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阅读短文内容,根据文意,从“积累财富”和“创造财富”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储钱罐”“ 印钞机”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说明比喻说理的好处。
故答案为:⑴ 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⑵ 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重点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本,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概括。
六、现代文阅读
11.(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朱成玉文(有改动),完成小题。
①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困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③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④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⑤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像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⑥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⑦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完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他的胳膊,央求为她照张相。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在外面涂上花粉,串成了项链。
⑧就为了做这串“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⑨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⑩她对着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挥之不去。
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难民营一趟,想为那个女孩补拍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二十多天,他不知道,这二十多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位母亲说,这二十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绽放;她临终前最后一刻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1)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④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⑨段中“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这一细节描写,蕴含着摄影家怎样的情感?
(4)选文结尾“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句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1)【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
(2)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
(3)目睹生活在最苦难之地的小姑娘仍然坚守对美的向往,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4)【示例】索马里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境遇中,依然向往着美好生活,这种苦难中的坚强让人敬畏,更让我们人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希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围绕着一张照片来写的,尤其注意这张照片内容的特殊性。心底的,藏在灵魂深处的。
(2)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①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②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3)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句子的意思。分析“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可知,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围绕“战争之地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
⑵ 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
⑶ 目睹生活在最苦难之地的小姑娘仍然坚守对美的向往,摄影家为这样一颗真诚地热爱生活的心所震撼。
⑷ 【示例】索马里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境遇中,依然向往着美好生活,这种苦难中的坚强让人敬畏,更让我们人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注意结合语句的内容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一般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的主题的思考和概括。
12.(2019九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 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
(1)作者提倡“孝”,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   。
(2)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3)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答案】(1)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2)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3)美好(好):命令;运用对比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恐孝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4)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了解作者的观点,首先从标题和文首文尾找关键句子。抓住本文第二段中“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一句即可作答。
(2)在文中找到有关“王祥卧冰”文字的内容,根据此段中所说的中国历史背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下的“愚教”来理解作答。
(3)根据所学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梳理文字,读懂文言短文,根据语境理解字词含义。从议论文的角度说明引用故事充当论据说明道理的作用。
(4)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句表述的要点,与文中有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⑴ 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⑵ 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⑶ 美好(好):命令;运用对比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恐孝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注意从文中找到原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区域,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论证方法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结合平时的积累,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要注意对平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