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2014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4·义乌)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O3……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 B.NO2 C.CO2 D.CO
2.(2014·义乌)月季是义乌市的市花。以下关于月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被子植物
B.它的花是营养器官
C.利用嫁接繁殖优良月季品种属于无性生殖
D.细胞是月季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2014·义乌)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D.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4.(2014·义乌)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西向东自转 B.自东向西公转
C.公转周期是24小时 D.自转周期是365天
5.(2014·义乌)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测量物体长度
C.过滤
D.体验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滑腻感
6.(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
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7.(2014·义乌)下列电路图,开关S闭合后,两个电阻串联的是( )
A. B.
C. D.
8.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 D.氢氧化钙
9.(2014·义乌)今年5月25日,云南盈江发生5.6级地震,30余万人受灾。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地震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
B.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
10.(2014·义乌)根据图中测量一块矿石密度的信息,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矿石的质量是27.4 g
B.矿石的体积是40 cm3
C.矿石的密度是2.5 g/cm3
D.矿石浸没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是0.1 N
11.(2014·义乌)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12.(2016九上·浙江期中)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 验 现 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13.(2014·义乌)下列现象所反映的科学原理正确的是 ( )
A.踢出去的足球继续飞行,说明足球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B.从冰箱冷冻室取食物时手常被食物粘住,说明水遇冷会凝固
C.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越落越快,说明动能会转化为势能
D.长时间行驶的汽车轮胎发热,说明通过热传递能改变轮胎的内能
14.(2014·义乌)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 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B.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短时间内蛇会减少
D.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5.(2014·义乌)“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已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4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16.(2014·义乌)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不能对应的是( )
A.甲:放入量筒中的黄豆和芝麻,摇匀后读数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B.乙:海绵发生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的作用
C.丙:通电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D.丁: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
17.(2014·义乌)右图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代表右心房 B.①与②之间无瓣膜
C.①的壁比②厚 D.血液流向:①→②、③→④
18.(2014·义乌)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0克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变
C.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化学变化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低甲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提纯甲
19.(2018七下·绍兴月考)为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 4 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各随机放入 100 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科学的是( )
培养皿 甲 乙 丙 丁
场所 阳光下 阳光下 黑暗中 阳光下
纸巾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温度(℃) 23 23 23 5
发芽数(粒) 89 0 90 0
A.该实验能证明阳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B.该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C.该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D.乙、丙可以形成对照,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
20.(2014·义乌)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1 、F2 、F3 、F4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F1 = F2 B. F3 = F4 C.F1 =F3 D.F2 = F4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1.(2014·义乌)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市场之一。
(1)当市场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pH会 (填“升高”、“降低”、“不变”),影响人的健康。此时,自动天窗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使空气清新。
(2)义乌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用水紧张。为此市场内设计了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收集大量雨水、空调水,充分地利用了水资源。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一个节水措施 。
22.(2014·义乌)
2014年5月,我国科学家成功试验了世界上第三个封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月宫一号”内有动物、植物等几十种生物,它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使人类在月球等外太空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月宫一号”,人、动物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气体 可供给其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主要通过 (填器官名称)的蒸腾作用产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生活用水。
23.(2014·义乌)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2H2O2 2H2O+O2↑
方法二:2KMnO4 K2MnO4+MnO2+O2↑
(1)两种方法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都是 反应。
(2)下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 。现用方法一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
24.(2014·义乌)(1)某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以0.5米/秒的速度垂直镜面向平面镜运动6秒后,像与镜面距离为 米。
(2)他通过另一平面镜看到A物体(如图),请在图示光线上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25.(2014·义乌)今年3月以来,某地多个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诱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餐具、玩具等应充分清洗、消毒;不喝生水;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 和免疫性等特点。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对餐具、玩具的清洗、消毒属于 。
26.(2014·义乌)取少量碳酸氢钠(NaHCO3)粉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全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有 生成(填化学式)。
(2)通过上述实验,下列归纳出的碳酸氢钠性质或推理正确的有 (填编号)。
A.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B.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
C.加热时,NaHCO3比Na2CO3易分解
D.无法比较NaHCO3与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27.(2014·义乌)一块实心的冰块,用细线拴住浸没在水中,固定在容器底(如图)。冰块熔化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和温度的影响,ρ冰=0.9×103 kg/m3),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 (填“增大”、“减小”、“不变”),台秤的示数将 。
28.(2014·义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人们看到了原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1)如图是从载物台反面看到的遮光器。①②③④⑤表示从小到大的光圈。在光线较弱时对光,应选择的光圈是 (填编号)。
(2)要观察“上”字装片,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填编号)。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29.(2014·义乌)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杨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1)写出步骤④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能否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若能,请写出各成分的化学式;若不能,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对上述方案中的试剂作一改进,并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以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 。
30.(2019·鄞州模拟)小明设计了一个道路限载报警器(图甲),R0是变阻器,R是压敏电阻。R的电阻大小随压力大小变化关系如图乙。当超载车辆通过压敏电阻时,限载报警器就会报警。
(1)调试好电路,闭合开关S1和S2,当超载车辆通过时,限载报警器会 (填“灯亮”、“铃响”)
(2)一般交通主干道的抗压能力比村道路要强得多。若把村道路限载报警器应用到主干道,就要适当调高报警的限载重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填编号)。
A.把变阻器R0的滑片适当左移 B.把电源1的电压适当增大
C.把弹簧AB的A端适当左移 D.把电磁铁C适当右移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31题6分,32、33、34题每小题8分,共30分)
31.(2014·义乌)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具 体 操 作
① 饲料配制 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加酶饲料和普通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烘干后储存。
② 鲈鱼饲养 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苗,在两个相同的海水鱼池中各随机放养600尾鲈鱼苗。给一个鱼池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另一个鱼池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的 。
③ 结果记录 8周后,从每个鱼池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9.3%、947. 2%。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烘干加酶饲料时,要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进行,若温度过高,会导致 。
(2)步骤②空白处应填写 。步骤②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的记录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2.(2014·义乌)在做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小丽同学发现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先变快后变慢。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化学反应的快慢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分三次取足量的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大小、形状、质量相同的锌粒进行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右表。
实验编号 1 2 3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10% 10% 20%
溶液温度/℃ 反应前 20 30 20
反应后 26 37 28
反应所需时间 长 较短 较短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与 有关。
(2)同学们发现3次实验过程中总是开始阶段产生气泡逐渐变快,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慢至停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锌与稀硫酸反应开始阶段产生气泡变快的决定因素是 。
(3)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原因 。
33.(2014·义乌)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1)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
(2)小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
(3)实验后,聪明的小郑认为如果仅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不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请你举出一个不用二力平衡原理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例子: 。
34.(2014·义乌)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小聪在帮助父母烧菜时想到: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小聪和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了甲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点燃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应 (填“先通气体”或“先加热”);加热过程中发现黑色CuO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uO固体变红的化学方程式 。仅根据甲图装置出现的现象,写出混合气体所有的可能组成 。
(2)评价与改进:小聪认为上述实验方案有缺陷,通过讨论,增加了乙图中的3个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对方案作了改进并进行实验:将混合气体先通过乙图中连接的装置后,再通入甲图装置。实验中部分现象如下:A装置质量增加,B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甲图装置中实验现象与(1)相同。
请你写出改进方案的装置连接顺序(装置不重复使用):混合气体→ →甲图装置(填装置编号)
交流与讨论:通过对改进实验的现象分析,同学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35.(2014·义乌)小楼想测量某个仅标有“0.25 A”字样的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源电压为6 V且恒定。
(1)检查器材时,小楼发现电压表存在图甲所示的两个问题:一是指针位置不对;二是部分刻度模糊。出现指针位置不对的原因是 。
(2)小楼认为不更换电压表也能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解决了指针问题后,按规范步骤连接好电路(如图乙),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片正好在变阻器的中点。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从0.2 A增大到0.25 A,而电压表示数从2.0伏开始增大。小楼的同桌依据实验数据计算如下:
小楼发现步骤b的结果有错,请你指出错误原因 。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6题8分,37题4分,38题8分,共20分)
36.(2014·义乌)
第7题图
端午节,小马和爸爸一起开着小轿车去探望外婆。
(1)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小马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2)若轿车的总质量是1600千克,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时,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是0.04m2,则轿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多少
(3)轿车以60千瓦的恒定功率行驶,10s内发动机做功多少?
(4)在限速70千米/时的某路段,小马看到一起交通事故,交警测得肇事轿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7米。
查阅资料得知轿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的统计数据如表:
速度(千米/时) 反应距离(米) 制动距离(米) 停车距离(米)
20 5 3 8
40 10 12 22
80 20 48 68
100 25 75 100
(注:反应距离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指踩
下刹车后汽车滑行的距离;停车距离指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它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肇事轿车 (填“超速”、“不超速”)。
37.(2016·永嘉保送考试)科学小组的同学对模拟湿法炼铜实验中得到的铁、铜固体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称取10克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1)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克。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8.(2014·义乌)下表为某电烤箱铭牌,如图虚线框内所示是其内部简化电路图,R1和R2均为电热丝。
××牌电烤箱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 高温档 1100W
低温档 440W
频率 50Hz
求:
(1)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10分钟所消耗的电能。
(2)电路中R2的阻值。
(3)若在电路中加一个“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超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该开关最好安装在A,B,C中的 点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从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去分析解答。
【解答】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器官和系统;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月季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其中根、茎、叶称作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作生殖器官,茶花适合用嫁接进行繁殖。
【解答】A、月季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
B、月季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花属于生殖器官,B错误。
C、月季适合用嫁接进行繁殖,因此利用嫁接繁殖优良茶花品种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
D、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细胞是茶花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3)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A、光能在水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近视眼可用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该选项说法正确;
D、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解答】A、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故B符合题意;
C、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故C不符合题意;
D、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进行解答;
B.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操作进行解答;
C.根据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根据体验溶液油腻感的操作进行解答。
【解答】A.用试剂瓶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靠量筒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图中的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故A错误;
B.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靠近被测物体,从0刻度线开始,而图中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故B错误;
C.在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倒流,而图中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体验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油腻感时,用玻璃棒蘸取一点氢氧化钠稀溶液,沾在手上搓一下,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
(3)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得侏儒症。
【解答】A、 盆景弯向窗口生长与向光性有关,故说法正确。
B、 小偷看到警察就跑,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故说法错误。
C、 人出现中暑现象是因为散热小于产热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D、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选项闭合开关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A、两个电阻顺次连接,因此该电路为串联电路,符合题意;
B、开关闭合,导线对上边的电阻短路,只有下面的电阻连入电路,不符合题意;
C、开关闭合后,两个电阻并列连接,因此该电路为并联电路,不符合题意;
D、开关闭合,会对电源短路,烧坏电源,两个电阻不能工作,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物定义分析,氧化物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氧气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属于碱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
A、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故A正确;
B、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正确;
C、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不能乘电梯逃离,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故C不正确;
D、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因此我们要时刻预防地震的发生,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浮力大小的计算
11.【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据此解答。
【解答】
A、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正确;
B、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B正确;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C正确;
D、将叶片部分遮光,阳光下照射2-3小时,取叶片脱色,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D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易潮解,即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无明显现象;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解答】解: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
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惯性;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A、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之为惯性,惯性不是力;
B、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C、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A、踢出去的足球继续飞行,说明足球由于惯性,惯性不是力的作用,故A错误;
B、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从冰箱冷冻室取食物时手常被食物粘住,说明水遇冷会凝固;故B正确;
C、苹果从树上自由落下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大,苹果的质量不变,动能不断增大;高度不断减小,苹果的重力势能不断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C错误。
D、长时间行驶的汽车轮胎发热,说明通过做功改变轮胎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其表示方法:生产者→消费者;
(2)物质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的;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解答】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所以,方框中的生物以植物为食,而狐以方框中的生物为食,因此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兔子。
(2)若图2中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所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根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植物的含量最多,肉食性动物含量最少,所以甲对应的生物是肉食性动物,乙对应的生物是植物,丙对应的生物是草食性动物。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则短时间内蛇和食虫鸟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会造成鼠和昆虫数量的减少。
(4)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所以选择B
15.【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分析有关的问题。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甲、乙分别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丙丁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此可知:
【解答】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未配平,不能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故错;
B、反应前后有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四种分子,故对;
C、由甲和丁中的微观构成可知,甲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丁属于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甲和丁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故对;
D、由乙和丙的微粒的构成可知,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所以,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对。
答案:A。
16.【答案】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压力的作用效果;电流和电流的单位换算;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子之间有间隔。
B、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D、电流的有无,通过小灯泡是否发光这一转换法体现出来。
【解答】A、黄豆和芝麻不是由微粒直接构成的,虽然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不能说明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故A错误;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海绵发生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的作用,故B正确;
C、通电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故D正确。
故选:A。
17.【答案】D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左心房,②是左心室,③是右心房,④是右心室。
【解答】A.图中④是右心室,不是右心房,故A错误;
B.①左心房与②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故B错误;
C.②左心室的壁最厚,故C错误;
D.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即:①→②、③→④,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读懂上述的曲线是解题的关键。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t1时相交,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据此答题。
【解答】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t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0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A错误。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从t2℃降温至t1℃,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变小,B错误。
(3)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由于乙的溶解度减小,属物理变化,C错误。
(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D正确。
故选D。
19.【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A、对比甲、丙实验结果,发现有无光照对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过甲、乙对照,证明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甲、丁对照,证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故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通过甲、乙对照,甲、丁对照,只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不能证明充足的空气,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乙、丙有两个变量,分别是水分和光照,不能形成对照,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答案】B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而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是,会费距离,根据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甲图是一个动滑轮,能够省一半的力,故F1= (G物+G动);当拉力与竖直方向有夹角,由于夹角越大,拉力越大,所以F2>F1;
乙图是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故F3=F4=G物。
故选:B。
21.【答案】(1)降低
(2)用淘米水浇花、洗手时开小水龙头,洗好后及时关闭(合理即可)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酸碱度和水资源的保护,难度不大,根据酸碱度的pH特性和怎么保护水资源,可以解决此问题。
【解答】
(1)当pH<7时,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是碳酸,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酸性变强,pH降低。
(2)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22.【答案】氧气(或“O2”);叶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生成氧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人、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借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或O2)可供给其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主要通过叶的蒸腾作用产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生活用水。
故答案为:氧气(或O2);叶。
23.【答案】(1)分解
(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2)由仪器的图形和用途判断出A是什么仪器;在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时,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制取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收集装置。
【解答】(1)这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仪器A是分液漏斗;
用方法一制取氧气,是液体与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选择第一个发生装置来制取氧气,则生成的氧气从①排出,由于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则需要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则气体的流向是“长进短出”,即③进④出,由于收集干燥的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应该“长进短出”,则⑧进⑦出,则连接的顺序为: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故答案为:(1)分解;(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24.【答案】(1)2
(2)
【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计算出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就得到了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能够看到A物体,是因为由A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解答】(1)根据得:s=vt=0.5m/s×6s=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3m=2m,则你与镜面的距离也是2m;
(2)A物体反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所以A反射出的光线是入射光线,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反射光线,则绘图如下:
。、
故答案为:(1)2;(2) 。
25.【答案】(1)流行性
(2)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1)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免疫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对餐具、玩具的清洗、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流行性;(2)切断传播途径。
26.【答案】(1)CO2
(2)B;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的结论,即碳酸氢钠的性质。
【解答】(1)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碳酸氢钠分解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CO2气体;
(2)A.通过实验不能够得出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A错误;
B.从实验中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生成,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CO2↑+H2O,故B正确;
CD.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受热时,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更容易分解,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故答案为:(1)CO2;(2)BC。
27.【答案】减小;不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台秤的读数将不变,因为冰融化成水质量不变。
【解答】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在水中又增加了冰块的质量;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
根据p=ρgh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减小;
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台秤的示数将不变。
故答案为:减小;不变。
28.【答案】(1)⑤(或“④”或“⑤④”)
(2)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1)当光线较弱时,应选择大光圈;
(2)在对光之后,观察标本的正确顺序是: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之后轻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能看到清晰的物像。
【解答】(1)光光线较弱时对光,应选择较大的光圈,即 (或“④”或“⑤④”);
(2)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先正确的完成对光、放片,用低倍镜寻找物像,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看顾不到物像,接下来的操作应是: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然后再寻找物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 ⑤(或“④”或“⑤④”) ;(2)C。
29.【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将步骤③中“稀H2SO4”改成“稀HCl(或稀HNO3)”;如果产生气体,沉淀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Na2CO3(或Na2CO3和NaCl);如果产生气体,沉淀不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Na2CO3、Na2SO4(或Na2CO3、Na2SO4和NaCl)。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加入硝酸钡会生成白色沉淀,在白色沉淀中加硫酸会生成无色气体,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沉淀,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固体粉末溶于水得到的是无色溶液,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氧化钙,无色溶液中加硝酸银会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1)步骤④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
(2)通过上面的判断,不能判断是否含有硫酸钠,稀硫酸和碳酸钡沉淀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会对硫酸钠的检验造成干扰,需要将稀硫酸换成稀盐酸,所以将步骤③中的“稀硫酸”改成“稀盐酸”;
如果产生气体,沉淀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
如果产生气体,沉淀部分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
30.【答案】(1)铃响
(2)A;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磁铁的其他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可知,当车辆超载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增大,电阻会变小,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变化,从而确定衔铁的运动方向,接通哪个电路,哪个用电器就工作;
(2)电磁铁将衔铁吸下来是需要一个最小的电磁力的,可以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调整弹簧拉力的作用位置,也可以通过改变电阻保证电流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1)观察图乙可知,压敏电阻R0的阻值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S1和S2,当超载车辆通过时,压敏电阻的阻值减小,通过电磁铁线圈电流增大,磁性增强,衔铁被吸下来,灯熄灭,电铃电路接通会响;
(2)当限载质量增大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增大,电阻变小,电流变大;要保证电流大小不变,可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适当增大总电阻,故A正确,D错误;
把电源1的电压适当增大,电路中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会更早的将衔铁吸下来报警,相当于降低了限载质量,故B错误;
观察甲图可见,衔铁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杠杆,当限载质量增大导致电路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时,可以将弹簧向左移动,增大力臂,防止衔铁过早的被吸下来报警,故C正确。
故选AC。
故答案为:(1)铃响;(2)AC
31.【答案】(1)温度过高酶会失去活性
(2)加酶饲料;鱼苗生长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
(3)植酸酶能加快(或“促进”)鲈鱼的生长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试验设置可知:该实验是以植酸酶为变量形成的对照试验,目的是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
【解答】(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植酸酶)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植酸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步骤②应该给另一个鱼池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的加酶饲料,鱼苗生长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
(3)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本实验中投喂普通饲料的是对照组、投喂加酶饲料的是实验组,由实验结果“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9.3%、947.2%”可知:植酸酶能够促进鲈鱼的生长。
32.【答案】(1)温度、反应物的浓度
(2)溶液的温度
(3)(由实验可知,反应物浓度大反应快,)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小,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3)氧气的溶度与燃烧的剧烈程度进行分析。
【解答】
(1)对比实验1、2可知,反应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对比实验2、3可知,反应的快慢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所以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与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2)通过分析每组实验前后的温度变化可知,锌与稀硫酸反应开始阶段产生气泡变快的决定因素是:溶液的温度。
(3)(由实验可知,反应物浓度大反应快,)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小,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33.【答案】(1)等于
(2)2.2
(3)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物块,通过比较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2)弹簧测力计读数:首先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的读数,然后读数.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显示拉力大小,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3)联系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实验。
【解答】(1)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所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弹簧测力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N,每一个小格代表0.2N,弹簧测力计示数是2.6N;但由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知,滑动摩擦力没变化应该与第1问中相同,即为2.2N。
(3)例如:①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物块,通过比较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②板刷滑动时通过比较毛弯曲的长度,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4.【答案】(1)先通气体;CuO+CO Cu+CO2;①CO,②CO和CO2
(2)C→A→B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属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用于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二氧化碳。
【解答】(1)甲烷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应先通气体,再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是:;由于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并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就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混合气体可能是①CO,②CO和CO2;
(2)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用于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产碳酸钠和水,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先通过无水硫酸铜,吸收水,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最后通过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所以连接的顺序就是: 混合气体→C→A→B→甲图装置。
故答案为:(1)先通气体;;①CO,②CO和CO2;(2)C→A→B。
35.【答案】(1)使用前没有调零
(2)没有考虑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0.875
【知识点】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
(1)电表使用前要调零。
(2)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不是定值;根据串联电路与欧姆定律求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由P=UI求出灯泡电功率。
【解答】
(1)电压表指针没有指零是由于使用前没有对电压表调零造成的。
(2)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小楼的同桌计算没有考虑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他的计算是错误的;变化开关时,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U-UV=6V-2V=4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20Ω,滑片在中间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I额R′=2.5V,灯泡额定电压:UL额=U-U滑′=6V-2.5V=3.5V,灯泡额定功率:P=UL额IU额=3.5V×0.25A=0.875W。
36.【答案】(1)轿车(或轿车上的人)
(2)F=G=mg=1600Kg×10N/Kg=16000N
P=F÷S=16000N÷0.04m2=4×105Pa
答成P=F/S(=G/S)=16000N÷0.04m2=4×105Pa
(3)W=Pt=6×104W×10s=6×105
(4)不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关键是看它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情况,如果它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2)根据计算出轿车对水平路面压强的大小;
(3)根据W=-Pt计算出轿车的发动机做功的大小;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制动距离为27m对应的速度,判断是否超速。
【解答】(1)路边的树向后退,则树与轿车或轿车中的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或轿车上的人);
(2)轿车对地面的压力为:F=G=mg=1600Kg×10N/Kg=16000N;
则轿车对地面的压强为:;
(3)轿车以60千瓦的恒定功率行驶,10s内发动机做功为:W=Pt=6×104W×10s=6×105J;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汽车的速度增大到20km/h的a倍时,则制动距离变为3m的a2倍,
当制动距离为27m时,则,,则它的行驶速度为:20km/h×3=60km/h<70km/h,故不超速。
故答案为:(1)轿车(或轿车上的人);(2)F=G=mg=1600Kg×10N/Kg=16000N;;(3)W=Pt=6×104W×10s=6×105J;(4)不超速。
37.【答案】(1)4.4g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49g稀硫酸时消耗铁的质量是10g-7.2g=2.8g,设49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2.8g x
=x=4.9g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图示数据可知最后加入硫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物质都是铜,再进行计算。
(2)根据铁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消耗硫酸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解答即可。
【解答】
(1)根据图示数据可知最后加入硫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物质都是铜,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4.4g。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49g稀硫酸时消耗铁的质量是10g-7.2g=2.8g,
设49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2.8g x
=
x=4.9g
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
38.【答案】(1)W=Pt=1100W×10×60s=6.6×105J
(2)高温档时,R1=U2÷P高=(220V)2÷1100W=44Ω
低温档时,R总=U2÷P低=(220V)2÷440W=110Ω
R2=R总-R1=110Ω-44Ω=66Ω
(3)B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W=Pt计算出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10分钟所消耗的电能;
(2)则图可知,开关接1时,电阻R1与R2串联,开关接2时,电阻R1接入电路,由可知,开关接入2 时电烤箱处于高温档;已知高温档的电功率与工作电压,由分别计算出总电阻和电阻R1的阻值,从而计算出R2的阻值;
(3)火线和零线,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都是220V,限高温开关,一定把开关接在火线上,在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
【解答】(1)由得:W=Pt=1100W×10×60s=6.6×105J;
(2)高温档时,R1=U2÷P高=(220V)2÷1100W=44Ω;
低温档时,R总=U2÷P低=(220V)2÷440W=110Ω;
R2=R总-R1=110Ω-44Ω=66Ω;
(3)”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通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接在火线上,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因此,开关接在B点处。
1 / 1浙江省义乌市2014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4·义乌)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O3……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 B.NO2 C.CO2 D.CO
【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从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去分析解答。
【解答】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故答案为:C。
2.(2014·义乌)月季是义乌市的市花。以下关于月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被子植物
B.它的花是营养器官
C.利用嫁接繁殖优良月季品种属于无性生殖
D.细胞是月季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器官和系统;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月季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其中根、茎、叶称作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作生殖器官,茶花适合用嫁接进行繁殖。
【解答】A、月季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
B、月季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花属于生殖器官,B错误。
C、月季适合用嫁接进行繁殖,因此利用嫁接繁殖优良茶花品种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
D、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细胞是茶花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B。
3.(2014·义乌)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D.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3)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A、光能在水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近视眼可用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该选项说法正确;
D、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2014·义乌)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西向东自转 B.自东向西公转
C.公转周期是24小时 D.自转周期是365天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解答】A、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故B符合题意;
C、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故C不符合题意;
D、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14·义乌)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测量物体长度
C.过滤
D.体验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滑腻感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进行解答;
B.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操作进行解答;
C.根据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根据体验溶液油腻感的操作进行解答。
【解答】A.用试剂瓶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靠量筒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图中的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故A错误;
B.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靠近被测物体,从0刻度线开始,而图中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故B错误;
C.在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倒流,而图中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体验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油腻感时,用玻璃棒蘸取一点氢氧化钠稀溶液,沾在手上搓一下,故D正确;
故选D。
6.(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
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
(3)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得侏儒症。
【解答】A、 盆景弯向窗口生长与向光性有关,故说法正确。
B、 小偷看到警察就跑,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故说法错误。
C、 人出现中暑现象是因为散热小于产热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D、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7.(2014·义乌)下列电路图,开关S闭合后,两个电阻串联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选项闭合开关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A、两个电阻顺次连接,因此该电路为串联电路,符合题意;
B、开关闭合,导线对上边的电阻短路,只有下面的电阻连入电路,不符合题意;
C、开关闭合后,两个电阻并列连接,因此该电路为并联电路,不符合题意;
D、开关闭合,会对电源短路,烧坏电源,两个电阻不能工作,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 D.氢氧化钙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物定义分析,氧化物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氧气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属于碱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14·义乌)今年5月25日,云南盈江发生5.6级地震,30余万人受灾。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地震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
B.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
A、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故A正确;
B、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正确;
C、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不能乘电梯逃离,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故C不正确;
D、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因此我们要时刻预防地震的发生,故D正确。
故选:C。
10.(2014·义乌)根据图中测量一块矿石密度的信息,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矿石的质量是27.4 g
B.矿石的体积是40 cm3
C.矿石的密度是2.5 g/cm3
D.矿石浸没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是0.1 N
【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浮力大小的计算
11.(2014·义乌)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据此解答。
【解答】
A、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正确;
B、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B正确;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C正确;
D、将叶片部分遮光,阳光下照射2-3小时,取叶片脱色,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D错误。
故选:D。
12.(2016九上·浙江期中)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 验 现 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易潮解,即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无明显现象;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解答】解: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
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故选:C.
13.(2014·义乌)下列现象所反映的科学原理正确的是 ( )
A.踢出去的足球继续飞行,说明足球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B.从冰箱冷冻室取食物时手常被食物粘住,说明水遇冷会凝固
C.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越落越快,说明动能会转化为势能
D.长时间行驶的汽车轮胎发热,说明通过热传递能改变轮胎的内能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惯性;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A、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之为惯性,惯性不是力;
B、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C、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A、踢出去的足球继续飞行,说明足球由于惯性,惯性不是力的作用,故A错误;
B、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从冰箱冷冻室取食物时手常被食物粘住,说明水遇冷会凝固;故B正确;
C、苹果从树上自由落下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大,苹果的质量不变,动能不断增大;高度不断减小,苹果的重力势能不断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C错误。
D、长时间行驶的汽车轮胎发热,说明通过做功改变轮胎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B。
14.(2014·义乌)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 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B.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短时间内蛇会减少
D.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其表示方法:生产者→消费者;
(2)物质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的;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解答】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所以,方框中的生物以植物为食,而狐以方框中的生物为食,因此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兔子。
(2)若图2中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所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根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植物的含量最多,肉食性动物含量最少,所以甲对应的生物是肉食性动物,乙对应的生物是植物,丙对应的生物是草食性动物。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则短时间内蛇和食虫鸟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会造成鼠和昆虫数量的减少。
(4)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所以选择B
15.(2014·义乌)“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已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4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分析有关的问题。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甲、乙分别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丙丁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此可知:
【解答】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未配平,不能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故错;
B、反应前后有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四种分子,故对;
C、由甲和丁中的微观构成可知,甲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丁属于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甲和丁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故对;
D、由乙和丙的微粒的构成可知,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所以,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对。
答案:A。
16.(2014·义乌)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不能对应的是( )
A.甲:放入量筒中的黄豆和芝麻,摇匀后读数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B.乙:海绵发生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的作用
C.丙:通电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D.丁: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
【答案】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压力的作用效果;电流和电流的单位换算;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子之间有间隔。
B、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D、电流的有无,通过小灯泡是否发光这一转换法体现出来。
【解答】A、黄豆和芝麻不是由微粒直接构成的,虽然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不能说明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故A错误;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海绵发生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的作用,故B正确;
C、通电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故D正确。
故选:A。
17.(2014·义乌)右图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代表右心房 B.①与②之间无瓣膜
C.①的壁比②厚 D.血液流向: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左心房,②是左心室,③是右心房,④是右心室。
【解答】A.图中④是右心室,不是右心房,故A错误;
B.①左心房与②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故B错误;
C.②左心室的壁最厚,故C错误;
D.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即:①→②、③→④,故D正确。
故选D。
18.(2014·义乌)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0克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变
C.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化学变化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低甲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读懂上述的曲线是解题的关键。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t1时相交,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据此答题。
【解答】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t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0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A错误。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从t2℃降温至t1℃,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变小,B错误。
(3)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由于乙的溶解度减小,属物理变化,C错误。
(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D正确。
故选D。
19.(2018七下·绍兴月考)为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 4 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各随机放入 100 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科学的是( )
培养皿 甲 乙 丙 丁
场所 阳光下 阳光下 黑暗中 阳光下
纸巾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温度(℃) 23 23 23 5
发芽数(粒) 89 0 90 0
A.该实验能证明阳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B.该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C.该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D.乙、丙可以形成对照,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A、对比甲、丙实验结果,发现有无光照对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过甲、乙对照,证明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甲、丁对照,证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故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通过甲、乙对照,甲、丁对照,只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不能证明充足的空气,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乙、丙有两个变量,分别是水分和光照,不能形成对照,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014·义乌)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1 、F2 、F3 、F4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F1 = F2 B. F3 = F4 C.F1 =F3 D.F2 = F4
【答案】B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而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是,会费距离,根据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甲图是一个动滑轮,能够省一半的力,故F1= (G物+G动);当拉力与竖直方向有夹角,由于夹角越大,拉力越大,所以F2>F1;
乙图是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故F3=F4=G物。
故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1.(2014·义乌)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市场之一。
(1)当市场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pH会 (填“升高”、“降低”、“不变”),影响人的健康。此时,自动天窗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使空气清新。
(2)义乌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用水紧张。为此市场内设计了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收集大量雨水、空调水,充分地利用了水资源。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一个节水措施 。
【答案】(1)降低
(2)用淘米水浇花、洗手时开小水龙头,洗好后及时关闭(合理即可)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酸碱度和水资源的保护,难度不大,根据酸碱度的pH特性和怎么保护水资源,可以解决此问题。
【解答】
(1)当pH<7时,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是碳酸,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酸性变强,pH降低。
(2)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22.(2014·义乌)
2014年5月,我国科学家成功试验了世界上第三个封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月宫一号”内有动物、植物等几十种生物,它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使人类在月球等外太空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月宫一号”,人、动物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气体 可供给其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主要通过 (填器官名称)的蒸腾作用产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生活用水。
【答案】氧气(或“O2”);叶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生成氧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人、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借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或O2)可供给其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主要通过叶的蒸腾作用产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生活用水。
故答案为:氧气(或O2);叶。
23.(2014·义乌)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2H2O2 2H2O+O2↑
方法二:2KMnO4 K2MnO4+MnO2+O2↑
(1)两种方法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都是 反应。
(2)下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 。现用方法一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
【答案】(1)分解
(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2)由仪器的图形和用途判断出A是什么仪器;在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时,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制取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收集装置。
【解答】(1)这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仪器A是分液漏斗;
用方法一制取氧气,是液体与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选择第一个发生装置来制取氧气,则生成的氧气从①排出,由于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则需要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则气体的流向是“长进短出”,即③进④出,由于收集干燥的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应该“长进短出”,则⑧进⑦出,则连接的顺序为: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故答案为:(1)分解;(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24.(2014·义乌)(1)某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以0.5米/秒的速度垂直镜面向平面镜运动6秒后,像与镜面距离为 米。
(2)他通过另一平面镜看到A物体(如图),请在图示光线上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答案】(1)2
(2)
【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计算出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就得到了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能够看到A物体,是因为由A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解答】(1)根据得:s=vt=0.5m/s×6s=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3m=2m,则你与镜面的距离也是2m;
(2)A物体反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所以A反射出的光线是入射光线,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反射光线,则绘图如下:
。、
故答案为:(1)2;(2) 。
25.(2014·义乌)今年3月以来,某地多个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诱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餐具、玩具等应充分清洗、消毒;不喝生水;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 和免疫性等特点。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对餐具、玩具的清洗、消毒属于 。
【答案】(1)流行性
(2)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1)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免疫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对餐具、玩具的清洗、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流行性;(2)切断传播途径。
26.(2014·义乌)取少量碳酸氢钠(NaHCO3)粉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全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有 生成(填化学式)。
(2)通过上述实验,下列归纳出的碳酸氢钠性质或推理正确的有 (填编号)。
A.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B.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
C.加热时,NaHCO3比Na2CO3易分解
D.无法比较NaHCO3与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答案】(1)CO2
(2)B;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的结论,即碳酸氢钠的性质。
【解答】(1)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碳酸氢钠分解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CO2气体;
(2)A.通过实验不能够得出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A错误;
B.从实验中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生成,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CO2↑+H2O,故B正确;
CD.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受热时,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更容易分解,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故答案为:(1)CO2;(2)BC。
27.(2014·义乌)一块实心的冰块,用细线拴住浸没在水中,固定在容器底(如图)。冰块熔化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和温度的影响,ρ冰=0.9×103 kg/m3),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 (填“增大”、“减小”、“不变”),台秤的示数将 。
【答案】减小;不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台秤的读数将不变,因为冰融化成水质量不变。
【解答】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在水中又增加了冰块的质量;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
根据p=ρgh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减小;
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台秤的示数将不变。
故答案为:减小;不变。
28.(2014·义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人们看到了原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1)如图是从载物台反面看到的遮光器。①②③④⑤表示从小到大的光圈。在光线较弱时对光,应选择的光圈是 (填编号)。
(2)要观察“上”字装片,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填编号)。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答案】(1)⑤(或“④”或“⑤④”)
(2)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1)当光线较弱时,应选择大光圈;
(2)在对光之后,观察标本的正确顺序是: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之后轻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能看到清晰的物像。
【解答】(1)光光线较弱时对光,应选择较大的光圈,即 (或“④”或“⑤④”);
(2)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先正确的完成对光、放片,用低倍镜寻找物像,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看顾不到物像,接下来的操作应是: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然后再寻找物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 ⑤(或“④”或“⑤④”) ;(2)C。
29.(2014·义乌)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杨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1)写出步骤④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能否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若能,请写出各成分的化学式;若不能,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对上述方案中的试剂作一改进,并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以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 。
【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将步骤③中“稀H2SO4”改成“稀HCl(或稀HNO3)”;如果产生气体,沉淀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Na2CO3(或Na2CO3和NaCl);如果产生气体,沉淀不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Na2CO3、Na2SO4(或Na2CO3、Na2SO4和NaCl)。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加入硝酸钡会生成白色沉淀,在白色沉淀中加硫酸会生成无色气体,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沉淀,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固体粉末溶于水得到的是无色溶液,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氧化钙,无色溶液中加硝酸银会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1)步骤④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
(2)通过上面的判断,不能判断是否含有硫酸钠,稀硫酸和碳酸钡沉淀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会对硫酸钠的检验造成干扰,需要将稀硫酸换成稀盐酸,所以将步骤③中的“稀硫酸”改成“稀盐酸”;
如果产生气体,沉淀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
如果产生气体,沉淀部分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
30.(2019·鄞州模拟)小明设计了一个道路限载报警器(图甲),R0是变阻器,R是压敏电阻。R的电阻大小随压力大小变化关系如图乙。当超载车辆通过压敏电阻时,限载报警器就会报警。
(1)调试好电路,闭合开关S1和S2,当超载车辆通过时,限载报警器会 (填“灯亮”、“铃响”)
(2)一般交通主干道的抗压能力比村道路要强得多。若把村道路限载报警器应用到主干道,就要适当调高报警的限载重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填编号)。
A.把变阻器R0的滑片适当左移 B.把电源1的电压适当增大
C.把弹簧AB的A端适当左移 D.把电磁铁C适当右移
【答案】(1)铃响
(2)A;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磁铁的其他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可知,当车辆超载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增大,电阻会变小,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变化,从而确定衔铁的运动方向,接通哪个电路,哪个用电器就工作;
(2)电磁铁将衔铁吸下来是需要一个最小的电磁力的,可以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调整弹簧拉力的作用位置,也可以通过改变电阻保证电流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1)观察图乙可知,压敏电阻R0的阻值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S1和S2,当超载车辆通过时,压敏电阻的阻值减小,通过电磁铁线圈电流增大,磁性增强,衔铁被吸下来,灯熄灭,电铃电路接通会响;
(2)当限载质量增大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增大,电阻变小,电流变大;要保证电流大小不变,可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适当增大总电阻,故A正确,D错误;
把电源1的电压适当增大,电路中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会更早的将衔铁吸下来报警,相当于降低了限载质量,故B错误;
观察甲图可见,衔铁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杠杆,当限载质量增大导致电路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时,可以将弹簧向左移动,增大力臂,防止衔铁过早的被吸下来报警,故C正确。
故选AC。
故答案为:(1)铃响;(2)AC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31题6分,32、33、34题每小题8分,共30分)
31.(2014·义乌)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具 体 操 作
① 饲料配制 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加酶饲料和普通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烘干后储存。
② 鲈鱼饲养 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苗,在两个相同的海水鱼池中各随机放养600尾鲈鱼苗。给一个鱼池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另一个鱼池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的 。
③ 结果记录 8周后,从每个鱼池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9.3%、947. 2%。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烘干加酶饲料时,要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进行,若温度过高,会导致 。
(2)步骤②空白处应填写 。步骤②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的记录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温度过高酶会失去活性
(2)加酶饲料;鱼苗生长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
(3)植酸酶能加快(或“促进”)鲈鱼的生长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试验设置可知:该实验是以植酸酶为变量形成的对照试验,目的是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
【解答】(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植酸酶)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植酸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步骤②应该给另一个鱼池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的加酶饲料,鱼苗生长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
(3)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本实验中投喂普通饲料的是对照组、投喂加酶饲料的是实验组,由实验结果“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9.3%、947.2%”可知:植酸酶能够促进鲈鱼的生长。
32.(2014·义乌)在做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小丽同学发现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先变快后变慢。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化学反应的快慢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分三次取足量的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大小、形状、质量相同的锌粒进行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右表。
实验编号 1 2 3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10% 10% 20%
溶液温度/℃ 反应前 20 30 20
反应后 26 37 28
反应所需时间 长 较短 较短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与 有关。
(2)同学们发现3次实验过程中总是开始阶段产生气泡逐渐变快,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慢至停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锌与稀硫酸反应开始阶段产生气泡变快的决定因素是 。
(3)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原因 。
【答案】(1)温度、反应物的浓度
(2)溶液的温度
(3)(由实验可知,反应物浓度大反应快,)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小,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3)氧气的溶度与燃烧的剧烈程度进行分析。
【解答】
(1)对比实验1、2可知,反应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对比实验2、3可知,反应的快慢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所以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与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2)通过分析每组实验前后的温度变化可知,锌与稀硫酸反应开始阶段产生气泡变快的决定因素是:溶液的温度。
(3)(由实验可知,反应物浓度大反应快,)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小,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33.(2014·义乌)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1)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
(2)小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
(3)实验后,聪明的小郑认为如果仅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不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请你举出一个不用二力平衡原理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例子: 。
【答案】(1)等于
(2)2.2
(3)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物块,通过比较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2)弹簧测力计读数:首先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的读数,然后读数.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显示拉力大小,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3)联系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实验。
【解答】(1)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所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弹簧测力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N,每一个小格代表0.2N,弹簧测力计示数是2.6N;但由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知,滑动摩擦力没变化应该与第1问中相同,即为2.2N。
(3)例如:①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物块,通过比较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②板刷滑动时通过比较毛弯曲的长度,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4.(2014·义乌)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小聪在帮助父母烧菜时想到: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小聪和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了甲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点燃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应 (填“先通气体”或“先加热”);加热过程中发现黑色CuO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uO固体变红的化学方程式 。仅根据甲图装置出现的现象,写出混合气体所有的可能组成 。
(2)评价与改进:小聪认为上述实验方案有缺陷,通过讨论,增加了乙图中的3个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对方案作了改进并进行实验:将混合气体先通过乙图中连接的装置后,再通入甲图装置。实验中部分现象如下:A装置质量增加,B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甲图装置中实验现象与(1)相同。
请你写出改进方案的装置连接顺序(装置不重复使用):混合气体→ →甲图装置(填装置编号)
交流与讨论:通过对改进实验的现象分析,同学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答案】(1)先通气体;CuO+CO Cu+CO2;①CO,②CO和CO2
(2)C→A→B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属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用于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二氧化碳。
【解答】(1)甲烷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应先通气体,再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是:;由于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并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就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混合气体可能是①CO,②CO和CO2;
(2)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用于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产碳酸钠和水,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先通过无水硫酸铜,吸收水,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最后通过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所以连接的顺序就是: 混合气体→C→A→B→甲图装置。
故答案为:(1)先通气体;;①CO,②CO和CO2;(2)C→A→B。
35.(2014·义乌)小楼想测量某个仅标有“0.25 A”字样的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源电压为6 V且恒定。
(1)检查器材时,小楼发现电压表存在图甲所示的两个问题:一是指针位置不对;二是部分刻度模糊。出现指针位置不对的原因是 。
(2)小楼认为不更换电压表也能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解决了指针问题后,按规范步骤连接好电路(如图乙),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片正好在变阻器的中点。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从0.2 A增大到0.25 A,而电压表示数从2.0伏开始增大。小楼的同桌依据实验数据计算如下:
小楼发现步骤b的结果有错,请你指出错误原因 。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答案】(1)使用前没有调零
(2)没有考虑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0.875
【知识点】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
(1)电表使用前要调零。
(2)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不是定值;根据串联电路与欧姆定律求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由P=UI求出灯泡电功率。
【解答】
(1)电压表指针没有指零是由于使用前没有对电压表调零造成的。
(2)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小楼的同桌计算没有考虑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他的计算是错误的;变化开关时,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U-UV=6V-2V=4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20Ω,滑片在中间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I额R′=2.5V,灯泡额定电压:UL额=U-U滑′=6V-2.5V=3.5V,灯泡额定功率:P=UL额IU额=3.5V×0.25A=0.875W。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6题8分,37题4分,38题8分,共20分)
36.(2014·义乌)
第7题图
端午节,小马和爸爸一起开着小轿车去探望外婆。
(1)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小马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2)若轿车的总质量是1600千克,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时,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是0.04m2,则轿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多少
(3)轿车以60千瓦的恒定功率行驶,10s内发动机做功多少?
(4)在限速70千米/时的某路段,小马看到一起交通事故,交警测得肇事轿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7米。
查阅资料得知轿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的统计数据如表:
速度(千米/时) 反应距离(米) 制动距离(米) 停车距离(米)
20 5 3 8
40 10 12 22
80 20 48 68
100 25 75 100
(注:反应距离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指踩
下刹车后汽车滑行的距离;停车距离指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它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肇事轿车 (填“超速”、“不超速”)。
【答案】(1)轿车(或轿车上的人)
(2)F=G=mg=1600Kg×10N/Kg=16000N
P=F÷S=16000N÷0.04m2=4×105Pa
答成P=F/S(=G/S)=16000N÷0.04m2=4×105Pa
(3)W=Pt=6×104W×10s=6×105
(4)不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关键是看它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情况,如果它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2)根据计算出轿车对水平路面压强的大小;
(3)根据W=-Pt计算出轿车的发动机做功的大小;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制动距离为27m对应的速度,判断是否超速。
【解答】(1)路边的树向后退,则树与轿车或轿车中的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或轿车上的人);
(2)轿车对地面的压力为:F=G=mg=1600Kg×10N/Kg=16000N;
则轿车对地面的压强为:;
(3)轿车以60千瓦的恒定功率行驶,10s内发动机做功为:W=Pt=6×104W×10s=6×105J;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汽车的速度增大到20km/h的a倍时,则制动距离变为3m的a2倍,
当制动距离为27m时,则,,则它的行驶速度为:20km/h×3=60km/h<70km/h,故不超速。
故答案为:(1)轿车(或轿车上的人);(2)F=G=mg=1600Kg×10N/Kg=16000N;;(3)W=Pt=6×104W×10s=6×105J;(4)不超速。
37.(2016·永嘉保送考试)科学小组的同学对模拟湿法炼铜实验中得到的铁、铜固体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称取10克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1)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克。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4.4g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49g稀硫酸时消耗铁的质量是10g-7.2g=2.8g,设49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2.8g x
=x=4.9g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图示数据可知最后加入硫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物质都是铜,再进行计算。
(2)根据铁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消耗硫酸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解答即可。
【解答】
(1)根据图示数据可知最后加入硫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物质都是铜,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4.4g。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49g稀硫酸时消耗铁的质量是10g-7.2g=2.8g,
设49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2.8g x
=
x=4.9g
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
38.(2014·义乌)下表为某电烤箱铭牌,如图虚线框内所示是其内部简化电路图,R1和R2均为电热丝。
××牌电烤箱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 高温档 1100W
低温档 440W
频率 50Hz
求:
(1)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10分钟所消耗的电能。
(2)电路中R2的阻值。
(3)若在电路中加一个“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超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该开关最好安装在A,B,C中的 点处。
【答案】(1)W=Pt=1100W×10×60s=6.6×105J
(2)高温档时,R1=U2÷P高=(220V)2÷1100W=44Ω
低温档时,R总=U2÷P低=(220V)2÷440W=110Ω
R2=R总-R1=110Ω-44Ω=66Ω
(3)B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W=Pt计算出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10分钟所消耗的电能;
(2)则图可知,开关接1时,电阻R1与R2串联,开关接2时,电阻R1接入电路,由可知,开关接入2 时电烤箱处于高温档;已知高温档的电功率与工作电压,由分别计算出总电阻和电阻R1的阻值,从而计算出R2的阻值;
(3)火线和零线,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都是220V,限高温开关,一定把开关接在火线上,在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
【解答】(1)由得:W=Pt=1100W×10×60s=6.6×105J;
(2)高温档时,R1=U2÷P高=(220V)2÷1100W=44Ω;
低温档时,R总=U2÷P低=(220V)2÷440W=110Ω;
R2=R总-R1=110Ω-44Ω=66Ω;
(3)”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通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接在火线上,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因此,开关接在B点处。
1 / 1